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8单元 检测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299232 上传时间:2018-11-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与练】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8单元 检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导与练】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8单元 检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导与练】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8单元 检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导与练】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8单元 检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导与练】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8单元 检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导与练】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8单元 检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与练】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8单元 检测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检测试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两极世界的形成1、2、3、4、5、6、78、9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0、11、13、1412、15、16、17、18、20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19综合21、2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都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A.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D.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

2、人解析:D材料中“每一方看到的都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表明美苏关系恶化源于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是材料中学者的观点,不合题意。2.美苏“冷战”导致国际政治地图重绘,使得国际安全环境充满了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第三世界的崛起C.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D.雅尔塔体制的长期存在解析:C根据所学可知,美苏“冷战”局面的出现,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但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

3、战的爆发。结合本题可知,“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3.1947年,希腊面临着长期内战的前景。杜鲁门总统为应付这一紧急情况宣布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原则。其主要内容是:“美国的外交政策,必须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拥有武装的少数派集团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在阐述这一原则时说,“希腊的生存如今正受到威胁。”杜鲁门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A.大战后的美国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B.希腊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得以提高C.美国对希腊实施援助,促进其经济的恢复D.美国试图通过援助欧洲,遏制共产主义解析: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采取扩张政策,A项错

4、误;美国借口“希腊的生存如今正受到威胁”干涉希腊内政,是对希腊主权的破坏,B项错误;分析材料内容可以看出美国对希腊实施援助的目的是防止希腊政权落入希腊共产党手里或被苏联控制,C项错误;美国支持抵抗“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针对的是苏联,其援助希腊的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张,D项正确。4.下组图片反映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说明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是()A.美苏两极对峙 B.两极格局瓦解C.欧洲国家走向一体化 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解析:A图片涉及的重大事件都是美苏两极对峙的结果,故选A。B、C、D三项与图片事件主题不符。5.美国“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

5、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马歇尔”。由此得出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欧洲经济 B.稳定资本主义制度C.实施杜鲁门主义 D.稳定世界经济解析:B据材料中“美国”“经济制度”“自由制度”等信息可判断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势力,故选B项。6.1948年至1949年,美国飞行员霍尔沃森向西柏林运送生活物资时,都会给小孩空投巧克力,被称为“巧克力叔叔”。与其相关的历史背景是()A.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中 B.冷战局面的形成C.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两德的重新统一解析:B1948年,美苏“冷战”出现第一次高潮,爆发柏林危机,苏联封锁西柏林,美国被迫向

6、西柏林空运物资。此题也可用排除法,A、C、D三项所列事件都不是发生在“1948年至1949年”。7.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某高一学生在历史课后整理了一幅知识结构图,该学生整理的历史知识的主题是()A.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B.新兴力量的崛起C.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解析:A图示主要反映了美苏在经济和军事政治方面的对抗,这是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8.1961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就职时向全世界宣告:“美国将不惜任何代价、承担任何重负、对付任何艰难困苦,去支持任何朋友,反对任何敌人,以确保自由的存继和胜利

7、。”这一言论付诸实施的影响是()A.朝鲜战争的爆发 B.使美苏争霸进入热战C.容易导致地区的动荡 D.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解析:C肯尼迪的言论实际上体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这容易造成地区乃至世界的动荡不安,C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美苏并未进行“热战”。故C项正确。9.有学者指出,“冷战”中两个超级大国角逐、对峙,忽而剑拔弩张,忽而握手妥协,最紧张时似乎要把全世界拖入一场核浩劫,但是每次都及“热战”的边缘而返。以下史实最能佐证此观点的是()A.越南战争 B.古巴导弹危机C.德国的统一 D.911事件解析:B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两国利用核威慑相互威胁,

8、导致局势紧张,但最终双方妥协,避免了核大战的爆发,故B项正确。10.下面是两幅国际政治讽刺漫画。这两幅漫画可以反映出()A.欧美间经济合作、政治对立B.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C.美国对欧洲从援助走向遏制D.欧洲由对美国依赖走向独立解析:D从图一可知,战后欧洲依赖美国的经济援助;从图二可知,20世纪60年代欧洲通过联合使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在政治上趋于独立,提出了“欧洲人的欧洲”。故正确选项是D。11.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

9、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A.万隆亚非会议的召开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解析:C材料中“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变迁之风”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C项正确。12.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撰写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这说明()A.德国和法国的矛盾彻底消除B.德国和法国开始走向合

10、作C.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D.德法已经形成政治经济联盟解析:C历史上法德有着尖锐的矛盾,但是2011年,法国和德国创造了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的模式,其前提是两国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了共识,这反映了欧洲一体化程度进一步的加深。13.1966年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并要求美国和北约欧洲盟军司令部撤离法国。这反映了()A.世界的多极化趋势B.不结盟运动的发展C.北约走向瓦解D.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解析:A20世纪60年代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说明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映出世界的多极化 趋势。14.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日本企业迅速崛起并日趋强大,

11、其国际竞争力赶超美国,并多年居于世界之首。然而,90年代中后期以来,美日企业竞争力再次发生逆转,美国企业竞争力超过日本,重新成为世界第一。上述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世界多极化形成 B.国际经济新秩序出现C.美国已无法再影响日本 D.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冲击解析:D材料体现了在国际经济领域内,日本与美国激烈竞争,并一度占据优势,这对美国的霸权地位造成了巨大冲击。A、B、C三项不符合史实。15.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曾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

12、的合作。”这最能表明日本的企图是()A.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B.与美欧进行经济军事抗衡C.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解析:A材料中日本本质上是要求与经济实力相对应的国际政治权利,改变其经济大国、政治小国的尴尬局面,A项正确。16.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初步形成了三个世界理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是第一世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第二世界,而两大阵营之间是一大批刚获得独立的新国家,组成第三世界。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A.召开第一届亚非会议 B.与中国广泛建交C.支持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D.组建不结盟运动解析:D1961年第三世界组建不结盟运动,反对美苏

13、超级大国,故D项正确。17.1963年美国、英国和苏联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但法国和中国拒绝签署。这一事件反映了()A.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冷战格局的加剧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两极格局的形成解析:A材料体现了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中国也并没有与苏联保持外交的一致,说明两大阵营出现了分化,体现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A项正确。18.下图是刊登在2007年国际先驱导报上的一幅讽刺漫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虚假的民主,真实的独裁 B.顺美国者强,逆美国者弱C.强权政治,唯美国马首是瞻 D.霸权衰落,多极化趋势加强解析:D漫画中人物代表美国,从牛身上的世界地图

14、可知其代表世界,“又不听我的话了”体现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世界不再受其摆布,说明其霸权衰落,D项正确。19.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B.“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C.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D.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解析:B结束美苏“冷战”总体上来说有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A项错误;美苏“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世界局部地区矛盾爆发,世界未来

15、的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加,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建立单极霸权的需要,C项错误;D项并非材料主旨。20.有学者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该学者旨在揭示两极格局()A.因美苏衰落而走向解体 B.必将被多极格局所取代C.具有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D.渐变中逐步走向多极化解析:D根据材料“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可知两极格局不断受到来自多极化趋势的冲击,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以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