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 1_5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1 (新版)浙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49839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科学上册 1_5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1 (新版)浙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1_5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1 (新版)浙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1_5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1 (新版)浙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1_5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1 (新版)浙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1_5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1 (新版)浙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科学上册 1_5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1 (新版)浙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科学上册 1_5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1 (新版)浙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路八年级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已有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等知识,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情景。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溶解度的概念

2、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溶解度的概念严格,叙述精炼,教学中要进行分散难点的处理,先通过列表法介绍不同物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又通过溶解性等级的介绍,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前提是准确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这样整节内容环环相扣,前后呼应。通过让学生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掌握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并能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看懂图表能力并运用提供信息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教学时应多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和课堂练习,强化溶解度概念的准解,语言表达力求能俗、简捷,使学生容易接受。本节内容的特点通过练习来分散难点的处理,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3、)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2)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3)了解物质溶解性等级分类,(二)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通过讲练结合方法让学生掌握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三)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及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3)了解溶解度的意义难点:对饱和溶

4、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及转化。理解溶解度的意义教具准备: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玻璃棒、烧杯、试管、药匙、水、氯化钠、蔗糖、熟石灰、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设问: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地溶剂里呢?【实验】演示:氯化钠的溶解 现象:得到无色的溶液,到一定时候氯化钠不再溶解。 结论: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一定量的溶剂中,一定量的水中)下,溶质不可以无限地溶解在溶剂里.【讲述】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

5、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在不断加入氯化钠之前的溶液都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强调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各举一个反面例子加深印象,为溶解度教学做铺垫)【练习】 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此说法对否?为什么?【思考并讨论】 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 如果能转化,怎样转化?学生讨论交流后归纳:【练习】 3.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什么方法?4.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欲使其成为饱和溶液,

6、可采用的方法有 、 。 (通过练习及时巩固和强化新知识)【讲述】浓溶液和稀溶液 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思考】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甜的糖水,说明浓度很大,那这种浓度很大的糖水是否一定是饱和溶液呢?【实验】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现象:10克蔗糖在10毫升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0.2克熟石灰在10毫升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在同一温度下

7、,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2)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在一定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其不饱和溶液浓。【过渡】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 现象:氯酸钾未全溶,已达到饱和;食盐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讨论】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如何定量地判断溶质的溶解能力?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如何定标准?标准里应该含有哪些物理量呢?从哪些方面考虑? 归纳出

8、应从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考虑:定溶剂的量、定温度,定状态【讲述】二、溶解度 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强调注意点: (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练习】 1. 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表示 。此时,饱和溶()克,溶质()克, 溶剂( )克, 2. 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165克氢氧化钙,则2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讲述】2、物质的溶解性等级:

9、 20时的溶解度大于10克110克0011克小于0.01克溶解性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说明:所谓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时相对的。自然界没有绝对不。习惯上称作“不溶”的物质,只是溶解度很小,一般忽略不计而已。例1. 0.05克某物质在室温时溶于10克水中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该物质属于溶解性哪个等级?【探究】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提出问题: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建立假说: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猜测:猜测1:溶解度可能与 温度 有关猜测2:溶解度可能与 压强 有关猜测3:溶解度可能与 溶剂 有关猜测4:溶解度可能与 溶质 有关.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控制变量法)

10、 目的验证溶解度是否与温度有关条件控制温度不同,溶质、溶剂一样实验方案(1)称量一定质量的硝酸钾固体M克,在室温下用一定量100克的水配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剩余N克。即溶解度为M-N克。升高温度,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继续溶解硝酸钾,称量剩余的硝酸钾为P克。即溶解度为M-P克。(2)或配制较高温度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进行实验数据M克,N克,P克,100克结论对于同一种溶质,温度改变,溶解度改变结论:通过几次实验,我们发现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1)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2)温度(外因)【过渡】如何用溶解度曲线图表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讲述】四、溶解度曲线 以温度为

11、横坐标, 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不同的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是不同的。 引导学生看图识规律规律:(出示ppt22)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硝酸钠等,表现为曲线陡直;(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略有增大,如氯化钠表现为曲线平缓;(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练习】图线练习及曲线的意义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作业布置作业本相关内容教学反思本节课以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涵义”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

12、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教学以七年级已学过的“物质的溶解性”中的性质为切入点,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通过讲练结合方法让学生掌握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在探究过程中,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及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的贫困人口还会出现,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情况还会时有发生;五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一些农民因丧失工作重新陷入贫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