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时限时训练 人民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77216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时限时训练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时限时训练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时限时训练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时限时训练 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时限时训练 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时限时训练 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时限时训练 人民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时限时训练 人民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西周的这套做法()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B强化了政治等级制度C促

2、进了国家管理制度化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C材料中仍体现了国家对市场的管理,因此并没有打破工商食官政策,故A项错误;政治等级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体现出国家管理制度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对市场进行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2(韩)宣子有(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乞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哲,故能相保以至于今。”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商

3、品经济非常繁荣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C官府无法控制商业D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B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但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与材料中“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我无强贾,毋或乞夺”相符,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但材料未涉及“无法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并非指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故D项错误。3(2017黄冈质检)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由此可知()A重农

4、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B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D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B“去本就末,不循古道”指的是弃农经商的现象。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变化,故A项错误;“州郡吏民及诸营兵”说明了从商人员的广泛性,证明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政治滋生腐败,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吴国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没有体现其他地方是否如此,故D项错误。4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两则材料表明()A“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B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C草市的

5、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C从材料中“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可知,草市的发展不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故A项错误;草市出现于隋唐时期,“开始”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从唐代州县以下不得设市到宋代草市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可知草市经历了由违法到合法的过程,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了草市是宋代基层税收单位,没有体现出草市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故D项错误。5(2017晋中质检)东京梦华录记载:“于高处砖砌望火楼,上有人瞭望,下有官屋数间,屯有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

6、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这反映出()A东汉休养生息,百姓减负B北宋城市发展,重视消防C宋朝冗兵冗费,劳民伤财D南宋军民混居,市场繁荣B东汉的都城在洛阳,与材料“东京”“开封”等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东京梦华录”“东京”“开封”等信息可知为北宋,根据“救火家事每遇有遗火去处领军级扑灭”可知,论述对象为消防,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不劳百姓”,论述了消防的积极意义,故C项错误;南宋都城为临安(今杭州),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6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

7、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A有注重其“防伪”功能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A根据题目中对“交子”的“交”的解释即可得知A项正确;关于北宋“交子”对古代经济的作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源于封建政权的推动力,题目中并未提到,故B、C、D三项排除。7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说:“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资金流向和消费形态不能反映()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只能是自然经济的补充B中国传统

8、商人深受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C专制体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D帝国时代商业资本不会转化为产业资本D徽商的大量财富并非用于扩大再生产,商品经济发展规模受到限制,表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不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而是自然经济的补充,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促使自己缙绅化”“提倡程朱理学”等可以看出徽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徽商这种资金流向和消费形态反映出封建专制体制对商品经济发展的阻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帝国时代商业资本是有可能转化成产业资本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8秦律田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官职)、部佐(官职)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

9、罪。”该法令出台的主要动机是()A抑制商贾发展B提倡粮食节俭C严禁商品流通D稳定酒类物价A由题干可知,秦代官员禁止百姓买卖酒,故百姓不敢买卖酒,体现了抑商政策,但并非严禁商品流通,故A项正确,C项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9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入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材料反映出()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B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D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B

10、材料并未提及经济计划,故A项错误;从汉代盐铁官营到唐宋将手工业者和商人纳入国家专卖制度的环节中,再到明清时期大量商品自由经营,体现了国家对工商业政策的调整,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民间贸易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心在于不同朝代政策的调整,而非管理的严格,故D项错误。10明史舆服志记载:“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通只)衣绢、布。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这一政策旨在()A保障小农经济的发展B维护社会等级制度C完善市场管理制度D严格限制商人服饰A根据材料“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通只)衣绢、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重农抑商”政策,为了维护自给

11、自足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故A项正确;抑商的最初目的也是由于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大,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不符,而不是刻意维护等级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完善市场管理制度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限制商人服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11下图为高中历史课本插图浙海关商照,其中可辨认文字有“通船人名册”“实”“乾隆”“廿五”“巡抚浙江部院”“行”。据此推理,它()A是乾隆帝颁给民间商人的海船营运证B是清朝时外商递送给浙江巡抚的照会C反映了近代中国的“闭关锁国”D能反映当时的经济和政治D根据“乾隆”、“五”可知是乾隆二十五年颁发的,只是文书的格式,并不能确定是乾隆帝

12、颁发,故A项错误;根据“通船人名册”、“实”可以判断是通关凭证,并非照会,故B项错误;根据“乾隆”、“五”可判断是古代中国,故C项错误;该图反映出商人经营海船需要凭证,反映了乾隆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状况,故D项正确。12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A材料中“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说明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实行

13、“海禁”政策原因,故B项错误;海禁不是禁止一切海外贸易,有条件的限制,故C项错误;明朝商品经济是繁荣的,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材料二隆庆元年(15

14、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副其实的“白银帝国”。富人阶层普遍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而“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当时的社会排名是“士农工商”,当经商赚取到一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反而是去买田置地,需求端一直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紧缩。亚当斯密分析中国明朝经济发展情

15、况时说,当时的“财富已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极限”。为改变困局,尤其为了改善朝廷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明朝中后期接连实施了多次经济改革,包括嘉靖新政、隆万新政和张居正改革等。但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触及类似“供给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问题,无法回应新经济急需政策“松绑”的诉求。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1)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因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并从经济角度给出合理建议。(15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由“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可概括出传统礼制被打破;由“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可概括出知识分子、商人阶层崛起;由“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可概括出,消费观由朴素变为追求享受。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当时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