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预测卷01(无答案)_4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28045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预测卷01(无答案)_4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预测卷01(无答案)_4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预测卷01(无答案)_4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预测卷01(无答案)_4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预测卷01(无答案)_4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预测卷01(无答案)_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预测卷01(无答案)_4(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新课标)2017年高考语文预测卷01(无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

2、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搞美术理论的陈传席曾说过画若没有古意,格调便不高。美术的要义是要通过画面将“美”传达给欣赏者。而客观美对于中国画来说只是一个方面,它还要求在客观之上有精神的追求。也就是说创作者在创作中不仅要表现客观现实的美,还要讲求中国文化中那种虚灵、澄澈的诗意的审美理想,更高一级的话,还要有哲学的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句话,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格调,是要创造一种超自然的精神氛围,因而它比单纯的造型艺术多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应该说,这是中国式的审美理想,还有宇宙观的延伸。那么中国画中的“古意”究竟如何表现,该如

3、何理解呢?举个例说,李璟的词山花子开头的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菡萏”是“荷花”的别称,如果将“菡萏香销翠叶残”改为“荷花凋零荷叶残”,阅读起来没有了障碍,但读词时的感觉随着词句的改变而起了变化。叶嘉莹说,这样一改就会失去原句所包含的那种丰富的“潜能”,也就是艺术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意象。为什么呢?“菡萏”一词出自尔雅。尔雅是中国的第一部词典,距今至少2000年了,够古老;而且尔雅收集的都是近乎规范的雅言,本身就与现实的日常用语有着一定的美感距离。“因此有了一分古雅,也更加珍贵,格调自然出俗。”“香”是芬芳的香气,“翠”不只是绿的颜色,还能让人联想到美且珍贵的翠玉。这么多珍贵

4、的、美好的意象,“销”了、“残”了,消失了、残破了,使人感受到的是极端的残酷,所以王国维读罢就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 “荷花凋零荷叶残”虽然通俗易懂,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人这种强烈的感受。“距离”产生美,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用于诗词、绘画创作也一样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中国画中的“古意”,是因为它重“意境”,它所追寻的意象和美感是超现实的,有着一种现实生活的喧嚣躁动、急功近利遥不可及的静寂、旷远与超尘,所以古意盎然,珍贵且格调出俗,也因此有着丰富的意象和再创作的空间,令欣赏者可以尽情地驰骋自己的想象,也能给欣赏者以安宁、超然的感觉,而不只是享受它的客观美所带来的感观享受。中国画与西

5、洋画最大的区别不仅是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问题,而更是中国画中有“我”的存在,有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在与自己对话,如同一次心灵的散步。中国画肇始就是在客观之上表现作者自己,特别是自从宋代的文人染指绘画以后,中国画便有了一种特别的追求文人气。文人们将自己追求的诗意精神需求融入笔墨之中,重意趣自然,追寻高古清幽、离尘绝俗,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愿望。所以说,中国画的精神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延伸,强调文人诗意情怀,强调高古的气韵格调。无论画山水、人物,还是花鸟,画中可以无人影,但“境”中一定有一个人,就像中国人论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随着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国门打开,西

6、洋画随着欧风美雨,进入中国。面对写实逼真的西洋画,许多人惊讶不已,西洋画里那铜制的泛着金属光泽的纽扣,那细密逼真的发丝,那如同真人一般,好像还有着温度的人,似乎让重神不重形的中国画相形见绌,中国画好像成了明日黄花,许多有见识的文化人,此时也像是被洗了脑,反对写意,要改良中国画。但是智慧者是始终知道水墨意韵的,带有写意精神的中国画是谁也取代不了的,遗憾的是,许多人舍弃滋养自己的本土文化,试图丢掉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不再关心中国画的文化内涵,不再关心中国文化赋予艺术的那种诗意的精神追求,放弃自己主观精神的追求,过分强化和追逐外在的表现形式,甚至有些人剑走偏锋,以哗众取宠为能事。借鉴是手段,不是目的

7、,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硬地照搬照抄会水土不服,或许最终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也弄不清自己要到哪里去。 (节选自中国画为什么要讲究古意,有删改)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画要求作者在创作中不仅要表现客观现实的美,更要讲求审美理想,以及哲学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B“菡萏香销翠叶残”有一种古雅的美感,能给人以词语意义之外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如果换成“荷花凋零荷叶残”则意味索然。C中国画重“意境”,古意盎然,能给欣赏者丰富的意象和再创作的空间。欣赏者不仅能享受到客观上的美,还能获得主观上的美。D西洋画的特点是细密逼真,所画人物好像还有温度。西洋画的引进让中国画坛的画风和画

8、技更加丰富多彩。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菡萏香销翠叶残”传达了一种香消玉殒的悲凉之情,以致王国维读完后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B中国画讲究古意,远离现实,追寻超现实的意象和美感,强调意趣自然,离尘绝世,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C自从文人参与绘画以后,中国画便有了文人的气质,有了文人的诗意情怀,强调高古的气韵,无论什么内容,画中总有“人”的存在。D西洋画与中国相比,西洋画重“形像”,中国画重“神似”。中国画更强调意蕴,重视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距离”产生美,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绘画,古典生僻难懂,便能产生最美的境界,所以越

9、是远古的绘画越具有审美价值。B画家石鲁曾感慨:“画山就是画人、画人格、画精神、画自己。”说明了中国画的创作就是作者在与自己对话,与自己交流。C文章批评了当今一些人忽视中国画的文化内涵,不再关心中国画所体现的诗意与精神追求,而过分强调外在表现形式的现象。D中国画与西洋画比较,二者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是特点不同而已,所以对西洋画应运用“拿来主义”,吸其精华,西为中用。(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2分)史学大师阎宗临夏明亮1904年阎宗临诞生在山西省一户农民家庭。他自幼喜欢读书,苦于家境窘迫,上小学时经常步行三十多里山间小路到表兄家借书阅读。小学毕业后,父亲想送他到县

10、城里的店铺当学徒,早点赚钱贴补家用。表兄深知这个表弟嗜书如命,读下去可能会挣个好前程,于是主动提出每年资助二十元,这样他的读书生涯才未致中断。1919年,阎宗临考入五台县川至中学,毕业时,化学老师乔松岩先生建议他去北京报考高等师范。当时家里再也拿不出钱来,他就拿着乔先生给的十元钱,孑然一身前往北京。因在中学数理化和外语基础太差,阎宗临没有考取高等师范,坐困愁城,维持生活成了问题。经朋友劝说,他报考了梁漱溟先生在山东曹州开办的重华书院,斩获第一名。梁先生爱才心切,亲自到旅店看望。得知阎宗临的困境后,他慷慨允诺为这个穷学生负担食宿并免除学杂费。重华书院的课程以儒学、佛学和印度哲学为主。阎宗临试读了

11、一段时间,对这些课程提不起兴趣,还是想读文学或历史学。他思虑再三,毅然向梁先生辞行。梁先生不阻青年人之志向,欣然放行。这段相处虽时间不长,但梁先生那渊博的学识、宽厚的为人,给青年阎宗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偶然的机会,阎宗临结识了留法归国的学生华林。华林得知阎宗临想读“洋书”的理想后,竭力劝说他赴法勤工俭学,并应允代他在法国联系工作事宜。历经一个多月的海上颠簸,阎宗临终于到达法国马赛港,通过法华教育会进入公学开始学习法文,同时打一些零工维持生计。经历了整整五年的打工生涯,阎宗临于1929年冬天正式注册为瑞士伏利堡大学文学院学生,主攻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化课程。拉丁文晦涩深奥,在语言学界有

12、“死文字”之称。学校规定,东方国家的学生可以免修拉丁文,学校里几位日本籍学生知难而退,申请免修,只有阎宗临这个中国学生硬着头皮选修了拉丁文。在阎宗临看来,这不仅是因为要获得伏利堡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必须通过拉丁文考试,更是因为西方历史原著大多是用拉丁文写成的。不学通拉丁文,就无法真正理解欧洲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本着“触摸欧洲文化灵魂”的精神,经过三年多的刻苦学习,阎宗临熟练地掌握了拉丁文,听说读写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1933年夏,阎宗临获得瑞士国家文学硕士学位。1929年11月,阎宗临拜访了心仪已久的罗曼罗兰先生。在一间堆满书籍的接待室里,他与罗曼罗兰开始了一场超越年龄、语言、国籍等诸多界限的

13、敞开心扉的畅谈。他们从托尔斯泰谈到中国的辜鸿铭,从阿Q正传谈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两人越谈越契合,越谈越投机。罗曼罗兰非常仰慕中国的古老文化,深为欧洲人对中国的不了解而感到惋惜。 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阎宗临再也无法在书斋中安坐下去,他毅然向岱梧校长辞行。校长再三挽留,说瑞士是中立国家,不会有战争的危险,而且他可以帮助阎宗临取得瑞士国籍。阎宗临婉言谢绝了,他说:“国家有难,留在国外怎能安心?外国人也会看不起你!”回到战乱中的故乡山西,阎宗临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到阎锡山的太原绥靖公署担任外文秘书,一是到山西大学担任教授。作为受过西方民主文明洗礼的自由知识分子,阎宗临理

14、所当然地选择了后者。1938年6月,阎宗临应广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任仁之邀,赴桂林受聘出任广西大学历史系教授。身处战乱之中,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阎宗临决心用自己的全部心血,为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贡献一份华夏学人的绵薄之力。正如他在罗马史自序中所写的那样:“一个读书人,在那离乱之时,外面秩序破坏如同沙漠中的生活,所可求者,只有设法安定内心的纪律,埋头工作,我运用这种愚蠢的认识,试将所授之罗马史,整理成书。这并不是一种如何新奇的著述,这只是一个清苦的中国教授,苦守他的战时岗位”在桂林的六年是阎宗临一生中学术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在教学之余,他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写作了大量学术论文,在他去世后结集为

15、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欧洲文化史论中西交通史三部著作,共计六十余万字。阎宗临在欧洲生活十三年,其中五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对欧洲社会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他刻苦攻读欧洲的历史和文化,从本科直至博士,对欧洲又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加之他又有深厚的国学根底,真正实现了中西会通,因此他的学术著作被史学界誉为“多年来罕见的一种真学术”,而且这些著作又大多是在他四十岁之前完成的,这在20世纪的史学界真可谓凤毛麟角,“大师级学者”的称号对他而言实属当之无愧。(摘编自夏明亮阎宗临:史学大家的辉煌与遗憾)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阎宗临家境贫寒,由于他聪明好学,成绩优异,所以多次得到别人的帮助。表哥每年资助他二十元,中学老师乔松岩以实际行动支持他赴京参考,梁漱溟先生免除他的学杂费。B因为对重华书院的课程没有兴趣,阎宗临便离开了重华书院。他虽然与梁漱溟先生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梁先生对他的影响并不小。C虽然拉丁文有“死文字”之称,但阎宗临为了真正理解欧洲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毅然选修了拉丁文。通过他的刻苦学习,终于熟练地掌握了拉丁文。D罗曼罗兰仰慕中国的古老文化,对中国近现代文化也相当熟悉,但他还是为自己不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而内疚,为欧洲人不了解中国而惋惜。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阎宗临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