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 1_5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3 (新版)浙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49848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科学上册 1_5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3 (新版)浙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1_5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3 (新版)浙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1_5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3 (新版)浙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科学上册 1_5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3 (新版)浙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科学上册 1_5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3 (新版)浙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物质的溶解【教材分析】“物质的溶解”涉及到的知识较多,本节只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致于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等概念和知识,学生将在以后继续学习。教学的关键在于做好每一实验,我安排学生在实验室上,尽量分组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这组实验,并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分析和归纳,最终得出结论。【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本节课要学习的相关知识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前面的几节课中也有所了解;但对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知识

2、还很陌生。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感性思维较强,也对课堂自主、民主的要求较为强烈,所以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的实验活动和探究活动刺激学生的兴奋度,利于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并使知识得已浅化理解。【设计思路】对教材内容的学习顺序进行的大胆重新编排,适当的补充教学内容,并自定教学过程和方法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情景引入,有效引导,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穿插练习反馈和巩固,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1.情景引入: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科学,从科学到社会”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

3、一些有关的现象联系起来,设计学生很熟悉的糖水呢继续加糖吗入手,提高学生的兴奋度,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在后面的教学中调动学生,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注重引导与探究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本节课通过探究饱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归纳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3.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有效性采用了多种必要和有效的教学方式:实验探究,小组

4、合作,自主学习,讲练结合,多媒体课件应用,鼓励,激发兴趣等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能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实验过程,学会运用实验方法来学习科学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体会到科学无处不在,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3)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转化难点:饱和与不饱和的区别和转化【课前准备资源】1.多媒体课件辅

5、助;2药品:硫酸铜 水 高锰酸钾 硝酸钾3仪器:试管 烧杯 玻璃棒 酒精灯【教学时数】 共1课时。【教学流程】复习:1、在下表中写出溶质、溶剂、溶液的名称。溶液食盐水硫酸铜溶液溶质碘二氧化碳溶剂酒精水2、溶液的性质:3、问: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物质能无限溶解吗?新课教学:演示:室温下,20ml水,慢慢增加硫酸铜晶体直至不溶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讨论:为什么在叙述饱和不饱和的定义时,一定要强调“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6、这种溶质“三个量呢?探究1:如何使试管底部有硫酸铜残留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结论:加热,加水探究2:如何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成为饱和?结论:加入硝酸钾,蒸发水,降低温度。注意:对于不同的物质,温度对溶解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大多数物质,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比如硫酸铜、硝酸钾等。少部分物质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比如氢氧化钙。 升高温度、增加溶剂、(减少溶质)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降低温度、蒸发溶剂、增加溶质 讨论:浓溶液是不是一定是饱和的,稀溶液是不是一定不饱和?探究:P30活动结论: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的,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 2、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而言,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而且是最浓的新的贫困人口还会出现,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情况还会时有发生;五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一些农民因丧失工作重新陷入贫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