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复习练案 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90026 上传时间:2018-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复习练案 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复习练案 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复习练案 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复习练案 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复习练案 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复习练案 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复习练案 新人教版必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复习练案 新人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1(2016武汉2月调研)宋朝许多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这在他朝,对于整日被冗杂的政事缠身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与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政策,“吏强官弱”“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有关。上述现象(B)A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治国传统B反映了宋代官僚制度发生变化C结束了唐末五

2、代藩镇割据局面D说明了理学深刻影响宋代科举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加强皇权的措施之一即是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分离的差遣制度。胥吏在司法中作用日盛以至官不能制,形成了“吏强官弱”这一普遍现象,所谓“士大夫政治,吏人社会”。材料反映出宋代官僚制度的变化,其余选项与材料无关,可排除。故选B项。2(2016桂林、百色、崇左、来宾、贺州5月模拟)宋朝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这反映出宋代(D)A皇帝权力的过度膨胀B通判拥有很大的权力C

3、人们追求安逸的生活D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体现了宋代州郡长官和通判之间的矛盾,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监督州郡长官,以达到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3(2016贺州模拟)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官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宋代御史台的察院,上自宰相,下及郎官违法、失职皆可弹奏。材料表明古代的监察(D)A地位越来越高可弹奏宰相B是朝廷的耳目对朝廷负责C解决相权威胁的主要途径D位卑权重以小制大的范式解析弹奏宰相是监察官的职责,并不是因为地位高,地位

4、越来越高与材料中“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仅七品的察院长”不符,故A项错误;“上自宰相,下及郎官”和监察官都是中央集权下的官僚,都对朝廷负责,故B项错误;皇权解决相权威胁的主要途径是分权,而非古代的监察,材料中“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下及郎官违法、失职皆可弹奏”表明并非仅仅针对相权,故C项错误;以小制大,与材料中“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相符,故D项正确。4(2017江西八校联考)春秋左传中谈到九鼎的铸造:夏朝初年,夏王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先派人把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

5、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从此,九鼎象征着九州,夏王亦顺应“天命”,成为天下共主,九州也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这表明(B)A九鼎象征王权高度集中B夏王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C夏朝王权威渐趋强化D夏朝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时期王位世袭制的特点,即王的特殊政治地位:天下共主。A项错在王权“高度集中”,史实是夏王仅是天下共主,王权高度集中谈不上;C、D两项材料均未能体现。故选B项。5(2017太原阶段性测评)孙中山先生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他强调的是(A)A用考

6、试选拔人才的合理性B科举考试逐渐发展完善C科举考试打破了门阀制度D民国应该坚持科举制度解析根据材料“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可知孙中山强调的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具有合理性,故本题答案为A项;B、C、D三项表述均不符合材料主旨。6(2017临汾二模)元史百官志有云:“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据此可知宣慰司(A)A是掌管军政大权的行省分设机构B为宣政院辖属的地方宗教机构C是中书省派驻边疆的地方机构D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解析从“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可知宣慰司掌握军政大权,从“行省有政

7、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可知宣慰司是受命于行省,介于行省和郡县之间的机构,故A项正确;从材料“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可知宣慰司不是管理宗教的机构,故B项错误;从“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可知宣慰司不是中书省外派机构,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宣慰司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故D项错误。7(2016江西宜春二模)西汉早期的王侯墓,大多仿战国风格,注重高大坟丘,深邃墓室,多重棺椁,随葬品多为铜陶器。文景之后,模拟地上豪华府第建筑的风气开始流行,随葬品有玉衣、丝织品、金银器等。王侯墓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是(D)A社会奢靡之风逐渐扩散开来B官营手工业日益进步C王侯拥有高贵的的政治地位D政局稳定

8、和生产发展解析社会奢靡之风逐渐扩散开来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官营手工业进步不是王侯墓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王侯的政治地位在汉代早期和文景之后都是高贵,与王侯墓风格转变无关,故C项错误;汉代初年国家统一,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文景之治,推动文景后王侯墓风格转变,故D项正确。8(2017商洛统考)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解析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

9、别负责草拟、审议和执行,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三省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决策失误,故A项正确;B项属于官僚的选拔问题,故B项错误;科举制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与权力制约没有联系,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丞相制度并未走向解体,故D项错误。9(2016银川质检)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这从本质上反映了(B)A中央集权逐渐衰落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C宰相成为宦官附庸D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解析中央集权是地方服从中央的制度,而材料中“以枢密使的名义削

10、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表明是中央政府内部,概念混淆,故A项错误;材料中“掌权的宦官”本质上是代表皇权,“削夺宰相的职权”,故B项正确;宰相成为宦官附庸,与材料中“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不符,故C项错误;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与材料中“唐朝时,掌权的宦官”不符,故D项错误。10(2016太原一模)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B)A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B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C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D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解析根据材料“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

11、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可知,“秀才”不属于官员队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考中进士或举人考中秀才”可知,科举制下,根据自身才能不同,各有不同的归宿,有利于人才相对合理流动,故B项正确;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而不是固化社会等级,故C项错误;材料突出科举制下人才的流动,而非科考的内容,故D项错误。11(2017届山西名校联考)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D)A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B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C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D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解析本题考查宋朝

12、的政治特征。分析材料信息可知,宋初宋太祖敕令后世子孙不得诛杀文人,宋初名臣提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且宋代也出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以上信息说明文人在宋代政治生活中居于突出的地位,反映了宋代倡导的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反映对民间思想的控制和对百姓信仰的管理,故A、C两项错误;B项所述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12(2016鹰潭一模)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变迁反映出(A)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

13、削弱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解析材料“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到“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可知,政事堂由独立的议事机构变为附属的议事机构,三省权力运行的分权制衡机制减弱,故A项正确;唐议事机构隶属情形的变化不能推断出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情况,故B项错误;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故C项错误;皇权运行困局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6临沂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

14、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材料二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何

15、来“(19)11”?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此外,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所以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2005年许纪霖在“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利弊。(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利处:削弱贵族势力;读书风气盛行;选官相对公平;提供底层上升的通道;扩大统治基础;成为整合民族国家的有力工具。弊端:考试内容不切实际;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2)影响: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出现疏离,削弱了清朝统治基础;丧失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冲击儒家学说,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新型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和社会变革;促进了近代教育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