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想和做》课件1 北京课改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255174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5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想和做》课件1 北京课改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想和做》课件1 北京课改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想和做》课件1 北京课改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想和做》课件1 北京课改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想和做》课件1 北京课改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想和做》课件1 北京课改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想和做》课件1 北京课改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想和做,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 理解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4、引导学生认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滔滔不绝:,埋头苦干:,投机取巧 :,劳而无功: 依葫芦画瓢: 成(常)年累月:,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专心致志,刻苦工作。,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个人的私利。也指想不付出艰苦的劳动,而靠小聪明来取得成功。,白费力气,却没有功效。,预习检测: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比喻单纯模仿,不加改变。,形容历时长。,作者介绍,想和做选自胡绳全书。作者胡绳,江苏省苏州市人,笔名蒲韧,中国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

2、36 年在上海参加爱国救亡运动,40年代担任读书月报主编,解放后历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历史学会会长、孙中山研究学会会长等职。胡绳早年从事哲学的普及工作,曾发表哲学通俗读物新哲学的人生观等,以后一直从事哲学、历史、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 思想方法理性与自由怎样搞通思想方法二千年间等。,议论文文体知识回顾,一.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_、_、_。 二._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_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_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三.论点要_、_,_。 四.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_和_。 五.论证方法主要有_、_、 _、_。,论点,论据,论证,论点,论据,论证,正

3、确,鲜明,有针对性,事实,道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分析文章:,导入:这是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胡绳写的一篇谈思想方法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空想”和“死做”,有感而发,使本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议论时,又针对主要倾向“死做”,既全面又有重点地进行论述,使本文富有现实意义。这节课我们来整体了解课文的议论脉络,及本文运用比喻和摆事实进行论证的方法。,本文的标题“想和做”有什么特点?,标题是一个并列短语,提出了人类活动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启发读者去思考两者的关系。,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人有什么具体表现?试举例说明。 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

4、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空想”和“空话”就是他们的特点。,“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人有什么具体表现?试举例证明。 “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不考虑做事的方法、目的,“死做”就是他们的特点。,人们对这两种人是怎样评价的?,我们瞧不起“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埋头苦干”。,作者认为这样评价正确吗?,不正确。作者认为后者并不值得赞美。,不值得赞美的理由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 作者先用了一个比喻,把拉磨的牛与其相比,形象地指出“死做”者和拉磨的牛一样不动脑筋,不会考虑做事的目的

5、、过程和方法。接着作者又分析了人与牛马的区别在于“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进步。”最后,用一个假设,如果“死做”,人类就不会进步,“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进一步证明“死做”不值得赞美。,为什么说“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空想”和“死做”都不会进步。 提出中心论点: 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文章针对一般人在生活中常会遇到的两个现象,概述“空想”和“死做”两种人的表现,对人们的错误认识进行评价进一步阐明了理由,最后提出了中心论点。,第6段开头

6、一句的问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设问,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想和做怎样才能联结起来呢?,“从实际出发”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要观察,还得行动。,第6段中文章怎样列举生活中学游泳的例子,证明了什么?,先从正面讲,学游泳要经过“观察试验学会” 三个阶段;再从反面假设如果只是“呆看空想不会”。从正反两方面列举学游泳的例子,证明既要“观察”又要“行动”才能成功,也就是说“想”和“做”要紧密联结起来。,想和做要怎样紧密地联结起来?,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之间是辩证的统一。,联系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实际,有些同学学语文只读不想,学数学只记不想

7、结果如何?毛病在哪里?,结果是不理解,不会算,毛病出在“死做”。想和做脱节。,有些同学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来记忆原因是什么?,会动脑筋,想办法,想和做紧密联接起来。,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起总结全文的作用,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根据前面所讲内容,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15)概述两种人的表现,阐明中心论点。,第一层(l2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一种是“只会空想,不会做 事”,另一种是“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第二层(34段):对这两种人进行评价。对“空想”的人,说他们 是“空想家”;对“死做”的人,说他们是“跟牛马一样”。,第

8、三层(5段):总结上文,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 要联结起来”。,(67)分析想和做的关系;阐述怎样结合起来。,(8)联系学校生活实际进一步论述。,(9)总结全文。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论点。,要点提示:,体会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特色 本文通篇以举例来说明道理,文字浅易,论证过程先破后立。文章开头两段分别指出只想不做和只做不想的两种错误态度;接着分析只做不想的错误性质;然后才正面提出看法: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后半篇具体论述怎样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也就是“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最后,再次强调,无论什么人,都要想想已经有过的经验,把事情做得更好。这样先

9、破后立,逻辑十分严谨。,体会句中画线词语的含义和作用,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一天忙到晚”,可见这个做事持续时间之长和一直在忙碌的状态。 “一向”、“从来不”表明“一直如此”。 “只是”表明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情况。 这些画线词的使用,寥寥数语活画出一群墨守陈规,毫无主见,更无创见的人。具体写出了“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状态。,3、文中使用了那些

10、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总结全文:,本文针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概述了“空想”和“死做”两种现象的具体表现加以评价,提出了“想和做要紧密结合”的中心论点,接着进一步论述怎样才能把想和做紧密联结,联系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进一步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文章思路缜密,举例充分,论证有力,有很强的说服力。,阅读理解 多疑,往往是不好的。因为多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俗话说:疑心生暗鬼。确有一定的道理。古往今来,不少人由于多疑,不知闹出了多少笑话,演出了多少悲剧。且不说“杯弓蛇影”使人大病一场,给疑者带来的痛苦有多大,就因为多疑而夭折的也并非一起

11、。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生性多疑,以致忧郁成疾,这也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如果说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由于多疑而只是个人遗恨终身的话,那么一些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由于多疑而造成损兵折将的也为数不少。曹操就是一个。因多疑,错杀了不少忠臣良将!推迟了曹魏政权的建立。以前事,无须多论。今天我们的一些同志由于多疑,为人办事互不信任,疑心叠起,顾虑重重,当齐心的不齐心,当合作的不合作,甚至故意设置障碍,出些难题,给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同志之间应互相信任,去疑存诚。当然对某些人和事物,不轻信,存疑端,也是必要的。但这就另当别论。,1.文段论证的论点是什么?,多疑,往往是不好的。,.本段论点与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论点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本段主张“不要多疑”,是从与人相处的角度提出的; 课文主张“要多疑”,是从治学角度提出的。,.本段的论证思路是( ) .由正到反 .由古及今 .由远及近,.本段论证的方法主要有_论证和_论证。,举例,道理,.划线的三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 ( ) ( ) ( ) .统领全段 .承上启下 .领起下文,A,C,B,6.文段末两句能不能删去?为什么?,不能。避免误解,使论述周密。,布置作业:,写一篇学习心得,要求联系以往自身实际,写真实感想。字数不少于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