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说课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269493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可道--说课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道可道--说课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道可道--说课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道可道--说课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道可道--说课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可道--说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可道--说课(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经典教学要以读为本道说课稿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 特级教师 武宏钧国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课选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虽只有57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博大精深。道不仅指向天地关系、自然关系、人人关系,也不妨衍而化之,由人人关系,推及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宇宙乾坤的关系。就教学而言,道也是一种值得建构的经典诵读之课堂文化。在备课的过程中,我经历了四个小阶段:一、读课,识老子之道。二、定位,明课程 “之道”。三、研课,解国学“之道”。四、对话,谙学生“之道”。下面谈一谈我的备课经历。一、读课,识老子之“道”。现在,我国小语界有一句时髦的话叫“文本细读”,愚以为这正是教师成为文本知音的必

2、由之路、不二法门。为执教道,我细读此文,沉入语词,玩索不已,几达“三月不知肉滋味”的境界。我以前细读过三个版本的道德经注释,这一次,我细读了第一章的注释达20种之多,通过文本细读,研精阐微、识见卓荦(lu),深得文本的个中三昧。从中提炼出文本的核心主旨“变化”。 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在我看来,道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的一“变”上。天道变化,地道变化,人道变化,“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知音者,知变化也。读懂了“变化”,也就读懂了“老子”。二、定位,明课程之“道”。作为文本的道和作为课程的道是有区别的。作为文本的道要解决“有什么”的问题,而作为课程的道则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有什么”并不能也

3、没必要全部转化为“教什么”。因此,作为课程的道要集中解决的是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郑桂华语)。那么,做课程的“道”,就是要求教师能敏锐而精准地把握和凸显道这一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作为古文的道,其语文核心价值又该如何定位呢?习得一些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吗?习得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若干技巧和规律吗?感受并表现文言文诵读的特有韵律和情味吗?了解道这个短文的情节和大意吗?这些当然有其课程论的价值,但未必就是本文的“语文核心价值”。有大师用“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的概念来分别描述、规范不同文本在教学中的功能。其中,被标为“定篇”的文本,如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定位

4、于传承优秀文化上。道,正是这样的“定篇”。其语文核心价值正在于“道文化”的阐发和传承中。教材编排中的“资料袋”,正是对道文化传承的一种自觉担当。“道可道非常道”则成了“道”的文化标识。这一节课的结构大体上与道的章式相应,分“起、承、转、合”四段,一波三折、风生水起。课起引道:未成曲调先识道;课承诵道:经典诵读品味道;课转研道:经典智慧拓展道课合;课合悟道:经典体验感悟道。显然,以道之变化作为全课主线,起到了穿针引线、凝神聚气、融会贯通的作用。在具体的课堂策略上,我将教材的资料袋梳理成在时间长河中川流不息的五个道文化节点,以一种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一帧一帧还原故事画面和场景,配以原汁原味的古

5、文诵读,尽力将道文化演绎得荡气回肠、扣人心弦。比如,板书的设计,通过呈现“道、变、有、无、玄、”和“悟”,这样一种画龙点睛的板书艺术,将这一古典情怀的“道”文化的守护与守望,挥洒得既含蓄蕴藉又酣畅淋漓。凸显了“道文化”,我们就成了课程的知音。三、研课,解国学之“道”。本设计以学生发展为依据、以学生获得为准绳,采用情境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感悟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在教学中借助文本的特征,以道文化作为全课主线,穿针引线、凝神聚气、融会贯通的知识点。我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的策略,通过师生与文本的探究、对话活动,在起承转合、轻松愉悦的诵读氛围中熟悉文本,培养

6、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初步感悟“道”的特点。本设计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读占鳌头”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读准原文、读通原文、读懂原文、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力求达到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所以,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诵读和背诵课文内容。2、理解字词句的基本意思。初步理解“道”的含义。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道”的感悟。“道”字是一个魔术师,它的意蕴千变万化。老子所说的“道”与众不同。我的教学思路依次为:一、课起引道:分成三步:1、猜谜语,认识道。2、看词语,解释道。3、观媒体,了解道。未成曲调先识道。二、课承诵道:分成五个环节,

7、读准原文、读通原文、读懂原文、读出感情、读出个性,经典诵读品味道。三、课转研道:分成四步:解读、变读、展读、悟读。力求达到经典智慧拓展道之目的。四、课合悟道:分成两个环节,1、探究道之悟。道”是这么玄妙,“道”在哪里呢?其实,“道”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周围,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本环节引导学生用心悟“道”, 识天理,懂万物。如自然之道、生活之道、礼仪之道等等,谈谈对道的感悟和体会。2、交流达到之感。名之曰经典体验感悟道。从而形成板书: 无道 变 玄 悟有本设计言简意骇地点明了“道”的主旨,画龙点睛地揭示了题目的内蕴。四、对话,谙学生之“道”。语文教师倘若做不了学生的“知音”,则文本的知音、

8、课程的知音必将黯然失色、茫然不知所措。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性,既反映在课程开发上,更体现在学情理解上。没有对学生、学情、学力的细致入微、全面周详的体认与把握,就不可能有语文教学的优质高效。学情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情总是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师经验、教学策略等变量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生命之网,笼罩在课程的每一个当下。教师只有不断地在课堂的每一个当下洞察学情、把握学情、顺应学情,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在我们的国学经典诵读的课堂上,愚以为既要有学法的巧妙点拨,还要有发自内心的赏识和激励;既要有有信手拈来的精准评价,还要有有峰回路转、更上层楼的教学引领。而这一切

9、,无不基于教师对当下学情的瞬间、敏锐的理解和顺应,这是颇见功力的教学机智,是直指心性的课堂智慧。谙学生“之道”而教在当下,我们就成了学生的知音。国学经典教学应该以情感激发情感,以情趣激发情趣,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生命去拥抱国学经典,让心灵与课文亲密无间!培养阅读的兴趣,应该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突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应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儿童在学习语文时口、耳、手、脑并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根据国学经典课文的特点精心设计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学习诵读。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全体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或动口、或动手、或

10、动脑;或实践、或模仿、或感悟、或辩论、或个体活动、或小组活动、或师生共同活动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培养情趣,习得知识,训练能力,开发潜能。通过国学经典教学过程中空间的拓展,使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愚以为,国学经典的诵读要“传情达意”。“传情达意”的读要求学生流入作品,驰骋想像,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因此,我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传情达意的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同时抓住典型语言信息(如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领悟语言

11、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或低声读,细吟慢读,领会所读作品的内容,在低诵中细细揣摩作者传情达意的文字技巧和表现方法;或高声读,通过高声诵读传达出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蕴意;或模仿角色读,即在阅读人物对话的课文时,引导学生模仿文中人物的角色,揣摩各种人物的语气、语调、心态和神情,使自己进入角色,高声、反复朗诵台词,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国学经典课本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伴随作者深厚的感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通过传情达意的读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领悟文章中心,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深处,并且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使他们的语感得以培养,心灵得以美化,情操得以陶冶。国学

12、经典之传情达意的读,要指导学生做到字字不含糊,停顿、重读和语调的把握有分寸,这样传情达意的读,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分明,就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愚以为,国学经典的读书需要体验。国学经典之有体验的读,就是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能感受体验到阅读过程带来的愉悦和乐趣,通过观察语言现象,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情感。国学经典教学的学习活动不仅着眼于如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注重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体验,积累有益的经验,实现经验的再创造。国学经典之有体验的读,就是引向自“悟”

13、,发展个性;就是摈弃繁琐的分析,注重整体感悟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国学经典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综上所述,国学经典的教学要“以读为本”,应该坚守住读。只有通过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在国学经典课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情

14、意”浓浓,充满着和谐的氛围。国学经典教学应该以情感激发情感,以情趣激发情趣,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生命去拥抱国学经典,让心灵与国学经典课文亲密无间! 以读为本,读悟结合,这就是经典国学的教学之道啊!【作者简介:武宏钧,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语文教学专家,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影响力人物,建国60周年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先锋教师教师,我国自由作文法首倡人,情趣窍基础作文法创始人,小学创新作文实验教材主编,小学写作课本教材主编,人教网作文空中课堂主讲教师。他已经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论文450余篇,编著并公开出版武宏钧小学基础作文法丛书等教学用书180多本。电子邮箱: 联系地址:安徽省阜阳市向阳路296号 铁路学校 邮编:23605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