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 提升专题素养 课案2 赏析新闻写作技巧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26723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2.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 提升专题素养 课案2 赏析新闻写作技巧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 提升专题素养 课案2 赏析新闻写作技巧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 提升专题素养 课案2 赏析新闻写作技巧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 提升专题素养 课案2 赏析新闻写作技巧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 提升专题素养 课案2 赏析新闻写作技巧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 提升专题素养 课案2 赏析新闻写作技巧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 提升专题素养 课案2 赏析新闻写作技巧课件(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案2 赏析新闻写作技巧,根据新闻的文本特征和高考设题角度,新闻的写作技巧一般从以下方面设题: 1.新闻真实性方面的技巧。即新闻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新闻技巧的巧妙性。既包含新闻的结构方式技巧的巧妙,也包含在构建这些结构方式时所运用的手法技巧的巧妙。 3.新闻材料的详略技巧。即安排新闻的诸多事实时怎么处理的技巧。,考点1 分析新闻真实特色,考点解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相似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符合新闻事实。首先,所报道的具体事实要准确无误,五个“W”要完全真实可靠,不可虚构、捏造。其次,所涉及的概括事实也必须真实,能准确地、客观地反映被概括的事

2、实的全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解题指津,分析新闻真实性的题型,重在认识作者如何再现新闻情境。解答此类题型,需要从作者创作的角度理解新闻的真实性: 1.再现采访过程; 2.再现现场情形; 3.选用叙述人称; 4.处理细节描写; 5.运用新闻数据。,典题引路,阅读下面一则报道,完成后面的题目。 昨天晚上7点多钟,记者乘坐采访车赶到南澳镇。此时,一阵紧过一阵的狂风裹挟着海水,不断向镇区刮来。尽管天已漆黑,但是大海上滔天的白浪依然清晰可辨。在港湾里避风的渔排随着浪头上下摇晃,随时有倾覆的危险。晚上8点一过,风力明显加大。记者乘坐的采访车一停下来,车身就被大风刮得剧烈抖动。海水被接近10级的大风卷

3、集着,疯狂地“扑”上防波堤,形成一阵充斥着咸味的暴风雨。南澳镇门朝大海的店面几乎全部大量进水,积水没过脚面。晚上8点4分,南澳全镇停电。 (节选自南澳:“风眼”里经受冲击),问题:说说本文的作者是如何突出报道真实性的。(4分),解析:解答此题,需要了解思维的切入点,也就是新闻的真实性需要从哪些角度切入回答。选用叙述人称,描摹具体过程,大量使用精准数据都是为了突出新闻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答案:从三个方面来突出新闻的真实性:记者的采访经过;对新闻现场客观真实的反映;准确的数据。,考点2 分析新闻材料的详略,考点解读,详与略,是新闻写作中的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技巧,即安排新闻的诸多事实时怎么处理的技巧。

4、新闻中的哪些材料该详写、哪些材料该略写,详略处理的目的是什么等都需要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解题指津,分析新闻材料详略的题型,重在认识作者如何区分主次,打造新闻重点。解答此类题型,需要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思考: 1.材料选用角度是否不同; 2.材料间的联系是否构成层进; 3.能否开阔读者视野; 4.能否有力表达主题。,典题引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追寻青藏铁路精神 唐 宋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之际,上千名中外记者踏上吉祥的天路,去掀开神山圣水的神秘面纱。一位在美国定居的华侨特意飞回祖国买票,她要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坐首趟列车翻越昆仑山,去感受文成公主当年进藏的旅程。 “赫赫我祖,来自昆仑。”

5、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河源昆仑,是中华儿女不可磨灭的情结和象征。在绵延五千多年的浩瀚历史中,很多朝代都曾探源三江源,这种历尽艰险的探索,是对地理方位的考察,对神话传说的验证,更是对民族之根的探求,对理想精神的追寻。,“艰苦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从青藏铁路建设者的口号中,人们看到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地创造历史伟业的精神。面对生命禁区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面对技术更复杂,条件更恶劣,保障更困难,任务更艰巨的严峻考验,十万筑路大军没有退缩,没有气馁,用长达五年的艰苦奋战,改写了世界铁路建设史。“白天劳累扯块白云擦把汗,爽;

6、夜晚孤寂摘颗星星点盏灯,酷。”铿锵有力的宣言,以苦为乐的精神,感动了中国,震撼了世界。 上了青藏线,就是做奉献。在十万筑路大军中,有眼睛肿得睁不开依然坚守岗位的隧道工程指挥者,有在昆仑山地震时冲进隧道与塌方作抗争的班长,有放弃国外高薪的工作机会选择青藏线的大学生,有参加过青藏铁路一期建设的“老铁道兵”的儿子,有接到孩子的电话就忍不住流泪的母亲这些无私奉献的青藏铁路建设者,怎不让人由衷赞叹,感佩不已?,问题:感动中国给“青藏铁路建设者”的颁奖词中写道“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本文为什么没有详细写“建设者”如何呵护生命?(4分),解析:解这类题型可以从材料选取角度、材料之间有无联系等角度考

7、虑,但是最根本的是要考虑能否有力地表达新闻主题。基于本文主题考虑,所以没有详细写“建设者如何呵护生命”。 答案:“呵护生命”是青藏铁路建设者攻克“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中的一方面,是青藏铁路建设者挑战极限精神的一部分,作者追寻的青藏铁路精神远不止这些,如果详细描写,就无法突出青藏铁路的其他精神,就会冲淡主题。,考点3 分析新闻表达技巧,考点解读,新闻的表达技巧,既包含新闻的结构方式技巧,也包含在构建这些结构方式时所运用的手法技巧。新闻的文体特征决定了新闻的结构方式不同于其他文体。新闻的结构方式是多样的,常见的有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折中式(倒金字塔式和正金字塔式结合)、

8、平铺直叙式等。新闻的手法技巧则类似记叙文文体的表达技巧,须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等方面考虑。,解题指津,分析新闻表达技巧类的题型,重在考查考生从构思和技巧两个维度入手分析新闻作品。解答此类题型的策略: 1.构思上重在分析内容上的关联 (1)抓对比点,分析相对人物之间的内在关联; (2)抓相似点,分析人物之间的相似性; (3)抓相关点,分析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技巧上重在分析以下内容 (1)对表现新闻人物特点的作用; (2)对新闻主题的作用; (3)对表现新闻受众接受的作用。,典题引路,导学号 8720204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

9、吴植、魏梦佳) 当来自汉江上的一库清水从渠首倾泻而出,蜿蜒北上,泽被北方时,有一个需要我们铭记的群体移民。为成就中国半个世纪的调水梦想,湖北、河南34万库区移民告别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水土,放弃了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生计,服从了迁徙再迁徙、改变再改变的命运。 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规模最大的水库移民“大迁徙”,其强度之大、速度之快,在世界水利史上几无前例。没有这群人巨大的付出与牺牲,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不可能成功。 但今年59岁的老赵心里一直觉得愧对父母。去年,他的父亲在老家去世了,母亲的腿脚也越来越不便。今年中秋,老赵赶回老家与母亲团聚,临走时,他来到汉江边,装了点家乡的水和土。他说:“把老

10、家的水土带到新家去,要世世代代水土相连。”,材料二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是最早通水的工程项目,届时“长江水”将补给京津地区。如果说东线工程的主要压力在于治污,那么中线工程的主要难题在于移民。 为保证丹江口水库具备足够的容量和高度,顺利流入京城,降低因落差不够引起的技术难题,中线工程的重要内容就是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要从157米提高到170米。为此,丹江口水库上游地区需要淹没面积144平方千米,移民34.5万人。 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毗邻处,域跨鄂豫两省,南阳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财力有

11、限。南阳市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南水北调和治理丹江水,当地投入大量资金,同时关停企业,财政损失数以亿计。他们特别希望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与北京开展对口协作,以加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据透露,湖北、河南等输水地区已经联名向中央提出,实施受水城市对输水城市的对口帮扶计划。他们希望尽快制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对口帮扶(或协作)工作方案,设立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基金,用于对水源区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的扶持,确保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 (摘自2011年8月20日京华时报),问题: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对南水北调工程中的移民一事都作了报道,概括说明它们报道的重要信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4分),解析:这类题型侧重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在内容和主题类似的情况下,新闻报道的侧重点的差异,就是新闻创作具体意图的差异。 答案:相同点:两则材料都强调了南水北调工程中中线移民是主要问题,突出了移民的觉悟和巨大牺牲。都强调了本次移民规模大、速度快,是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绝无仅有的。 不同点:材料一,以材料中老赵为例说明移民群体巨大的付出与牺牲;材料二,以南阳市为例突出政府的努力。材料二,提到了对移民的对口帮扶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