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高效整合 人民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75689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高效整合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高效整合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高效整合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高效整合 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高效整合 人民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专题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高效整合 人民版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制的发展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1)特点: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2)影响:资产阶级要

2、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1)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了企业的合并。(2)影响: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并干预国家政治生活。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1)特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体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2)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

3、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体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二、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19171927年(1)主题: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2)措施: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219281953年(1)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2)措施:斯大林模式。(3)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比较齐全

4、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苏联解体(1)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2)措施: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3)特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仅仅是做了一些修补;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三、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及其特点中外关联1三大发展模式类型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西方模式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生产资料私有制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先轻工业

5、后重工业农业生产形式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资本主义大农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苏维埃代表大会制,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两院制、内阁制等2.特点(1)苏俄是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西方: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新的贫困人口还会出现,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情况还会时有发生;五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一些农民因丧失工作重新陷入贫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