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文白对照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257162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2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文白对照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文白对照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文白对照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文白对照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文白对照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文白对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文白对照(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文白对照卷下【原文】二十三年乙未 本年谱文,曹溪本置于卷上之末,毛本置于卷下之首,令依毛本划分。予五十岁,春二月,予从京师回海上 海上:指山东即墨。,即罹难。初,为钦颁藏经 钦颁藏经:指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孝定李太后向憨山颁赐大藏经一部。参看本年谱万历十四年。,遣内使回送之,先是上素恶内使以佛事请用太烦。其一至东海。时内庭偶以他故触圣怒,将及圣母 指孝定李太后。左右,大臣危之。适内权贵有忌送经使者,欲死之,因乘之发难。遂假前方士流言,令东厂役 东厂役:毛本作“东厂番役”。东厂是明朝廷的监察机构、特务机构和秘密警察机构。番役:兵士。扮道士,击登闻鼓 登闻鼓:悬挂在朝堂

2、外的鼓,官民有冤屈或重要情报,可叩击登闻鼓上朝直奏。以进,上览之大怒,下逮。以有送经因缘,故并及之 关于憨山大师获罪的原因,据福徵憨山大师年谱疏(以下引用简称年谱疏),此事最直接的原因与孝定李太后与明神宗为立储之争有关。予闻报,乃会众曰:“佛为一众生,不舍三途。此东海乃蔑戾车 蔑戾车:梵文Mleccha,又作篾隶车,毕篥车、弥离车,意译为边境之地,或下贱之种。地,素不闻有三宝 三宝: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名,今予教化十二年,三岁赤子皆知念佛,至若舍邪归正者,连乡比户也。予愿足矣,死复何憾?第以重修本寺志未酬,可痛心耳!”及离即墨。城中士民老少,涕泣而送,足见人心之感化也。及至京师,奉旨下镇抚

3、司 镇抚司:锦衣卫下属负责侦缉的机构,分为南北两个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专门负责皇帝交办的案件,可以自行逮捕、侦查、拷问甚至处决,不必经过司法机关批准。打问。时执事者先受风旨,欲尽招追向圣母所出诸名山施资,则不下数十万计,苦刑考讯之下。予曰:“某愧为僧,无以报国恩,今安惜一死,以伤皇上之大孝乎?即曲意妄招网利,奉上意以损纲常,殊非臣子所以爱君之心也,其如青史何!”以死力抵之,止招前众布施七百余金。愿请上查内支籍,及查前代赈之外,果无稽。上意遂解,由是母子如初。及拟,蒙圣恩矜察,坐以私创寺院,遣戍雷州 私创寺院:据年谱疏,当时牢山海印寺创立时,系由孝定李太后批准,未请示明神宗,所以有“私创”的罪名

4、。憨山所作径山达可禅师塔铭(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十七)说朝廷流放他的同时还拆毁了海印寺,年谱这里没有提到此事。雷州:雷州在广东西南部,因偏僻荒芜,历代受贬谪的重要罪犯常流放于此。于是年三月下狱,时京城诸刹,皆为诵经礼忏保护。其衲子中有燃香、炼臂,持咒以加护之者 陆梦龙憨山大师传(憨山老人梦游录附):“初师在海上,即墨黄生纳善,年十九,参究坚切,胁不至席。对大士破臂燃灯,保师速还。火发疮痛,日夜危坐,持观音大士名,三月乃愈。痂痕结大士像,眉目身衣,宛然如画。求随师出家,师不许。”参看本年谱万历十七年。安肃郑大司马范溪 安肃郑大司马范溪即郑洛(15301600),字禹秀,号范溪,河北安肃(今属徐水)

5、人。时任兵部尚书,故称“大司马”。公子,在金吾 金吾:金吾禁卫军,皇帝的侍卫部队。,素未相识,特设燕,会在朝缙绅请救,以至涕泣,诉其无妄,无不为法门惜者,乃见一时人心为法之如此。在狱八阅月,供馈者,唯侍者福善 福善,字知微,山东莱州胡氏子,万历十五年由其父胡来贡(顺庵)送至海印寺,依憨山为侍者。他是憨山诗文著作的主要收集者和保存者,也是憨山老人自叙年谱实录的主要记录者。参看本年谱卷上万历十五年注及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三十一题三山真侍者行脚卷后、卷三十二书金刚经颂后。一人。冬十月,发遣南行,朝士大夫,多亵服策蹇相送以津济者。出都日,侍者福善同衲子二三人随行。十一月,至南京,江上别老母,作母子铭 母子

6、铭见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三十六。序云:“清因弘法致难,上干圣天子怒,声若雷霆。私念老母,闻之必惊绝矣。乃蒙恩宥不死,遣戍雷阳。道经故乡,迎老母于江上,一见欢喜谈笑,音声清亮,胸中略无纤毫滞念。因问老母:“闻儿死生之际,岂不忧乎?”乃曰:“死生分定耳,我尚不忧,何忧于汝?但人言参差,于事无决定见,为疑念耳。”相与侍坐,达旦即作永诀。老母嘱曰:“汝善以道自爱,无为我忧,今亦与汝长别矣!”欣然就道,了不相顾。余因感天下之为母有如此者,岂不顿尽死生之情乎?乃为之铭。”,携孤侄可久往。初,与达观师过石经山 达观师,即真可(15431603),号达观,晚号紫柏老人。石经山,在今北京房山区境内。憨山与真可于万历

7、二十年同游石经山,“盘桓四十昼夜”,见年谱上卷万历二十年。,因思禅门寥落,谓曹溪,源也 曹溪,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双峰山下,禅宗六祖慧能曾在此修行四十馀年。故曹溪被视为佛教禅宗南宗的起源地。柳宗元曹溪大鉴禅师碑云:“凡言禅,皆本曹溪。”,必源头壅阏,乃志同往以浚之,以予事未果。达师先往候予匡山 匡山,即庐山。有天池景观,旁有天池寺。,予被难时,师正居天池,闻报大惊曰:“憨师已矣,则曹溪之愿未了也!”师遂先至曹溪,然后至京相报,竟奔走往,回至聊城。闻予将出,遂回金陵 金陵,指南京。以待。予至,则相别于江上旅泊庵中。师意欲力为白其枉。予曰:“君父之命臣子之事无异也,况定业乎?师幸勿言!”临歧把臂,曰:

8、“在天池闻师难,即对佛许诵法华经百部,以保无虞,我之心,师之舌也。”予唯唯谢别,师为作逐客说 紫柏真可逐客说,今文集中未载。以送之。【白话】二十三年乙未(1595年)我五十岁。春二月,我从京师回到山东即墨,随即遭遇灾难。起初,太后恩赐大藏经,派遣送经使四处送经。此前,皇上就因为爱惜经费,向来厌恶皇太后的内臣过于频繁地为佛事请拨经费。送经使中有一人来到东海,这时,他在内廷因为某些别的缘故偶然触怒了皇上,而且牵连到太后身边的人,大臣们都深感危机。正好有宫内的宦官权贵对送经使心存忌恨,想置他于死地,便趁这个机会发难。于是假借从前那些道士们的流言,指使东厂的士兵假扮成道士,敲击登闻鼓向朝廷递送状纸。皇

9、上览阅状纸后,大发雷霆,颁布了拘捕令。因为我这里曾经受赐过大藏经,所以拘捕令也牵涉到我。我听到消息后,召集僧众对他们说:“佛陀哪怕为了一位众生,都不舍弃三途之苦。东海这地方本是穷荒落后之地,这里的人从来没听说过三宝之名。如今经过我十二年的教化,连三岁童子都懂得念佛;至于那些改邪归正的人,家家户户,村村落落都有啊。我的心愿已经满足了,死又有什么遗憾呢?只是重修本寺的计划没有实现,实在非常痛心啊。”就这样,我离开了即墨。城里的官民,男女老少都含泪相送,足以证明人心都已经受到了感化。到了京师,奉圣旨将我送到镇抚司拷问。负责办案的人预先收到密旨,要将过去太后向各名山佛寺施舍的钱财全部追回来,数额高达数

10、十万。在酷刑拷打审讯之下,我说:“我愧为和尚,未报国恩,今天岂能因怕死而伤了皇上的大孝之心?即使我假意招认牟取财富,顺从皇上的意思而损坏国家的纲纪伦常,这也不是为臣子的爱戴君主应有的态度。这样做,怎么向历史交代?”于是,我以死相抗,只承认收受了以前信众布施的七百余金。我请求皇上清查内廷的支出帐簿和以前山东地区赈灾的记录,果然没有发现什么错误。于是皇上怒气消除,与太后和好如初。在讨论处置我的方案时,承蒙皇上施恩明察,以私自创办寺院的罪名,将我流放到雷州(今广东西南部)戍守边关。我于本年三月被捕下狱时,京城各佛寺都为我诵经礼忏,以祈求保佑。弟子中有人燃香烧臂,持咒保护我;大司马安肃郑范溪的公子在禁

11、卫军供职,与我素不相识,却专门设宴召集朝廷官员,请他们救我。郑公子声泪俱下,陈述我的冤屈,在座的人无不为佛门叹惜,可见一时间人心竟是如此地尊重佛法。我在狱中八个月,只有侍者福善独自照料我的日常饮食。冬十月,我启程前往南方。很多朝廷官员都穿着便装、赶着驴子来送我。离开京师那天,侍者福善和两三个弟子随行。十一月,到达南京,在长江中的船上与老母亲辞别,我作了母子铭。别后,带着父母双亡的侄子可久一起南行。此前,我与达观师经过石经山时,想到曹溪是禅宗之源,禅门之所以如此衰落,一定是源头堵塞了,因此有意同行,前往曹溪疏通源头,后来因为各种事情而没有成行。达观师先是去了庐山等候我,我被关押的时候,大师正住在

12、天池寺,听到消息后大为震惊,说:“憨公完了,同往曹溪的愿望实现不了!”于是大师先去了曹溪,然后到京城向友人通报,奔走相救,随后又回到聊城。他听说我即将出狱,又回到金陵等候我。我到了金陵,在江边旅住的庵寺中与他作别。大师准备尽力为我辩白冤情,我说:“这事与世俗中君王驱使臣子、父亲驱使儿子是相同的,何况也是我注定的业报,大师最好不要说了。”握手告别的时候,大师说:“在天池寺听到法师受难,我当即在佛前许愿诵法华经百部,以保佑你脱离危险。我以心许愿,你用舌头还愿吧。”我连声与达观师谢别。达观师于是作逐客说一篇为我送行。【原文】二十四年丙申予五十一岁,春正月,过文江 文江:在江西泰和县境内。,访邹给谏

13、邹给谏即邹元标,字尔瞻,号南皐,江西吉水人。他曾担任过谏议大夫,故称为“给谏”。他从万历十八年起至此时,一直居家讲学,没有出仕。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十三与达观禅师第五书:“尔瞻闻之,即迎过铁佛庵中相见,机语甚投。此君根器猛利,况得休郎为前茅,不一言之下,则向之坚壁旗鼓,不觉自偃,顿然翻案,大非昔日邹君也。”卷三十七有过铁佛庵赠邹尔瞻给谏诗,当作于此行之中。庐陵大行王性海 王性海即王尔康,字道安,号性海居士,庐陵人,四戒居士。憨山有庐陵净土庵受王性海诸居士斋,因怀汪使君诗,见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十七。又卷十三与达观禅师第五书:“会王性海,此君天然道骨,不意末法尘劳中有此上根利智,将来成就法缘不浅。因留

14、连二日而别。”卷十五有与王性海大行书二通。,礼予于江上,请注楞伽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十三观楞伽宝经阁笔记:“丙申春,过吉州,遇大行王公性海于净土中,请益是经。因出前草二章,公首肯,遂以正受注并三译本。稽首属余,请卒业焉。”据福徵年谱疏(万历四十一年疏),曾金简在他所著的楞伽宗通自序里提到,憨山入粤时,曾氏曾于螺山与憨山相会,请憨山注解楞伽经,后来憨山曾将楞伽笔记寄给曾氏,曾氏的楞伽宗通曾参考憨山笔记。所以福徵怀疑憨山作楞伽笔记到底是受曾金简之嘱还是应王性海之请。二月,度大庾岭,至岭头,观慧明夺袈裟处,以诗吊之,有“翻思昔日宵行客,何似今朝度岭心”之句。因见行人汗血,乃属一行者,立舍茶庵于岭头;

15、见路崎岖难行,令道者劝修之,不数年为坦途。至韶阳,入山礼祖,饮曹溪水,偈曰:“曹溪滴水自灵源,流入沧溟浪拍天,多少鱼龙从变化,源头一脉尚泠然。”见祖庭凋敝不堪言,遂凄然而去。抵五羊,囚服见大将军 大将军:此处未言名姓。时任广东总兵为王化熙。据憨山与达观禅师书(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十三)云:“至五羊,谒总镇王公,囚服见之。此公意气甚高,亲见降阶释缚。乃云:公物外高人,况为朝廷祈福,致此奇祸,何罪之有?吾辈正中心感重,岂可以寻常世法相遇。固让不可,竟留款叙移时,斋食而退。”较年谱为详。总镇即总兵。囚服,据年谱疏引憨山外纪云:“当日在行伍,名蔡德清。蓄发、留长髯,便中带东坡巾。自五十岁遣戌日始,至六十九岁,始对圣母灵主披剃,去髯、发,返僧服。”。将军为释缚,款斋食,寓海珠寺 海珠寺在广州城南。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十八有丙申二月抵广州寓海珠寺诗。时大参周鼎石 大参:参政官的别称。周鼎石即周汝登,字继元,别号海门,又号鼎石,嵊县(今属浙江)人。当时他在广东任按察佥事。他是王阳明的后传弟子,晚明著名的会儒释而汇通之的学者。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十六有与周海门观察书二通,卷十八有与周海门太仆书一通。公讲阳明之学,率门生数十人过访。坐间,周公举“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发问头。比众中有一称老道长者,答云:“人人知觉,日间应事时是如此知,夜间做梦时亦是此知,故曰通乎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