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习题岳麓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31134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习题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考历史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习题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考历史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习题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考历史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习题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考历史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习题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习题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习题岳麓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聚焦湖南中考命题点1 原始人类、遗址辨识1. (2016怀化1题)“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是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如果要考察“来自元谋”且能“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应该去( )A. 陕西省 B. 云南省C. 浙江省 D. 北京市2. (2016郴州1题)五一期间,小明在北京周口店参观了一处距今大约70万20万年之间的早期人类遗址。由此可以推断,他参观的这处早期人类遗址是(

2、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C. 半坡人遗址 D. 河姆渡人遗址3. (2016邵阳1题)暑假期间,邵胜同学参观了浙江省一处著名的原始人类遗址,下图是他用手机拍的干栏式房屋复原图。据此推断该遗址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4. (2014怀化1题)“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这是最近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历史上,我们祖先最先能够吃到米饭的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5. (2016娄底30题)进入农耕时代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

3、造房屋。如下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是( )A. 半坡人 B. 北京人C. 河姆渡人 D. 元谋人6. (2015益阳1题)通过抓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黄河流域”“粟”“半地穴式房屋”三个关键词都有关的原始居民是( )A. 河姆渡人 B. 半坡人C. 元谋人 D. 北京人命题点2 生产生活状况1. (2016怀化26题)(判断题,正确的填“T”,错误的填“F”)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 2016娄底58题(1)人类:我们所有人的故事是一部12集长的史诗般的关于史上最伟大的探险人类的历史的电视系列片。以下是该片的解说词,请阅读并结合所

4、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一个独特的星球上,一个独特的种族开始了其最初的步伐:人类诞生了。但是这是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在灭绝的威胁面前,“我们”通过发明来生存发现火和农业(1)火的发现和使用对原始人类有何意义?(2分)命题点3 史实与观点(2016湘潭1题)历史学是历史学家对史实的解读。以下对半坡人社会状况的陈述,有的是史实,有的是观点。你认为属于史实的是( )A. 最早种植了粟和蔬菜B. 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C. 半地穴式房屋,适应了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D. 土地、房屋等都归氏族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命题点4 远古传说(2015郴州1题)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曾写道:“赫赫始祖

5、,吾华肇造: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文中“始祖”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该人物是( )A. 炎帝 B. 黄帝C. 尧 D. 舜备考实战演练1. (2016湘潭模拟)好莱坞英雄史诗片史前一万年2008年3月登陆内地,该片将视线放到了人类的远古时期,其中大战剑齿虎、猛犸象等史前巨兽的特效场面无疑是该片最大的看点。假如你也想穿越时空,回到原始社会去体会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到( )A. 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县B. 7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C. 3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D. 7 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2. (2016淮安)“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

6、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C. 半坡原始居民 D. 河姆渡原始居民3. (2017原创)小明正在北京参观某远古人类遗址,在这一遗址中他看到了打制石器和使用火的灰烬遗迹,以及“他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重要证据”这样一段评述。据此可知他参观的是( )A. 北京人遗址 B. 半坡人遗址 C. 殷墟商人遗址 D. 河姆渡人遗址4. (2016益阳模拟)黔东南苗家吊脚楼是苗族人民智慧的体现,无独有偶,远古时期人们在建造房屋时便能将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以下原始居

7、民中,建造了利于通风防潮的干栏式房屋建筑的是( )A. 元谋人 B. 半坡人C. 河姆渡人 D. 北京人5. (2017原创)距今约5 000年,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C. 半坡原始居民 D. 河姆渡原始居民6. (2016聊城)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 建筑技术的进步 B. 人工取火的发明C. 饲养水平的提高 D. 生产工具的改进7. (2017原创)2016年7月3日,“非遗传承魅力湘东”株洲2016年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在神农城景区举行。“神农”指的是(

8、 )A. 黄帝 B. 炎帝C. 尧 D. 禹8. (2016咸宁)2016年4月4日丙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轩辕广场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万余名中华儿女参加了公祭典礼。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正确的是(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发明了文字,编出了乐谱A. B. C. D. 9. (2016临沂)图中的历史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了奴隶制国家;还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这里的“他”是指( )A. 黄帝 B.

9、舜C. 禹 D. 启10.(2016邵阳模拟)邵阳市新宁县和永州市东安县交汇处有个漂流旅游胜地,相传远古时代舜帝曾南巡到此,故名“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请指出舜帝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A. 世袭制 B. 武力夺取C. 禅让制 D. 欺骗手段答案:聚焦湖南中考命题点1 原始人类、遗址辨识1. B【解析】本题考查元谋人的生活地点。题干中“来自元谋”“直立行走”表明本题所说的远古人类为元谋人。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遗址在今云南省元谋县,故B项正确。2. B3. D【解析】本题考查河姆渡遗址。注意题干中关键信息“干栏式房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4.

10、 D【解析】本题考查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米饭是由稻谷加工而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是最先能够吃到米饭的。5. A 6. B命题点2 生产生活状况1. T2. (1)火能够让人们御寒取暖和赶走野兽,改变饮食方式,增强体质。(2分)命题点3 史实与观点B【解析】本题考查史实与观点的区别。史实是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单纯表述,而观点是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评论。A、C、D是对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的评论观点;B项是史实。命题点4 远古传说B【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初祖”黄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被称为“人文初祖”。备考实战演练1. A【解析】本题考查

11、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2. B【解析】本题考查北京人。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周口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的生活地点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陕西西安半坡村;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3. A4. 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通风防潮”“干栏式房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住着干栏式房屋。5. C6. D【解析】题干阐述了人类生活水平的进步,要求据此分析变化的原因。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最重要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改进。故答案选D。7.

12、B8. A【解析】本题考查黄帝的贡献。相传黄帝和他的部属造车、船,教人挖井、染五色衣,后人尊称他为“人文初祖”,正确;是禹的贡献;是其部下的贡献。9. C【解析】本题考查禹。题干呈现了他的活动,要求确定“他”的身份,禹治理洪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划中国版图为九州,所以这里的他是禹。A、B、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无关。10. C【解析】本题考查禅让制。相传,尧年老时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时,采取同样的方法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禹时期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新的贫困人口还会出现,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情况还会时有发生;五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一些农民因丧失工作重新陷入贫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