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师用书 人民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75648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师用书 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师用书 人民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1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2内容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3.性质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4影响(1)积极方

2、面: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消极方面: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2内容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性质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4影响(1)经济:苏俄经

3、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5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初步好转。(2)政治:克服了政治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轻巧识记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新经济政策史料一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

4、,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二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和列宁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认识“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列宁认为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并不是放弃社会

5、主义;“农民被准许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国家控制经济命脉;“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手段史料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改良主义的办法”是指新经济政策“国家调节”苏维埃政权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从史料一来看,你认为列宁的思想存在什么局限?【提示】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施;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思想局限:没有摆脱无私有制、无市场经济的传

6、统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束缚。(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提示】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发展生产。(3)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变化?【提示】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史论归纳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7、,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苏俄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曾说道:“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投奔并将投靠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从而延长国内战争。”这反映出()A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B政府的继续参战造成了粮荒C德国军队大举入侵苏俄领土D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了失误A材料“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反映出苏俄内战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有可能投靠叛乱势力,

8、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故A项正确;B项出现在俄国参加“一战”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德国军队的大举入侵,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在之后的斯大林时期,故D项错误。219201921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生路成了小手工业者。据此推知当时苏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C国营农庄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D政府重视日用品生产A根据材料“19201921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生路成了小手工业者”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自1921年3月开始实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国营农庄是苏联农业集体

9、化时期的产物,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苏俄当时处于内忧外患中,没有重视日用品生产,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3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A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B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C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D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D根据题目中的时间点“1922年”可以得出此时联共(布)在农业方面实行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剩余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以此为标志,推行新经济政策。加入集体农庄是在斯大林时期(1928年),与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实行实物配给制是在19181921

10、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故B项错误;削减农业税是1956年上台的赫鲁晓夫实行的政策,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D项正确。考点2 “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背景(1)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2)苏联是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2形成过程(1)工业化之路概况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6年起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1928年后,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问题形成了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农民为

11、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2)农业全盘集体化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成果: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消灭了富农阶级。评价: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3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4表现经济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推行单一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斯大林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5.影响(1)经济上: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压抑了地方和企业

12、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2)政治上: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但维系了政局的稳定。(3)思想文化上: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轻巧识记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二、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2内容(1)农业措施: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结果:农业有所好转,但冒进思想和恶劣气候使其再度出现危机。(2)工业措施: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局限性: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3)政治: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大规模

13、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3评价(1)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三、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2结果(1)冲击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军事实力、综合国力增强,成为超级大国。(2)由于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和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步伐缓慢下来,经济停滞下降,苏联陷入困境。四、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经济制定“加速发展战略”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倡导“民主化、公开性”;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国家结构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2.影响(1)八一九事件后,苏

14、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2)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轻巧识记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和挫折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1斯大林模式史料一史料二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中学历史教学史料三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在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大国的崛起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斯大林模式形成时期苏联经济状况经济增长数据说明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要注意其中的备注信息“一五时期农业产值为负增长”,这从侧面说明当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史料二: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集体农庄经济制度”说明集体农庄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都由国家决定”说明集体农庄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以远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