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3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94290 上传时间:2018-11-28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5.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3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3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3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3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3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3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3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3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第二册 专题十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索引,排查 基础知识,细讲 核心考点,精练 高考模拟,排查 基础知识,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b),答案,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列宁装,中山装,2.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b) (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 婚俗:清末民初,青年男女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丧礼: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其他:民国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

2、施。点头鞠躬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微点拨 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改用公历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力图与西方国家接轨的表现。,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b),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答案,1872,2006,天津,2.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b) (1)邮政 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 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扩展。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电报 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 架设电

3、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 (3)电话 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五亿户,居世界第一位。,答案,台湾,1.大众报业的发展【加试】(b) (1)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2)国人办报 1873年,汉口出版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2.影视业的发展【加试】(b) (1)电影 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首次放

4、映电影。 1905年,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名作有小花、红高粱、霸王别姬等。,(2)电视 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上卫星转发,地上有线网络传输”的新格局逐渐形成。,3.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加试】(b) (1)兴建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008年底,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超过城镇。 (2)影响 积极: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消极:存在着信

5、任度和安全感较低、沉迷网络等负面影响。,返回,细讲 核心考点,史料实证,主题一 动荡变化中的近现代生活,史论总结 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四个突出特征 (1)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 (2)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明显,在偏远农村和内地则变化不大。 (4)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带来的三个方面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

6、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史料实证 修铁路的价值认识,主题二 通讯与大众传媒的发展,史论总结 1. 中国近代通信事业发展的原因 (1)从根本上讲,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 (2)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 (3)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其引导。 (4)外国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而兴建。,2.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影响 (1)传

7、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4)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返回,精练

8、高考模拟,1.(201610月浙江选考)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解析,1,2,3,4,5,6,解析 无线电报业务在1906年已在中国出现,1932年还开展了国际电报业务,由此可知时间为20世纪初期,故选C。,2.(加试题)(201610月浙江选考)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

9、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 A.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 B.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和华盛顿的历史地位 C.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 D.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1,2,3,4,5,6,解析,解析 “根本目的”多从阶级属性及其核心追求方面去解读,1905年民报创立,其是宣传民主革命思潮的主阵地,从这一角度分析备选项,可知C项最佳。,1,2,3,4,5,6,3.(20164月浙江选考)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解析,1,2,3,4,5,

10、6,甲图 清末婚嫁 乙图 民国婚照,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 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 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解析 两幅图显示了婚礼仪式的前后巨大变迁,前者复杂,后者简单。A项服饰变化,B项先进习俗,D项婚姻自主均与材料大意无关。,1,2,3,4,5,6,4.(201510月浙江选考)20世纪末,中国的传统服饰连同印花棉布、古典丝绸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时装“中国风”的出现反映了( ) 返璞归真的文化现象 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服饰深受政治生活的影响 A. B. C. D.,1,2,3,4,5,6,解

11、析,解析 时装“中国风”的出现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是返璞归真的文化现象,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也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故A项正确。,5.(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联考)竹枝词中近代上海的新鲜事物:“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近代通讯技术传入中国 C.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 D.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解析,1,2,3,4,5,6,解析 材料反映的事物与经济无关,故A项错误; 从材料“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等信息可以判断是电话,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不是衣食住行的内容,故C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新鲜事物

12、是洋务运动引进的,故D项错误。,1,2,3,4,5,6,6.(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调研)下图“滑稽魂”漫画,为民国初年画家周慕桥所绘。画中人物手拿一杆旱烟枪在楼梯口对着电灯泡,仿佛在说:“取个火吧。”漫画的内容反映出( ) A.民国初年电灯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 B.当时的民众生活深受西方科学影响 C.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生活贫困落后 D民众接触西方文明时出现认知反差,解析,返回,1,2,3,4,5,6,解析 漫画中人物不知道电灯无法点火,说明当时不可能普遍使用电灯,故A项错误; 漫画讽刺了当时民众的无知,故B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生活贫困落后”,故C项错误; 用电灯点烟枪正说明了“认知反差”,故D项正确。,返回,1,2,3,4,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