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68025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四川省简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

2、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

3、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

4、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读诗,说到

5、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1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

6、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3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 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7、。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正 步刘建超 郑志还在上小学的时候,邻居梁正伯伯就带着郑志和儿子梁帅在门前的空地上,一二一,一二一地练习走正步。郑志摇摆的小身躯,天真又认真的神态,常逗得两家大人欢笑。梁正喜欢郑志,夸他能吃苦将来会有出息;对自己那个抹着鼻子哭泣的儿子梁帅,就多了些训斥,“瞧瞧你那窝囊样,走个正步都怕苦喊累哭鼻子,没出息!”挨了批的梁帅有时就怂恿郑志也耍个懒,还到郑志的父亲那里去诉苦,说哥哥故意逞能,故意显摆,惹得父亲光训斥自己。郑志的父亲让郑志让着点儿弟弟,郑志听话答应了,可是一到走正步,他就雄赳赳气昂昂。有一次,梁帅想要一辆凤凰牌山地自行车,便和郑志商量,让

8、他练正步时收点劲,好让自己出出风头,老爸一高兴没准儿就把自行车给推回来了,郑志听后点头答应了。谁知正步一走,郑志照样还是精气神丝毫不减,气得梁帅把嘴噘得老高。买车的计划泡汤,郑志挠着头皮说:“我也不知道怎么了,一走正步就把啥都忘了。” 郑志的父亲和梁帅的父亲是战友,两个人一同入伍,又一同转业到公安局。在一次处置紧急事件中,行凶的歹徒拉响了捆绑在身上的炸药,导火索冒着呲呲作响的蓝色火焰。紧急关头,梁帅的父亲一把推开了站在身旁的郑志父亲,抱着歹徒纵身滚下了山坡。巨响之后,浓烟升起,歹徒毙命,梁帅的父亲也身负重伤,还拐了一条腿。郑志的父亲经常讲这个故事,对郑志说:“我这条命是你梁伯伯给的。没有你梁伯

9、伯就没有今天的我,也就不会有你小子,这恩情我们一辈子都不能忘了。” 郑志当然不会忘记,对梁帅也像亲兄弟一般。梁帅作业偷懒,郑志就帮他把作业补上。梁帅同别人打架,不管是梁帅惹了别人,还是别人惹了梁帅,只要梁帅吃了亏,郑志就会奋不顾身地上去护着梁帅,最后往往是惹事的梁帅一点事儿没有,郑志却被弄得灰头土脸,鼻青脸肿的。梁帅也不愧疚,只是搂着郑志的脖子,理所当然地说:“没啥没啥嘛,我爸救过你爸的命啊。” 郑志十八岁那年考入了公安大学,第二年参加了国庆大阅兵,还是方队的领队。郑志正步走过天安门广场时,电视剧前的老哥俩又激动地举杯喝上了。梁正对儿子梁帅说:“你看看你哥郑志,阳光、正气、有精神。再看看你那窝

10、囊样儿,大学考不上,还在瞎混。”梁帅不屑地说:“那有啥,不就是踢个正步嘛。”梁正眼睛一瞪,“走正步也和人生一样,人正步子才能正。你小子到院子里给我走十个来回。” 郑志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依旧保持着每天走正步的习惯,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郑志每天清晨在桥头荷塘边走正步,成了公园里的一道风景。 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升任局长后,遇到的第一个案子居然是梁帅的。其时,梁帅已经是本市知名私营企业的董事长,事业做得很大,也是报纸电视经常关注的人物。在前不久竞标一块地皮时,梁帅竟然怂恿手下行凶,将对手打伤致残。郑志带人前去调查,梁帅却满不在乎,说:“郑局长,别忘了。我爸救过你爸的命。” 父亲让郑志回家吃晚

11、饭,母亲做了郑志喜欢吃的菜,还特意开了一瓶好酒。父子俩吃着,喝着。父亲几次欲言又止,饮下酒的叹息声很重。母亲则拭着泪,不停地往郑志碗里夹菜。一顿饭,父子俩谁也没有说一句话。父亲拍拍郑志的肩头,走了。 郑志第一次失眠了。他在院子里独自转着,看着隔壁梁伯伯家里的灯光发呆。 第二天清晨,郑志还是准时到了荷花池公园,让他意外的是,绿荫下站着父亲和扶着轮椅的梁正伯伯。梁正伯伯的旧伤,让他过早地依赖上了轮椅。 梁正说:“孩子,我和你父亲是专门来看你走正步的。我教你走正步的要领记着没有?” 郑志郎朗地答道:“记着。挺胸抬头,两眼平视前方,腿绷直,脚尖下压,脚掌与地面平行,离地面二十五厘米。” “好,现在听我

12、口令!目标正前方。正步走!”郑志甩开步伐向前走去,步子格外地神气有力。朝阳把金色的光铺洒开来,映照着郑志坚毅的脸庞,眼角处如珠的泪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选自啄木鸟2015年第06期)(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结尾梁正喊口令、郑志走正步的细节描写以及朝阳的环境描写,意在表现郑志得到了父辈们的理解和支持。B小说中写到面对梁帅的案子,郑志的母亲做了一桌好菜,父亲还特意开了一瓶好酒款待儿子,父母是想让儿子徇私枉法。C作者在文章中特意加入一段插叙交代梁帅父亲舍身勇救郑志父亲的往事,目的在于表明他们之间的战友情深。D小说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如郑志

13、与梁帅从小学习走正步的态度与后来选择的不同人生道路进行对比。(5)梁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4分)答: (6)小说以“正步”为题,又不惜笔墨地描写郑志坚持走正步的场景,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作者的用意。(5分)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吴冠中:飞向天堂的铁骨风筝吴冠中先生于6月25日晚11点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突然的噩耗不仅震动了美术界,也叩击着普通民众的心灵。回顾吴老的一生经历,他一直是孤独的另类,因为他的真实和硬气。“我不该学丹青,我该学鲁迅,这是我一辈子的心态,越到晚年越觉得绘画技术并不重要,内涵最重要。”2009年,吴老在自传我负丹青中对

14、他燃烧一生激情付诸的丹青事业做出如上让人不解之说。这“不解”的答案,印在他坦荡执著的一生中。1946年以绘画第一名成绩考取教育部公费,次年留学巴黎,1950年返国并开启创作生涯,及至近年厚积薄发,荣誉等身他的艺途轨迹由命运的偶然和无奈铸就。原先吴冠中迫于生计就读浙江大学工科,一年后与朱德群的偶然结识,重燃他对文艺的炙热,从此不管不顾痴魔献身丹青。塞纳河畔,拳拳学子内心激烈的挣扎权衡,留在巴黎呼吸浓郁的艺术气息,还是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投身建设?朱德群、熊秉明、赵无极诸多好友选择留下。吴冠中,义无反顾地成为第一批归国的学子。这两个貌似偶然的转折,底里潜伏着必然。鲁迅弃医从文,忧民归国。以鲁迅为精

15、神父亲的吴冠中,在心中的使命感驱使下也选择了相似的道路。50年代末,无奈的吴冠中走上风景创作的道路。他把浓郁的情感映射在一张张风景中塞翁失马,不曾想就此孕育出他浓柳成荫的独特艺术世界。进入春风吹拂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吴冠中的画作开始被业界接受。然而,吴冠中总是显得不合时宜,甚至身影孤单。笔墨等于零、绘画形式美、油画的抽象美几篇言辞激烈的艺术文笔如同一颗颗重磅炸弹,引发强烈的纷议甚至责难。90年代后,当他的艺术成就被国内外权威美术界重视,艺术市场也热捧之时,耄耋之年的吴老仍是犀利得近乎苛求。他的画作不断创新,严苛甄选后,又大量地焚毁不中意之作,以至于一个新加坡记者目睹后感慨,吴老烧的是豪华房子。渐次,老人的逆耳言论,更是放眼到教育、文化,“美院无用论”、“以奖代养”、“文化虚假繁荣”硬骨的人不畏揭丑,吴老就是要效仿鲁迅先生挑开陋习弊病的脓疮。诚然,他当今的地位让人不得不做倾听状,可是多少人害怕他开口。谁又能知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