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三 文化成长历程 第13单元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30讲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305280 上传时间:2018-11-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三 文化成长历程 第13单元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30讲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三 文化成长历程 第13单元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30讲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三 文化成长历程 第13单元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30讲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三 文化成长历程 第13单元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30讲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三 文化成长历程 第13单元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30讲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三 文化成长历程 第13单元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30讲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三 文化成长历程 第13单元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30讲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0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考点1 “天下为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1)经济: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2)政治: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各种改良救国方案均遭失败。(3)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4)个人努力:孙中山早期活动,思想由改良转向革命。2过程(1)提出:1905年,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2)阐发:在民报发刊词上,纲领被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3内容纲领含义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

2、建统治民权主义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涨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易错提醒“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平均地权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4评价(1)进步性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提出的近代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2)局限性

3、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民权主义:不是真正的人民主权,民权主要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权。民生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二、三民主义的实践1表现(1)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2)法制建设: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捍卫共和: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2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三、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1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中国革

4、命的希望。(2)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向孙中山伸出援手。(3)孙中山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与时俱进、顺应潮流的转变。2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3内容(1)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易误辨析“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并非倾向社会主义“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并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节制资本”的目的是防止

5、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二者的出发点都是要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一系列有关民生的问题。4评价(1)进步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2)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内容上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图解历史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三民主义的特点及发展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20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一直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开始全面爆发,一场擎着种族革命大纛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知识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迅速地展开这种民族主义的革命宣传和策略即是一把双刃剑:在鼓动起民族革命

6、激情的同时,也大大伤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统一。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史料二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史料三国民党一大宣言通过后,孙中山作了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指出通过这个宣言“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表明以后革命与从前不同。前几次革命,均因路上与军阀官僚相妥协,相调和,以致革命成功之后,仍不免于失败”。对内“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对外“要反抗帝国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

7、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李时岳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种族革命”即反满,体现了一定的民族狭隘性。其虽调动了人们的革命热情,但不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2)史料二反映出孙中山发展了民族主义,增加了反帝主张。(3)史料三反映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及其特点,注意史料中省略号的分层作用。省略后的内容说明了孙中山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史料运用(1)史料一中的“民族主义”指的是什么?它对中国近代革命有何影响?史料二中的民族主义相对于史料一中的民族主义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提示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影响:有利于掀起辛亥革命高潮(鼓动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但

8、不利于民族统一。新内容: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宣言的通过“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的原因。提示宣言中首次体现了国民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说明国民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宣言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思想,国民党吸收了新鲜血液,顺利实现了改组。史论归纳1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

9、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2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不同点内容民族主义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增加了反帝、主张民族平等的内容民权主义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为目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为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府民生主义只提出平均地权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等影响是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对辛亥革命起到推动作用国

10、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指导国民革命的理论体系,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相同点目的挽救民族危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内容民族主义都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都规定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民生主义都主张平均地权作用都成功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探究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史料一革命行动,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也。孙中山选集史料二革命的三民主义必须是农工政策的三民主

11、义。不要农工政策,不是真心实意地扶助农工,不实行总理遗嘱上的“唤起民众”,那就是准备革命失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说明孙中山明确提出反帝主张;“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说明孙中山对革命的依靠力量有了新的认识。(2)史料二中“革命的三民主义”“不是真心实意地扶助农工”“那就是准备革命失败”说明了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联系紧密。史料运用(1)史料一中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及革命的力量是如何认识的?提示孙中山逐步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大敌,逐渐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史料二观点

12、的认识。提示毛泽东认为新三民主义如果不要农工政策,不“唤起民众”,那就是准备革命失败。这一认识是正确的,中国民主革命如果想取得胜利,必须取得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群众的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唤起民众”,没有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史论归纳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1)三大政策促成了新三民主义的诞生。孙中山通过总结民主革命经验教训,认识到欲求三民主义实现,必须抛弃依靠军阀、幻想取得帝国主义帮助的做法,寻找新的革命方法和革命力量,因而形成三大政策。在共产国际、苏联顾问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之有了更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和更鲜明的民主主义色彩。

13、(2)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和必然要求。如果没有“联俄”,没有同社会主义国家联合,那就必然倒向帝国主义;如果不“联共”和“扶助农工”,就必然要并导致民主革命的失败。所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成功实践的必然要求。(3)三大政策为新三民主义的实行提供了基础和保证。三大政策确立后,孙中山的革命斗争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大力援助,得到了掌握先进思想武器、为民族解放英勇奋斗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踊跃参加,得到了广大工人、农民的积极支持,这就使三民主义有了实现的基本保证。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同盟会会员在国内宣传革命时,只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对“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多不提及。这表明他们()A突出民族

14、革命目标B重点反对列强侵略C缺乏动员民众意识 D弱化宪政民主任务A根据材料“只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属于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部分,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三民主义中未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故B项错误;缺乏动员民众意识与弱化宪政民主任务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D两项错误。2(2017南阳模拟)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 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A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 B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C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 D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C材料中“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句话可知,孙中山已认识到西方私人资本发展所带来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冲突等弊端,因此主张中国学习西方生产方式,但要努力避免西方贫富差距的弊端,故C项正确。31919 年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曾说:“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这表明孙中山() 【导学号:02990109】A否定了倾覆清政府的作用B首次提出五族共和观念C主张民族团结共同反帝D大力弘扬民族友爱精神C材料中强调的是汉族与其他民族间的团结并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