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9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298972 上传时间:2018-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9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9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9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9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9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7新课标全国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本题考查唐朝时期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材料表明,唐朝中期,南方茶叶在北方城市大量销售,饮茶习俗普遍化,这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唐中期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单从北方饮茶习俗普遍化无法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且这一

2、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答案:C2(2017天津文综)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A BC 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城市的发展。首先,从材料中“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可知,朱仙镇处于南北交通的枢纽。再根据“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可得出朱仙镇应在佛山镇和汉口镇的北方,据此可推断出为朱仙镇。景德镇位于江西省,应在处。故B项正确。答案:B3(2017新课标全国卷)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3、()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之际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仔细观察地图,当时两大巨贾均在曹、鲁一带经商,从地理位置看,曹国和鲁国处于中原地区,体现出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当时争霸战争频繁,但并没有在各地普遍出现巨商大贾,故可排除B项;材料无法显示当时的交通状况和城市规模,C、D两项均可排除。答案:A4(2016北京文综)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农

4、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ABCD解析:“16世纪”“典型徽商”“经营棉布、粮食”等信息表明农产品大量投放市场,故正确;由徽商积累巨额财富后“购田置地”可知,农本思想仍占主导地位,故正确;由徽商在“获得政府许可”后才转而从事食盐贸易可知,政府并未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故错误;题干并未反映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故错误。故本题选A项。答案:A5(2015新课标全国卷)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

5、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解析: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说明朝廷对该地区风俗文化的认可,实质上也是该地区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上升的重要反映。从材料信息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其实质是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选A项。B、C两项与史实不符;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仅是个例,不能体现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排除D项。答案:A6(2015新课标全国卷)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

6、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明成祖将都城从地处全国经济文化重心地区的南京迁到当时相对落后的北京,需将大量物资由南方输送到北方,客观上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为区域性商帮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故B项符合题意,C项错误。迁都是在国家政治统一的情况下进行的,A项错误;迁都并没有改变南方作为经济文化重心的地位,D项错误。答案:B7(2017江苏单科)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

7、。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

8、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商品经济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第(1)问,紧扣材料一信息,迁移所学知识,从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商品化、资本及商业群体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二中关键信息,从政府政策、商业贸易的自身发展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从

9、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中外贸易交流等方面分析说明。第(3)问,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主要流通货币的变化、经济联系的加强等角度分析。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8(2017北京文综)(节选)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

10、交往不断增加。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和对外贸易。学生可依据材料信息总结出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根据材料中“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瓷器”,可归纳出中国当时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制瓷业的繁荣;从第二段材料可得出广州因海上丝绸之路而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同时引发新兴行业的形成。答案: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