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49649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检测八年级物理试题 (考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1、 不定项选择题(本题满分92分,共23个小题):每小题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答题卡的对应项涂黑(每小题全选对得4分,漏选得2分,错选或不选得0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的路程B.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其结果一定不同C. 相同时间内,经过路程长的速度大D.速度等于路

2、程与时间的比值2.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用v=s/t描述物体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路程与对应运动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B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路程越长,速度不一定大 D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3小明对小红说:根据图像,他能得出以下四个结论,你认为哪个结论正确( )A. 甲、乙物体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B甲物体的速度比乙物体速度大C. 甲物体的速度是10m/sD. 甲物体1s通过的路程,乙物体需要大约2s才能通过4. 关于测“平均速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中为便于测量时间,应保持斜面较高的坡度B. 用刻度尺和秒表一起测量出物体的速度,用到了组合法C.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后

3、半程的平均速度D.用v=s/t算出的平均速度,可以精确表示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5.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只要有物体的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物体振动的频率越高,我们听到的声音就越大.吹笛子时,是空气柱振动发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6.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声音在气体中传播受到的阻碍较小,传播速度较快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且传播速度不相同吉他发声时,琴弦在振动在月球上宇航员不用无线电话也可以交谈7.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他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太小敲锣时用力越大

4、,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就越大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 是指音调高8. 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物质空气氧气铝铁铜物质的密度(kg/m3)1.291.43270079008900声音传播的速度(m/s)330376510050003700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9.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温度计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B. 夏天扇扇子能降低气温,所以觉得凉快C

5、. 常用冰来冷却物体,是因为它在熔化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热D. 水蒸气的温度一定比沸水温度高甲乙10.在气温是0的情况下时做如下实验:用一小金属盆装冰水混合物,置于装有0的酒精的大盆中,如图所示,在两盆液体中分别各插一只温度计甲和乙,用电风扇吹整个装置的液面,在此过程中,内盆仍为冰水混合物,外盆仍有许多酒精,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乙温度计示数相等 B. 甲温度计示数没变C. 内盆中,冰占有的比例增加 D. 内盆中,冰与水的比例不变11晴朗无风的早晨,当飞机从空中飞过,在蔚蓝的天空中会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这种现象俗称为“飞机拉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

6、暖湿气体遇冷所致。在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液化 C蒸发 D升华12某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罐,要求在钢罐内表面牢牢地压接上一层025mm厚的铝膜。技术人员联合攻关提出了以下方案:先把铝膜紧贴到钢罐内表面,排出铝膜与钢罐之间的空气,冉向钢罐内灌满水并插入冷冻管使水结冰,铝膜就可以与钢罐接触牢了。对于使铝膜与钢罐接牢的方法,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铝膜与钢罐之间的水把它们冻牢了 B水结冰时放出的热量使铝膜焊接在钢罐表面上了 C大气压的作崩把铝膜压接到钢罐上了 D水结冰膨胀产生的压力把铝膜与钢罐紧紧地压牢在一起了 1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

7、所成的像是实像,所以一定是倒立缩小的 B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这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C镜面反射遵循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反射定律D光在发生反射和折射时光路都可逆14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是( )A烛焰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B若把点燃的蜡烛移近玻璃板,它的像变大C若把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则连线与镜面垂直D当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也远离玻璃板15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面判断中正确的是( )A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B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C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

8、地上发亮处是水D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的暗处是水16一物体放在平面镜前5m处,若将平面镜向物体移近1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距缩短了1m B像距缩短了2m C物像之间的距离变为8m D物距变成了4m17.下面关于透镜的实验,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接不到像B.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在光屏上接到的一定是倒立的像C.一束与凸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光穿过凸透镜,折射光线一定会会聚于主光轴的一点上D.将凹透镜正对太阳光,上下移动透镜,在地面上可以看到最小最亮的光斑18.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

9、规律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a、b、c、d等不同的位置,如图所示,探究后他总结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照像机是利用蜡烛放在a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B.放大镜是利用蜡烛放在d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C.凸透镜成的实像也有正立的D.蜡烛放在a点成的像比它放在c点成的像大19. 下列有关密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某种物质的质量越大,这种物质的密度越大 B物质的密度是由质量和体积决定的 C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D物质的密度不随状态的变化而变化20.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不必要或不合理的是A用天平直接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B. 将适量的食用油倒入烧

10、杯中,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油的总质量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D用天平测出倒掉油后的烧杯的质量21. 下列关于研究方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研究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关系,是运用了放大法B将固体的分子排列比作正在上课的学生,是拟人类比法C根据密度的定义写出了密度的表达式是等价变换法D研究密度时回顾速度的相关知识点,运用了类比法22.叶子和小雨在探究“密度概念的建构”的实验时,得到如下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次数物体m/gV/cm3/(g/cm3)1铝块154202.72铝块2108402.73松木11082160.54松木210200.5 A不同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反比 B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

11、的比值是定值 C某种物质一定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D铝块的质量一定比松木大23. 如图是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B三种物质中,c物质的密度最小 Cb物质是水,三种物质密度关系是abCD2cm3 a物质做成的实心物体与10cm3 b物质做成的实心物体质量相等二归纳式探究研究鱼缸侧壁所受的压力:(本专题满分8分,共1个小题)由于液体内部有压强,当鱼缸中盛入液体后,鱼缸侧壁就会受到液体的压力。鱼缸侧壁所受的液体的压力跟什么因素有关呢?下表是小雨在鱼缸中盛入不同的液体进行研究得到的一些数据(其中:为液体密度,L为侧壁长度,H为液

12、体深度,F为侧壁所受压力):次数/(kg/m3)L/mH/mF/N11.01030.10.1521.01030.20.11031.01030.10.22040.81030.20.1850.81030.20.232LFOabFHL(1)Fk ,其中k (填上数值和单位)。将数据表格形式变成公式形式,这里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法。HL水(2)在一个鱼缸中分别盛入相同深度的海水和淡水, 对鱼缸侧壁的压力大,如果都盛入水,深度越大,对鱼缸侧壁的压力越 。(3)在不同的游泳池中注入相同深度的水,游泳池侧壁所受的压力与侧壁长度的关系可以用图像中的图线 表示。(4)如图,拦河大坝的长度L为30m,若大坝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F为6107N,则水深H不能超过 m。如果实际水深10m,则大坝承受的压力为 N。新的贫困人口还会出现,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情况还会时有发生;五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一些农民因丧失工作重新陷入贫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