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 提升专题素养 课案7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26652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2.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 提升专题素养 课案7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 提升专题素养 课案7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 提升专题素养 课案7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 提升专题素养 课案7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 提升专题素养 课案7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 提升专题素养 课案7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 提升专题素养 课案7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课件(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案7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从2015年开始,全国卷开始在文言文阅读中考查文本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均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分值为3分,一般选择不正确的一项。从近两年的高考题来看,它既考查了文化知识,又考查了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涉及了古代科举、官职、称谓、姓名、地理知识等。新修订的2017版“高考考试大纲”明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内容。对此考点的考查在未来几年的高考中将会延续下去,因此在备考中对古代文化知识的复习不容忽视。,考点解读,解题指津,1.紧扣教材,抓住重点,总结延伸 一轮复习时,对古代文化知识,先要做到紧扣教材。多关注课下注释

2、及相关的文化知识、课本附录部分的专题知识介绍、文本中涉及的重要文化知识,要及时分条目归纳总结,并做合理拓展延伸,做到篇篇归纳,册册总结。 如:复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可归纳“古代官职、爵位”“称谓”;复习荆轲刺秦王时,可补充古代音乐知识;复习鸿门宴时,可总结古代地名、座次规则。 2.强化训练,随题整理,建立资源库 做好教材复习、梳理的同时,适量的训练必不可少。充分利用平时的训练文本,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随题整理的同时,还要有随文梳理的习惯,关注文本中是否还有其他文化知识,集腋成裘,逐步建立自己的古代文化知识资源库。 如:本专题“真题体验”环节中的【文海拾贝】栏目对文本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的整理。

3、,3.活学活用,善于联想,学会迁移 积累的目的之一在于会用,高考中的古代文化知识有很多可以在教材中找到依据。做题时需要有联想课内知识的习惯,把平时积累的知识调出来。 如:2016年全国卷第5题B项考查了“陛下”,可联想荆轲刺秦王中“至陛下”一句,课文注释对“陛”的解释是:殿前的台阶。 4.树立语境意识,前后勾连,明确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高考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往往考查其语境义。因此,做题时不能抛开该词语所处的语境。若仅凭经验、感觉就草草做出判断,有可能出现失误。 如:2016年全国卷第5题C项考查了“有司”,可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召有司案图”一句,课文注释对“有司”的解释是:官吏的通称,古代

4、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而选项中恰恰有“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根据具体语境可知:“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如果不仔细辨析语境义,很容易出错。,限时训练,一、判断题 请判断下列各句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是否正确。 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 2.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 3.“淳化”是帝王年号,帝王年号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始于秦汉。( ),答案:1.;2. ;3. “始于秦汉”说法错误,先秦至汉初无年号,

5、汉武帝刘彻继位以后,才出现“年号”;,4.“庐陵萧君圭君玉”中的“庐陵”是籍贯,“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余弟安国平父”中的“安国”是名,“平父”是字。( ) 5.“临川王某记”中的“王某”是指作者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 6.解褐即脱去官服,解除职务。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这里代指官服。( ),答案: 4. ;5. ;6. 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7.“敕造”意为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

6、布命令的专称。( ) 8.“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中的“宵柝”是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筹”是更筹,是敲击报时用的竹签,另外,“筹”也是古代计数和占卜用的工具。( ) 9.童子,此处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答案: 7. ;8. ;9. 童生是文童的别称,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10.“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公车”是汉代官署名;“大理寺”是古代掌刑狱案件审理的官署;“礼部”是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的官署。

7、( ) 11.别号,指人名字以外的称号,一般是长辈起的,如欧阳修号醉翁。( ) 12.“序属三秋”“有三秋桂子”中的“三秋”均泛指秋天;“况阳春召我以烟景”中的“阳春”是指春天;“十旬休假”意谓恰好赶上十日休假的日子。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 13.“舍簪笏于百龄”中的“簪笏”是指代官职,其中“簪”是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是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 14.河阴:“河”特指黄河,“阴”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阳”则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故“河阴”指黄河以北地区。( ),答案: 10.;11. “一般是长辈起的”错,一般是自己起的;,12.;13.;14. “阴”指

8、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阳”指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因此河阴指黄河以南地区;,15.察举制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就是“察举”,“孝廉”“秀才”等就是察举的科目。( ) 16.东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又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中的“东宫”就是太子,而“除臣洗马”中的“洗马”则是指太子洗马,是太子的侍从官。( ) 17.“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如“孔仲尼”的“仲”,“群季俊秀”“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 ) 18.太学是

9、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历代均有设置,是唯一一所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答案:15.;16. ;17.;18. “是唯一一所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错,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除“太学”外,还有“国子学”;,19.诗经小雅中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之句,后即用“所怙”指父亲,“所恃”指母亲,如“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 ) 20.“之子于归”“吾妻来归”的“归”,“始适还家门”中的“适”,“吾妻归宁”中的 “归宁”,均是指女子回娘家。( ),答案: 19.;20. “之子于归”“吾妻来归”中的“归”,“始适还家门”中的“适”均指女子出嫁。,二、选择题 1.下列对中国文化常

10、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润例:过去请人做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解析:B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 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

11、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除”指授予官职,“累除”指多次升迁官职;“迁”指官职由高到低变动。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解析:C “迁”指官员的委任或变动,“左迁”指官职由高到低变动。,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

12、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 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解析:B 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

13、降职或免去 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解析:C “除”:任命官职。,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 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解析:D “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6.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解析:C 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