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5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16讲 走向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练习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93734 上传时间:2018-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5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16讲 走向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5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16讲 走向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5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16讲 走向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5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16讲 走向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5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16讲 走向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5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16讲 走向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5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16讲 走向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练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5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16讲 走向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练习1.(2016金华高一期末)法国前总统戴高乐主张欧洲应是“欧洲人的欧洲”,欧洲应该联合起来,摆脱美国人的控制。1967年,欧洲终于迈出了走向联合的重要一步,建立了()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华沙条约组织C.欧洲共同体 D.欧洲联盟解析“欧洲人的欧洲”信息可排除A、B项。欧盟成立于1993年,与1967年不符。故选C项。答案C2.

2、(2014浙江学考)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的推动下,1961年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A.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B.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C.“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D.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解析由题干中提到的三个人物可判断此会议是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答案B3.(2016年9月金华十校联考)某历史教师在讲授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课时引用了右边示意图。该教师展示该示意图主要是为了说明()A.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形势以及外交抉择B.国际格局变化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C.两极对峙格局下亚非拉国家的选择D.意识形态影响国家的外交

3、政策方针解析示意图显示在两大阵营对抗的世界格局下,第三世界国家通过不结盟运动走向联合,B项正确。答案B4.纱线拧成绳,团结力量大。右图是瑞士1957年发行的欧罗巴专题邮票,7根细绳正在拧成一根粗绳,其寓意是()A.欧洲国家正在走向联合 B.东盟各国团结合作C.北约和华约的对立 D.亚太经合组织成立解析根据材料和图片中的关键信息“1957年”“EUROPA”“7根细绳正在拧成一根粗绳”可知,欧洲国家正在走向联合,A项符合题意。答案A5.(2016诸暨高二期中)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戴高乐政府提出了“缓和、谅解、合作”的对苏外交策略,同苏联进行合作达成缓和;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勃兰特

4、政府推行“新东方政策”,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这些事例表明()A.法德两国外交自主性有所增强B.美国推行单边主义遭到西欧抵制C.冷战时期的美欧联盟关系瓦解D.苏联对法德两国的威胁已经解除解析题目中未涉及西欧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抵制,故无法得出B项的结论;C项中“瓦解”、D项中“已经解除”的表述均过于夸大化,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反映了美苏冷战期间,法国和联邦德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史实。故选A。答案A6.(2016年9月金华十校联考)全球通史中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第三世界历史是由政治上的胜利和经济上的彻底失败相结合构成的。上述“经济上的彻底失败”缘于()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后政局动荡殖民

5、主义的历史影响仍然存在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第三世界内部未开展国际合作A. B.C. D.解析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走向联合,不结盟运动兴起,错误,排除,因此A项正确。答案A7.与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有关的是()1991年苏联的解体中苏关系的破裂戈尔巴乔夫改革两极格局的瓦解A. B. C. D.解析中苏关系的破裂是在五六十年代。答案B8.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下列选项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日本跻身世界政治大国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南联盟发生科索沃危机欧洲联盟成员国逐

6、渐增多A. B. C. D.解析材料显示了冷战结束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故正确;世界局势出现局部动荡,故正确;欧洲联盟成员国逐渐增多,故正确;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不是世界政治大国,故错误。答案D9.某同学在探究二战后的条约时,阅读到如下内容:_由政治联盟条约和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组成。_条约是()A.北大西洋公约B.友好互助条约C.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D.欧洲联盟条约解析1991年12月,欧共体第46届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12个成员国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草签了包括经济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两部分的欧洲联盟条约。故选D项。答案D10.奥巴马曾表示,“

7、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已经主宰了世界的发展B.美国希望与中国共同合作,主宰世界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美国放弃了对中国的敌视政策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在当今多极化政治形势发展下,美国在寻求政治伙伴的无奈之举,故C项理解正确;“中国主宰世界发展”说法错误,排除A;奥巴马并非寻求与中国共同主宰世界,中国的对外政策是永不称霸,故B错误;中美两国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仍有分歧,故D中的“放弃了”有误。答案C11.(2016年9月绍兴适应性考试)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局面出现。两极格局结束后,下列“冷战”时期的

8、产物至今依然存在的是()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华沙条约组织解析目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还存在。答案C12.(2016年9月绍兴适应性考试)美国学者扎卡利亚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过去500年内,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一次权力转移都重新塑造了国际秩序。第一次权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始于15世纪;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发生于19世纪末;第三次权力转移是当下正在经历着的“他者的崛起”。下列关于“第三次权力转移”,对国际秩序所产生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B.建立了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

9、加强D.直接导致了恐怖主义等严重的国际问题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他者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地位,使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答案C13.学习贵在积累。某同学在学习某一历史专题时制作了学习卡片。请你根据要求,帮他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卡片一卡片二请回答:(1)请把卡片一A处补充完整。(2)根据卡片二,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有哪些新兴力量崛起?(3)根据卡片内容,指出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趋势。解析第(1)问,调用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注意图片中“不结盟”“日”“欧”等关键字样,以及图片三中人物的形象回答。第(3)问,综合分析卡片和调用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第三世界国

10、家,西欧,日本,中国。(3)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14.(2016年9月嘉兴教学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为契机,短短10年间世界格局的演变注入了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此次世界格局的转换不像以往那样发生在大规模战争之后,新体制的确立缺少硬性的仲裁力量。此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当旧格局最终被打破后,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和地区性力量亦趁势蜂起,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1)请给材料一命制一个合适的标题。写出材料一中A、B处两个城市的名称。(2)根据材料二,概括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

11、说明这种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北约总部”“华约总部”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A:布鲁塞尔;B:莫斯科。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得出缺少权威的仲裁力量,多种力量崛起并发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答案(1)标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城市名称:A:布鲁塞尔;B:莫斯科。(2)特点:缺少权威的仲裁力量;多种力量崛起并发展。积极作用: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新的贫困人口还会出现,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情况还会时有发生;五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一些农民因丧失工作重新陷入贫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