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2c失道寡助同步训练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45482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2c失道寡助同步训练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2c失道寡助同步训练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2c失道寡助同步训练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2c失道寡助同步训练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2c失道寡助同步训练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2c失道寡助同步训练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2c失道寡助同步训练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第十八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一、基础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作者是 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 学说代表人物。答案:战国时期|孟子|儒家解析:分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每个字都不能写错。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困于心衡于虑 。答案:畔:通“叛”

2、,背叛|衡通横,梗塞解析:分析:解释文言实词,很多都是直译,就是用这个字用组词,注意此题中“畔”和“衡”是通假字现象。点评: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B作战的规律C施行“仁政”D统治的方法答案:C解析:分析:A“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故选C。点评: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 答案:兵器|限制|通“叛”,背叛 解析:分析:解释文言实词,很多都是直译,就是

3、用这个字用组词,注意此题中“畔”是通假字现象,“域”是名词作动词。点评: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答案:B解析:分析:C应是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点评:分清楚论证与论点的关系

4、。6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答案:D解析:分析:D项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 的思想,没有“法治”的思想。点评:解答此题要了解作者的思想。7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B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吾义固不杀人。答案:A解析:分析:B至:极点,到;C兵:兵器,士兵;D固:巩固,本来。

5、A郭都是外城的意思,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8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弟子等合著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与 、 、 并称“四书”。答案:大学|论语|中庸解析:分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每个字都不能写错。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9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答案: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家和万事兴。、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

6、同心家不散解析:分析:“人和”就是施行仁政的结果,人心就会聚在一起,力量才会强大。点评: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与“人和”有关即可。10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委而去之 (到 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答案:A解析:分析:A应是委:放弃,丢下。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标2处)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答案: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解析:分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

7、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文言语句,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虚词、句式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12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答案:D解析:分析: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点评: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要注意归纳

8、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1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 B.必有/得天时/者矣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答案:C解析:分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文言语句,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虚词、句式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14解释加点词语:域民不以封

9、疆之界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答案: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名词用作动词,震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解析:分析: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点评: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

10、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15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两项是(2分)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答案:B C解析:分析:A把,D来,BC凭借,与例句相同,故选BC。点评:对于常用虚词要多积累多记忆。16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答案:C解析:分析:C项应是文章第(四)

11、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点评:体会议论文论证方法。17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答案:B解析:分析:B应是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18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

1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D择其善者而从之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答案:D解析:分析:A“以”凭借/ 来。B“之” 代词指城池/ 到,往。C“于”介词,给/ 和。 D都是连词表顺承。点评:对于文言虚词要多积累多记忆。19写出词语的古义今义:城:古义: 今义: 池:古义: 今义: 答案:城墙|城市|护城河|小水池解析:分析:文言文中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点评: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此题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委而去之 答

13、案:池:护城衬。|兵革: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委:放弃,丢下。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兵革”与现在的意思不同。点评: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此题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2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解析:分析:议论文的论点就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找论点一般看题目、开头、中间、结尾。本文论点在开头。点评:掌握找论点的方法,可以快速找到论点。22. 作者从反面论证“人和”的重要性的一组排比句是 答案: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解析:分析:解答此题注意题干中是“反面”一词,就是从相反的方面来论证“仁和”的重要性。点评:解题要找到关键词再从课文中找原句。23. 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