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 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习题 岳麓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31105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 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习题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考历史 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习题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考历史 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习题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考历史 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习题 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考历史 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习题 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 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习题 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 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习题 岳麓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聚焦湖南中考命题点1 三国鼎立1. (2015郴州4题)阅读下图,找出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及其都城搭配正确的一项( )A. 曹操 洛阳B. 刘备 成都C. 孙权 建业D. 曹丕 洛阳2. (2016株洲2题)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A. 公元3世纪初期 B. 公元3世纪20年代C. 公元2世纪初期 D. 公元2世纪20年代3. (201

2、5湘潭22题)(判断题,正确的填“”,错误的填“”)222年,刘备称吴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命题点2 战役辨识(2014怀化6题)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以下哪一著名战役与上述故事有关( )A. 城濮之战 B. 巨鹿之战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命题点3 改革1. (2016湘潭2题)属于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是( )A. 改革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B. 颁布均田令C. 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 安抚流民2. (2014衡阳3题)“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是某次改革中的一项措施,“北语”即鲜卑

3、语,而“正音”则是汉语。此次改革是( )A. 吴起变法 B. 商鞅变法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戊戌变法命题点 4主题类(2015株洲3题)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统一国家的建立 B.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民族关系的发展备考实战演练1. (2016菏泽)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 战役是( )统帅周瑜曹操兵力对比5万20万(号称80万)结果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A. 长平之战 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 D.

4、淝水之战2. (2016衡阳逸夫中学模拟)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3. (2016曲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B.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 南方生产技术先进4. (2017原创)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

5、南地区原有的农业发展水平高A. B. C. D. 5. (2017原创)“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下列现象不可能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看到的是( )A. 洛阳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族的服装B. 朝廷中大臣均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C. 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D. 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姓元的学生6. (2016衡阳模拟)龙门石窟中的宾阳中洞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文化特点。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A. 昭君出塞 B. 北魏孝文帝改革C. 文成公主入藏 D.

6、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7. (2016衡阳逸夫中学模拟)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变法)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某校初一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专题探究活动,请你阅读材料,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一及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中能够促进生产发展的措施有哪些?(2)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魏国公

7、民,请你说说“魏主”是谁?他把首都从平城迁往何处?(3)结合所学内容回答,孝文帝改革中是如何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任意两点)答案:聚焦湖南中考命题点1三国鼎立1. D【解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局面。根据三国鼎立形势图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都城是洛阳。2. B【解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即公元3世纪20年代。3. 【解析】222年,孙权称吴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命题点2 战役辨识D【解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由题干中“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可知描述的是孙刘联军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

8、末年;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争雄北方的战争。命题点3 改革1. C【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A、B两项是针对北魏内部政治与经济的改革措施;C项措施促进了北魏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D项安抚流民不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 C【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题干中提到改革的内容之一是鲜卑语改为汉语,是一种汉化政策,符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命题点4 主题类B【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特征。A是秦汉时期的特征;C是隋唐时期的特征;D只能说明民族关系的内容。从题干中“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可以得知这一时期既有政权分立还有民族融合。故选B。备考实战

9、演练1. C【解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根据题干表中的关键信息“周瑜曹操”“5万20万”“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根据所学可知,208年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后,曹操实力削弱,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2. B【解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3. B4. B【解析】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材料反映的是南朝宋时经济发展的现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是江南

10、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与题干符合;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与题干符合;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与题干符合;江南地区原有的农业发展落后,与题干不符合。由此得到正确的选项是B。5. B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北魏时孝文帝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行汉化改革。措施有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等,如改拓跋氏为元姓,立汉女为北魏皇后,官员必须穿汉服、说汉话等。故B项符合题意。6. B【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北魏迁都洛阳”“服饰”“汉文化”,结合所学知识,为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学习汉族礼法、穿汉服、说汉语等,促进了民族融合。7.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或:努力种田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2)孝文帝或拓跋宏(元宏)。洛阳。 (3)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人通婚。(任答两点即可)新的贫困人口还会出现,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情况还会时有发生;五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一些农民因丧失工作重新陷入贫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