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师用书 人民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75935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师用书 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师用书 人民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考点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纸的发明(1)发明秦汉时期,以竹木简牍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西汉早期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了“蔡侯纸”。(2)传播:公元8世纪传入阿拉伯,之后传往欧洲。(3)作用地位: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作用: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2、2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1)发明战国时已有天然磁石制成的司南。北宋武经总要中记载了用磁场磁化法加工的指南鱼,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2)传播: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3)地位及作用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对航海事业、军事和经济生活等有着重要的作用。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1)发明及应用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唐末宋初的战争中,已使用火药箭,随后又出现了火炮。明朝时创造了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2)传播:在12、13世纪,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

3、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3)作用: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4印刷术的进步(1)雕版技术:唐代已有雕版印刷技术,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2)活字技术北宋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元代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明代已有铜活字,印制的代表作品是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3)传播:由波斯传到西方。14世纪末,欧洲出现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金属活字。(4)作用: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5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1)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4、。(2)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3)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易误警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易误点(1)中国古代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传统科技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2)毕升不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因为隋唐时期就已有了雕版印刷术,他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蔡伦也不是最早发明造纸术的人,西汉时已出现纸,蔡伦是改进造纸术。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领先世界的古代中国科技史料一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5、史料二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和推广。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史料三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信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马克思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古代中国科技的地位“中国保持科学知识水平”“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反映中国古代科技曾经走在世界前列,领先世界,但到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停

6、滞史料二: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和推广”反映中国古代重视对人的研究,忽视对自然界的探索和科学探究,说明儒学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史料三:古代中国科技特点的成因“农村公社”“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信服工具”反映小农经济的存在束缚了科技的发展,加上专制制度的束缚,科技发展逐渐缓慢下来学会用史S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科技对近代欧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古代中国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命运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7、。说明的问题: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学的原因1古代科技的特点(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2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学的原因(1)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2)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

8、”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统治的肆虐,使人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科技人才短缺。(4)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根本原因。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宋代书画家大量订制各种精致的纸张和专门的笺札,社会上私人出资刻书的也很多,这种现象()A加速艺术品的商业化B有利于印刷业的发展C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D推动重商观念的兴起B材料中“各种精致的纸张和专门的笺札”大部分属于画家专业用品,不完全属于艺术品,故A项错误;材料“社会上私人出资刻书的也很多”这种现象有利于印刷业的发展,故B项正

9、确;材料“大量订制各种精致的纸张和专门的笺札,社会上私人出资刻书”这种现象与市民阶层的壮大有关,但与促进市民阶层壮大无关,故C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商业的发展一直受到抑制,没有形成重商观念,故D项错误。2.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A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C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A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说

10、明当时已有测天定位和嗅泥推测船位的方法,故A项正确;材料中不能看出思想迷信的存在,故B项错误;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材料中看不出来,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古代中国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故D项错误。3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都有官方印记 B没有理性思维C长期领先世界D强调实用价值D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古代科技有官方印记,故A项错误;没有理性思维的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11、,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可以看出其强调实用价值,故D项正确。考点2 中国的古代艺术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1)汉字的起源: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2)字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3)书艺历程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被尊为“书圣”。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以楷书闻名,怀素、张旭以草书著称。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以行书名世。元朝书法家首推赵孟,明代以文征明、董其昌声

12、誉最高。轻巧识记出神入化的书法艺术2画中有诗(1)成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2)分类以题材不同,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又有工笔与写意的区别。(3)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4)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主要特点是“画中有诗”。易混提醒中国古代的文字和书画(1)我国最早的文字不能说是甲骨文,甲骨文只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2)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书法艺术、文人画等水平高超

13、,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3)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抒情写意。3戏曲艺术(1)发展历程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起来,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元朝时,元杂剧形成。明代传奇剧兴起。(2)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形成:清朝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道光年间,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又吸收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艺术特点: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地位: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轻巧识记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中国戏曲由原始歌舞发展而来,经历

14、了元杂剧的成熟、明朝昆曲的广泛流传、清代京剧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国戏曲具有历史悠久、剧种繁多、相互融合的特点。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古代中国的书画和京剧艺术史料一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史料二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元代倪瓒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史料三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反映了我国书法艺术特征“书必有神、气、骨、肉、血”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史料二:反映文人写意画注重写意传神“不求形似,聊以自娱”体现了国画追求“得意忘形”,强调画家的主观情感史料三:反映清代戏曲种类繁多“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史料分两层次介绍雅部和花部,折射出中国的戏曲发展史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概括宋代书法艺术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提示】特点:书法艺术各具情态,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