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期初考试 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67830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初考试 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初考试 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初考试 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初考试 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初考试 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初考试 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学期期初考试 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广东省东莞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2017.3一、 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社会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区域认同、集体认同、身份认同的集合形式。人们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不断思考着未来的行动,反复评估自我与他人的性格、情感、反应,并试图理解和说明它们,而作为讨论、反思、证明和考察的结果就是社会认同,简言之,就是对具体问题一致的认识。例如,人

2、们对正义和宽容,以及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有着全球性的令人惊奇的一致性,这就是一种社会认同。 随着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融,社会认同原有的确定性和基础不断被削弱,社会认同的连续性也不断被瓦解,人们在社会大转型中经历的思想动荡又使社会认同不断淡化,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生成新的社会认同。由此可知,社会认同在其内涵上,虽然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存在相似之处,但社会认同并非被动地接受一系列固定的或特定的信念和习俗,它一定与当下的社会条件,尤其是政治环境紧密契合。 那么,社会认同是怎样生成的呢?社会认同的生成必须以个体为基础,以个体的理解和认识为前提。个体的生活经历会集结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随着生活经验和

3、阅历的丰富,个体之间就某些具体社会问题的认识会形成交集,并经反复实践后强化为集体记忆。社会认同就是对集体记忆进行反复选择的过程,同时,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又是通过选择后的集体记忆为背景来认识自我和社会。实质上,社会认同是建构意义的过程,是对良善生活的价值诉求,作为社会意义系统的制度、体制和道德准则若要被民众认同就必须借助个体的生活条件。社会认同的背后隐藏着个体的生活经验,只有通过个体的,因而也是“主观的”共鸣,社会秩序才是可以理解的。个体往往终其一生去践行某种认同,以求缔造动态的,而且是具有统一性的完整的生命过程。当然,个体认同在上升到社会认同的过程中,既具有一致性的认同倾向,又具有差异性倾向,即

4、某一特定群体中的个体在认知和情感上对自我乃至所属的群体身份不承认,由此产生心理上的疏离感、被剥夺感和自卑感,但是,个体仍应自觉地“矫正”到社会认同中去实现自我。可见,认同是在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中生成的,它不是预先给定的,也不可能完全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而是受到共同规则的制约和导引。生成社会认同需要通过时间,通过历史事件来组合一幅社会认同的“肖像”。 社会认同需要拥有更深层的人类共鸣的环境,这只能凭借探讨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探讨作为道德根源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被阐明。社会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司法权威的弱化倾向、社会冲突的群体化趋势都会不同程度地降低社会认同度。鉴于此,我们

5、需要更新引起个体共鸣的语言,需要强化政治主流话语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因此,社会认同在当代也是被塑造的。 (选自许静波社会认同的生成机制,有删改)1下列对于“社会认同”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社会认同是人们对未来的行动,对自我和他人的性格、情感、反应进行反复讨论、反思、证明、考察所产生的结果。B世界文化的交融、社会大转型和时代的发展,这些因素都会对原有的社会认同产生影响,并促成新的社会认同生成。C社会认同是人们对具体问题一致的认识,社会认同的生成离不开个体的生活经验,并以个体的理解和认识为前提。D社会认同能指导人们走出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并能阐明作为道德根源的人与自然、人与他

6、人、人与社会的关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不同国家的人们虽存在文化差异,但也有相同的社会认同倾向,如人们对宽容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有着高度的一致性。B人们对某些具体社会问题的认识存在相同处,这些相同处经反复实践强化为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就是社会认同。C个体认同可以上升为社会认同,为缔造动态的、具有统一性的完整的生命过程,人们可以用一生践行某种社会认同。D社会认同的生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个体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受共同规则的制约和导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社会认同要与当下的社会条件契合,就必定不会接受特定的

7、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系列固定的或特定的信念和习俗。B一种制度能获得民众认可,与其制定借助了个体的生活条件有关,民众认可的制度能体现民众对良善生活的价值诉求。C若某人在认知和情感上对所属的群体的身份不承认,心理上产生疏离感,这时,他应自觉矫正思想,回归社会认同。D当社会认同度降低,我们可以通过更新引起个体共鸣的语言,强化政治主流话语的影响力和说服力来重塑社会认同。(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袁行霈先生的诗意人生今年4月,是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先生的80华诞。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满怀敬意,为先生塑了一尊青铜头像。头像传神至极,眉宇间透露出他的慈祥、睿智

8、、儒雅与清逸,让人联想起先生“如山峦之有云烟”的诗意人生。先生治学的领域很广,据袁行霈教授著述目录所载,各类著作30余种,主要论文70余篇,涉及文学史、文明史、文言小说、诗学、目录学、考据学等诸多方面,而成就最卓著的还是中国古典诗学特别是诗歌艺术的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是先生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之一。该书最大的特点是用诗一般语言来阐述诗歌理论,分析诗歌意境,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与诗意的美感。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是先生几乎倾尽毕生精力的研究对象,一部陶渊明集笺注, 一部陶渊明研究,耗费了先生二十多年的心血。因此,这两部著作是陶渊明研究的重大收获,被誉为“集大成之作”。这些年来,陶渊明成了先生“多年朝夕

9、相处的朋友”,笺注陶集成了他“跟那位真率、朴实、潇洒、倔强而又不乏幽默感的诗人对话的渠道”。先生曾提出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八字箴言:“博采、精鉴、深味、妙悟”,他写有一篇学术随笔学问的气象,认为作诗讲究气象,做学问也讲究气象。“学问的气象,如释迦之说法, 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宏,清远雅正。不强服人而自服,毋庸标榜而下自成蹊。”这分明是对学问诗一般的礼赞! 先生在北京大学执教50余年。如今,已是北大名师的葛晓音教授曾撰文,深情回忆当年听先生讲课的情景:“他的课着重在诗歌的意境和艺术表现,正是学生们最为渴求的内容。而他的讲课艺术也和他讲的内容一样,非常讲究。节奏的快慢疏密、声调的抑扬顿挫,都把握得恰到

10、好处,让学生跟着他清晰的讲解进入意境。”先生每次讲课教室里都挤得水泄不通,连走廊里、窗户外面都站满了人,有时实在挤不下了只得临时换大教室。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幸福地描述当时的情景:“教室里坐满了我的学生,一双双眼睛投出渴求知识的光,集中在我身上,使我兴奋、喜悦、感激。因为这些光束的撞击而产生的灵感纷至沓来,一向寡言的我,竟滔滔不绝地讲出一连串连我自己也觉得新鲜的话语。从学生的颔首微笑中,我听到他们心中的回响。这时,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交响乐队的指挥,在组织一片和谐的乐音” 先生的课堂不仅在燕园,也延伸到了国际上。特别是近年来,先生主持的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更是培养了许多在国际上传播中华文化的高端人才

11、。先生非常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常说:“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老师!” 先生曾编辑过自己的诗文短札愈庐集,诗、文各一卷。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评论此书:“冲淡平和,乐观谦逊,诗意很浓。” 先生效法古人作论诗绝句一百首,自先秦至清代,涉及历代诗人(或诗集),每人一绝,并有自注,相互映发。这种以诗论诗的形式,正如先生在自序中所说:“其含蓄蕴藉之妙,比兴寄托之深,措辞炼句之精,涵泳玩味之趣,又非长篇大论所可比拟。”充分体现了先生的诗心与诗趣。袁行霈先生说“寂寞有时也是很美的”。先生在散文黄昏中写道:“黄昏仿佛是专为供人沉思的。书上的字迹渐渐模糊了,抬头向窗外望去,落日的余晖散射在天幕上,宛如罩上了薄纱

12、。开灯还嫌早,索性掩卷闭目,在沉思中打发这白昼和黑夜交界的时分。”寂寞的读书生活在先生看来,竟充满如此“很美的”诗情诗韵。(选自党建有删改) 【相关链接】袁行霈的父亲是清末举人,长于诗文书法,后因病不能执笔,遂由他代写信札诗文,培养了他对古典文学的兴趣。1953年袁行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1957年大学毕业,被林庚教授选中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了教学与科研生涯。(百度百科)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袁行霈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在北京大学又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被林庚教授选中留校任教,他治学领域很广,在很多方面有所成就。B.袁行霈

13、认为作诗和做学问都要讲究气象。他曾提出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八字箴言:“博采、精鉴、深味、妙悟”,推而广之,这实际上也是他对治学的感悟与学问的境界。C.做学问是清苦的,免不了枯燥与寂寞,袁行霈却说“寂寞有时也是很美的”。这体现了先生远离喧嚣的宁静和寄厚味于淡泊的从容。D.陶渊明是袁行霈倾尽毕生精力研究的对象。“那位真率、朴实、潇洒、倔强又不乏幽默感的诗人”,这些年来,成为他“朝夕相处的朋友”。5.袁行霈先生的诗意人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5分) 6.本文多次引用传主原话和他人评价,有何作用?(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局长的鱼局长突然发现自己

14、开始苍老时,已经57岁。局长明白,按照惯例,要不了一年,自己将退居“二线”,改任调研员。身体看似硬朗的局长,开始有意无意,为行将退休的日子做准备。同事们说,局长您的字漂亮,再加紧练习下,说不准退休后会成为大书法家呢!局长嘴上笑笑,没说话。同事们说说也就罢了,只有小黄知道,局长除了特别好吃鱼,还有个工作之外的癖好:钓鱼。局长从没在同事们面前提及钓鱼之事。小黄是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处理单位的文秘工作,常常要将往来文件呈给局长审阅,少不了要去局长家里或者不是单位的地方找局长,自然知道局长的业余癖好。尤其是近半年,几次周末,小黄带着加急文件找局长时,发现他都在钓鱼。年中,市委组织部一纸调令,将单位的经济

15、科科长调走。局党组将空的经济科科长位置放出,在单位宣布:严格按照组织规定,符合晋升条件者均可报名,一律竞争上岗。干了五年办公室副主任的小黄,大学读的是区域经济专业,有心去竞逐这个位置,却发现符合条件的同事多达六人。在干部提拔越来越公开、公平、公正的今天,这次竞岗选拔,非过五关斩六将不行啊!报名后的小黄,想到局长的癖好,灵机一动,专门请了一天假,跑去邻市一家上档次的钓鱼商城,花5000元买了套高级钓具。一个周末,小黄带着新买的钓具,叩开了局长家门,说是顺路给局长带了套装备。局长有心拒绝,想了想,还是没说出来。小黄趁热打铁,说局长,要不我陪你现在就去试下?局长心痒痒,说也好。就拿着新钓具,拉了小黄去了河边。有了上好的装备,结果自然非同一般。小黄买的钓具大派用场,局长用它钓到一条七斤重的野生大河鲤。当晚,局长兴奋得亲自下厨,将河鲤分不同味道烹之,与小黄在家中食鱼对饮。几杯酒下肚,脸红耳热的局长扶着小黄肩膀,说了很多往事。局长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吃鱼吗?小黄说,不知道。局长说,因为我是渔民的儿子,父辈们风里浪尖辛苦打鱼谋生,我生在船上以鱼果腹,不爱吃鱼爱吃什么?小黄看看局长黝黑的脸庞,似懂非懂。局长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钓鱼吗?小黄说,不知道。局长说,父辈们不赶海下水时,靠岸停歇结网补漏别无其他娱乐,我则拿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