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文学观念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269494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58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与文学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文学与文学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文学与文学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文学与文学观念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文学与文学观念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与文学观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与文学观念(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文学活动的性质与文学观念,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第一节 文学活动的性质,人类活动: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 物质实践活动是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 精神活动是指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 文学活动属于精神活动 精神活动的形态具有多样性 文学活动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属于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社会结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艺术,政法制度,意识形态,经济 基础,上层建筑,一般意识形态:哲学、宗教、政治、道德、文学艺术,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图示,精神活动,意识形态性的 精神活动,非意识形态性的 精神活动,自然 科学,宗教、哲学、 文学艺术等,政治、法律、 道德等,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人脑掌握世

2、界的不同方式,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与文学观念,世界 作者 作品 读者,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 及相对应的诸种文学理论,一、世界与摹仿说,世界的含义: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摹仿说/镜子说:艺术模仿自然。 中西模仿论传统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周易、刘勰、荆浩、叶燮,中国古代论艺术模仿,周易“观物取象”: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刘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 钟嵘: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品序) 荆浩: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叶燮: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原诗),西方

3、的艺术模仿论,柏拉图 宇宙间的三类事物 最高的理式世界:床之为床的理式 中间的感知世界:睡觉用的床 低等的摹仿世界:画中的床 摹仿者是“外形制造者”。 艺术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是“影子的影子”。,柏拉图 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亚里斯多德 其“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的观点“雄霸西方两千年之久”。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了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诗学,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384公元前322,艺术家与自然之关系诸说,费尔巴哈:艺术家不能做自然的主子,只能做自然的奴隶。 黑格尔:艺术家既是自然的奴隶,又是自然的主子。

4、 达芬奇:艺术家不能做自然的孙子,只能做自然的儿子。 郭沫若:艺术家既不能做自然的儿子,更不能做自然的孙子,而应该做自然的老子。,对模仿说的评价,艺术不可能是复制现实。人的眼睛不是相机的镜头。 没有所谓的真正写实。人无法看到真实本身,只能看到别人(包括自己)提供的关于真实的某种解释。 艺术里的世界是经过艺术家体验过的世界,是艺术家的创造。 艺术的意义在于艺术家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看世界的方式。,二、作者与表现说,艺术表现: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中、西传统关于作者的文学观念 “诗言志”与“诗缘情” 浪漫主义,“诗言志”说,尚书尧典:诗言志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

5、心为志,发言为诗 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荀子,“诗缘情”说,陆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赋) 钟嵘: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诗品序) 严羽:诗者,吟咏情性也。(沧浪诗话诗辨,浪漫主义,“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 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6、,表现说的缺陷,1、艺术表现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表现:艺术表现是个人的情感体验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后通过艺术形式向公共的可理解的情感的转换。 2、艺术形式和艺术情感不是相分离的两种东西。艺术情感包含在艺术形式结构中,是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属性,而不是艺术形式所暗示的某种外在的情感。 3、“诗歌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小结:文学是对世界的“再现”(Representation),文学是一种语言组织。文学世界是语言形式呈现出来的第三种世界。 传统的模仿说和表现说的对峙。“文学是再现”既包含了两者的内涵,也超越了两者的对立。 我们应该从文学的语言、技巧、修辞等再现形式出发,观

7、察文本所呈现的世界,从中思考文学相对独特的运作规律。,三、文本与客观说,作品(Work)不等于文本(Text)。 文本(Text):指文学作品的实际物质存在方式。侧重于从语言或话语而不是作家的角度来理解,突出了文本的符号特性。 形式主义文论代表: 俄国形式主义 英美新批评 法国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雅各布森: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笼统的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其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文学性: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主要是指写作的技巧或者文本形式所具有的属性。 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 “文学性” 。 什克洛夫斯基:“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

8、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陌生化:把人们熟知的事物以第一次见到的眼光来描述,假定称呼对象,只能进行非指称的描写,造成似曾相识的感觉,重新唤起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体验。文学创作的过程无非就是通过“扭曲”语言使现实生活显得陌生化的过程。 “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的目的,必须设法延长。”,“陌生化”示例,乡下人到城里,第一次看见电梯。心想:“把我也放那里面年轻一下吧。”因为她看见进去一老妪,出来

9、时是一妙龄少女。但接着她又改变了主意,因为她看见一小伙进去后,出来已是一老头了。 那老头把一支燃烧着的小棍子贴近自己的嘴里衔着的一根白色管状物,然后,一股烟雾便开始从他嘴里飘散开来。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红楼梦第六回) “箱子里只有一大块透明的东西,这玩意儿中间有无数白色的细针,傍晚的霞光照到这些细针时,细针上面就现出了五颜六色的星星。” “

10、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 “这东西热得烫手!” (百年孤独),英美“新批评”,“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细读法”(Close Reading ):注意文本而非围绕文本的种种因素。细读既要求我们解读作品时集中注意力同时也限制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不会从作品的语言分析“自然而然”地滑向作者胡子长度的探讨。,兰塞姆 J.C.Ransom 18881974,“意图谬见”:把作品的意义(meaning)等同于作者创作时的意图(intention)。 “感受谬见”:把作品和读者对其阅读效果混为一谈。 张力、歧义、反讽、隐喻、构架肌质等理论范畴和操作方法。,法国结构

11、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 共时/历时;横组合关系/纵组合关系; 语言/言语;能指/所指;秩序与序列 (例如:鲁迅小说中的“看/被看”、“离去归来离去”等模式),实用说:传统理论中的读者是被动接受文学的影响,因此,文学具有实用价值。 西方:净化说、寓教于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中国:讽喻/教化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 读者本体论:现代文学理论把读者看成是文学活动的本体,读者决定着文学的一切。 当一位诗人写完了他的诗,这首诗便不再属于他,而是属于读这首诗的人 虽然都是从文学的读者这一要素来认识文学,但实用说与者读者本

12、体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观念。,四、读者与实用说/读者本体论,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该书基本主题是嘲讽时政,“使世人烦恼而不是供他们消遣”。 今天,人们把它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斯威夫特 Jonathan Swift,岳飞的满江红,从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来看,词作主要表达忠君情愫 现在被诠释为爱国主义名篇,岳飞像,德国接受美学和美国读者反应批评 20世纪60年代兴起 代表人物: 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期待视野 伍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隐含的读者、召唤结构 斯坦利费什(Stanley Fish):“感受文体学”、 意义即事件。,

13、你能看出下图画的是什么吗?,时事解读的多样化,刘原:美国副总统和驻华大使在中国下馆子,花钱之吝啬让人侧目。有人看到了美德,有人看到了寒酸,而某些高擎爱国主义大旗的媒体人士没准还能推断出美国国库的窘迫。,如何看温家宝打伞,1、温总理为基辛格雨中撑伞相送,令国人称颂,因为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温总理为基辛格雨中撑伞相送,令国人敬仰,因为它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品格、风度;温总理为基辛格雨中撑伞相送,令全世界感动,因为它让全天下的人民看到了中国人民对故人的敬重和对其历史功绩的铭记。 2、有失国格,堂堂总理给一个外国老头撑伞。 3、人之常情,交往的基本礼仪而已。,温家宝为基辛格送行,总结:西方文学理

14、论研究范式的转换与文学观念的变迁,从世界与文学的关系入手,提出文学模仿现实的观点,虽然有“不能达到真理”和“能够达到真理”的区别。 重视作家的地位,“作家”是文学研究的中心。文学是作家的情感流露或表现。“天才”为自然立法。 文学本体论:视文本为文学的一切。文本之外一无所有。“作者死了”。 读者接受论:读者是文学的真正创造者。,从文本解读的多样性看文学观念的丰富性,附录,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我却不会做,周劼人,1986年生于浙江萧山,2005年以省高考文科第四名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发表在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的散文寂静钱钟书,次年被选为福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 原作者博客:三道题15分

15、,“做完题目,我对了对答案,除了第一个选择题,我拿了1分外,其余全错。” 中青报新闻:本报文章成了高考题,原作者只能得1分 讨论:如何理解这种貌似荒谬的现象?,韩寒:语文的问题(节选),一次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里面是一张他们学校的语文试卷,试卷里有我的一篇文章的一个章节,文章的题目叫求医,然后有八个选择题。我从未想过我的文章可以入选试卷,于是很细心地完成了考卷,结果发现我只做对了三个选择题。其中一个是画线处应该填的是什么词,我不慎选错。最最荒谬的是,我居然选择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我真弄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语文喜欢把别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并强行加上后人的看法,或者说是出题目的人

16、的看法,当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观点时,会有人说:错,作者不是要表达这个意思。而且选择的文章八成作者都是上个世纪就死了,真是死无对证了。,讨论一: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中学语文教学的完败,文学教育的刻板化。人们将矛头直指命题者,或者批判高考制度乃至质疑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一切以标准答案为准,扼杀学生创造力。“这些题目,很多时候考的是高考语文技巧的掌握,却并不一定能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文章。大家都在同一套框架里讨论问题,出题人根据高考框架出题,考生根据高考框架答题,阅卷老师根据高考框架批改” 文本意义的丰富性,作者无权赋予作品全部的意义。“文本诞生以后,作者就死了。”,讨论二:文本阐释的权利属于谁,流行的看法:属于作者。“选择的文章八成作者都是上个世纪就死了,真是死无对证了!”韩寒的看法被奉为经典。 专业的看法:文本的意义来源有三作者、文本和读者(包括作为读者的作者、作为批评家的读者和作为命题人的读者)。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