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 1_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49858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科学上册 1_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1_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1_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1_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1_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科学上册 1_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科学上册 1_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一、教材依据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五节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二、设计思想 突出以科学探究和合作学的教学模式,是科学课程的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而不是讲授者。因此,我在组织教学中通过有效引导,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从而帮助学生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等知识的构建。三、教材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科学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的区别及转化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教材由活动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实验中也体现了不饱和溶液向饱和溶液的转化。再设置一个对照实验说明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从内容上看是上一节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延续,也为了后面学习溶解度做知识的积累。四、重点难点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五、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

3、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教学以七年级已学过的“物质的溶解性”中的性质课件为切入点,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及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学

4、习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让他们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及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七、实验准备:试管、烧杯、三角架、酒精灯、玻璃棒、药匙、水、硫酸铜、蔗糖、氢氧化钙、食盐、ppt课件八、教学过程(一)引入情境一:冲糖水的故事ppt1小女孩:“妈妈,我要喝糖开水。”(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两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又取了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小女孩:“妈妈,再加点糖。”妈妈:“傻孩子,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小女孩:“为什么呀?”(二)新授提出问题:某种物质在水中能无限制地溶解吗?演示

5、实验1:ppt3在容器a里加一定量的水, 往烧杯里加入一匙硫酸铜晶体,用玻璃棒搅拌, 配成溶液。在容器b里加一定量的水, 往烧杯里不断加入硫酸铜晶体,用玻璃棒搅拌, 配成溶液。师: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我们应该控制哪些变量相同?生回答。师归纳:容器相同、相同体积的同种溶液、相同温度。教师演示:配制不同的硫酸铜溶液学生观察、描述现象:溶液成蓝色,a中固体全部溶解 b容器底部有部分固体没有溶解。师:该实验现象说明在一杯水中能无限溶解溶质吗?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不能无限溶解。 师:对比a与b容器 提问:a能继续溶解硫酸铜吗?生:能继续溶解师:演示实验2往a中再加入一匙硫酸铜晶体,用玻璃棒搅拌

6、。生:观察现象:硫酸铜晶体又溶解了师:象a溶液,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我们称它为不饱和溶液(板书)提问:b能继续溶解硫酸铜吗?生:不能再溶解了,因为容器底已有部分固体没有溶解师:象b溶液,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我们称它为饱和溶液(板书)演示:取三只试管,分别取适量b中的上层清液。再分别加入少量硫酸铜晶体。实验3:向一只试管中加适量水,直到晶体完全溶解 师:看,加水以后硫酸铜晶体继续溶解了,也就是说,原来是饱和的溶液变成了?生:不饱和了师:对,从这里我们看到,溶液饱和还是不饱和跟溶剂多少有关,所以我们说饱和溶液时,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在一定量溶剂里”。师: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使试管底部剩余的糖也溶解掉呢?

7、我们来看下面的实验。实验4:加热试管,直到晶体完全消失。生:呀!硫酸铜晶体又溶解了。师:那现在的水还能不能接着溶解硫酸铜晶体呢?是不是饱和了呢?实验5:向加热后的试管中加少量硫酸铜晶体,全部溶解。师:水又能溶解糖了,说明加热之后,溶液变成了?生:不饱和溶液。师:水还是那么多,为什么刚才溶液是饱和的,后来又不饱和了呢?生:温度升高了师:对,这说明,溶液饱和不饱和还跟什么因素有关?生:温度所以:当我们说某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指明“在一定的温度下”师:展示第三只试管,问:在这份饱和溶液中加入食盐,它会溶解吗?猜一猜。实验6:住第三只试管中,加入少量食盐,振荡。食盐溶解。师:原来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加入

8、少量食盐溶解了。这说明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跟什么因素有关?生:相现的溶质师:从上面的几个小实验,我们可以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ppt5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板书概念的要点:“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能溶解”“不能溶解”师:投影三种颜色深浅不同的硫酸铜溶液师:你能判断哪种溶液是饱和溶液,哪种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吗?生:不能师:那么如何来判断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呢?学生讨论投影总结: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的方法:p

9、pt71. 如果溶液中有少量未溶的溶质,则是饱和溶液。2. 加少量的同种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考考你: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此说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对。因为溶液已经饱和不能再溶解了!思考与讨论ppt9: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图说实验:在b中不断加入硫酸铜晶体可以让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对饱和溶液进行加热,原来原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又能继续溶解了。板书: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师:哪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如何相互转化,方法有哪些? 学生讨论总结:饱和

10、变成不饱和:增加溶剂、升高温度(一般情况下)不饱和变成饱和: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师:三只试管硫酸铜溶液颜色不同,生活中,我们常说浓稀不同。师:你如何理解浓溶液和稀溶液(板书)?浓溶液:溶有较多溶质的溶液;稀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的溶液。(板书)讨论:1.饱和溶液跟溶液的浓、稀有关系吗? 2、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吗?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实验7:取一大钥匙蔗糖放入一支装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振荡,硝酸钾全部溶解;取一小钥匙氢氧化钙放入另一支装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振荡,有不溶物。上述的实验说明什么?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板书)(三)小结: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呢?学生

11、小结(四)课堂练习1. 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 ) A. 一定是浓溶液 B. 一定是稀溶液 C. 一定不是稀溶液 D. 不一定是稀溶液2. 将一杯接近饱和的硫酸铜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增加硫酸铜晶体 B. 蒸发水 C. 倒出一部分溶液 D. 降低温度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 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 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D. 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是饱和溶液(五)作业: 1.作业本2.预习第二部分:溶解度板书设计:1.7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九、课后反思本节课的引入利用小故事“冲糖水的故事”有点俗,但也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本节课围绕课堂配制的a、b两份溶液,进行探究。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初步让学生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和途径。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生活中相关的经验相对较少,这方面的课程资源就不足,课堂生成比较少。整个探究过程是在老师的安排、设计下进行,学生显的比较被动,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贫困人口还会出现,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情况还会时有发生;五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一些农民因丧失工作重新陷入贫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