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信息归集与命题 预测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26621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信息归集与命题 预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信息归集与命题 预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信息归集与命题 预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信息归集与命题 预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信息归集与命题 预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信息归集与命题 预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信息归集与命题 预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一、信息归集1.命题要求变化和2016年相比,2017年全国新课标语文考试说明在试题结构、赋分、题型、能力要求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既遵循了稳定性和承继性,又体现了创新性。具体表现为:(1)取消选考,将“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列为必考,在这两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理解”能力层级。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试题设置为一道四选一客观选择题,两道主观题;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试题设置为一道四选一、一道五选二客

2、观题,一道主观题。(2)增加了对古文化知识的考查;(3)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栏目中,增加了“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内容。(4)加强了对信息筛选、整合能力的考查。(5)诗歌阅读改为一道五选二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2.高考考情报告(1)论述类文本阅读。全国三套卷的设题都中规中矩,难度适中。其中有数个选项在文中已找不到完全对应的文字,但含意又不脱离文章。(2)文言文的考查沿袭15年的考点。(3)古代诗歌阅读将诗歌的写什么与怎么写融合在一起考查,思想感情是必考考

3、点,答案精炼,配分科学、规范。(4)名句名篇默写。三套卷题型均为根据语境填写诗文句子,注重考查经典篇目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或富有哲理、启迪智慧的句子,不偏不怪。(5)文学类文本阅读。甲卷为外国小说,乙、丙卷均为中国小说。材料长度均为1400字左右。注重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构思技巧。新的变化在于探究题回归。(6)实用类文本阅读。三套卷均为现代人物传记阅读。 (7)语言文字运用,进一步加强对语言表达准确的考查,如试卷中的第15题与第17题。第15题是虚词填空;第17题选用思维流程图。(8)写作。去年作文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关注社会缺失,紧扣时代热点,聚焦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扩展

4、阅读,考查学生真实的写作能力,真正实现以表达与交流为提高的考试目的。乙卷一改以往的文字材料形式,以漫画作文出现。 二、命题预测继续聚焦立德树人,精心选择试题材料,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传承。进一步体现语文改革方向,科学架构学科能力,强调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落实高考能力立意,以阅读与欣赏为基础,以表达与交流为提高,贴近人生,回归人本,体现出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的命题理念。以下就一些大的板块做一些预测,以供参考:1.论述类文本阅读2017年高考,考查社科类论文。例题1:2016届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联考卷(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13题。在生态伦理方面,儒家不仅提出了“取予有度”的责任律令,还提出了“用之有节”的行为规范,从而确立了节用的道德责任。儒家并没有系统创建过节用责任伦理学说,但是从两方面阐发了相关理念。一方面是为政之道的节用责任伦理。谈到治国方针时,孔子指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朱熹在论语集注把这段话理解为敬事、信任、节用、爱人和使民以时“五者”,但他同时又引证周易经文“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加以解释说:“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显然依照周易的论说,孔子的话讲的理应是三层意思,而不是朱熹所说的“五者”。孔子的思想所要表达的正是因民信而敬事、因爱人而节

6、用,前后构成因果关系。虽然孔子这里讲述的是治理诸侯国的行为原则,而不是直接针对天人关系的生态伦理,但是,犹如朱熹所言,侈用必伤财,而伤财必浪费自然资源;而且,奢侈消费必定害民,必定与民争利,与民争利又必定驱使民众获取自然资源。无独有偶,孟子同样立足于民本与王道,一再倡导节制的责任要求。他说:“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尽管孟子旨在提倡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却暗含着生态伦理的指向。这是因为,做到恭俭和有制,不但自己可以节省财物,减少向自然的索取,不致奢侈贪婪,而且不会向百姓横征暴敛,从而缓解民众的生存欲求与自然界资源之间的紧张。在论述富国之道时,荀子围绕人与物的生态问题做了更为明确、较为系统的

7、阐发。基于“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的现实,荀子认为要保持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节用裕民,开源节流。另一方面是为人之道的节用责任伦理。荀子的节俭观点更为鲜明,也更为直接,在如何对待天人关系、力命关系问题上,他凸显了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和责任担当意识,他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是想告诉我们,人类即便在一定程度上要“靠天吃饭”,如果夯实农业这一根本,注意精耕细作,同时又力行节约、适度消费,就是有时无情的自然之天也不能使人陷入贫困境地。由此可见,强化生态责任观念,克制个人的不当欲望,追求一种俭朴生活方式,是实现天人和谐的伦理根基。中国古代,思想家也好,普通民众也好,强

8、调节俭、节用、节约主观动机上更多的可能是因为资源的短缺、生活的贫困而做出的无奈、被动的选择,也许还包含着维持社会生态平衡的责任考量。但是,应当肯定,他们所持守的节用责任伦理客观上有助于培养当今为人们提倡的绿色消费观念、绿色消费习惯和绿色消费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必要的生态张力。 (摘自涂可国用之有节,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在生态伦理方面确立了“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的节用的道德责任,但没有系统创建节用责任伦理学说。B孔子在治国方针里谈到“节用而爱人”,因为爱民而节用,因果关系;朱熹将其理解为节用、爱民,并列关系。C周易说“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9、”,朱熹解释为奢侈必定伤财,伤财必定害民,所以先爱民才会节用。D孔子的节用思想原本是诸侯治国的行为原则,不是针对生态而言,但这一思想符合天人关系,故成为生态伦理。答案:D(原文“孔子这里讲述的是治理诸侯国的行为原则”,节用思想是孔子的为政思想,不能说这一思想就已成为诸侯治国的原则)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是孟子的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与孔子的“节用而爱人”是一致的,都是倡导节制的责任要求。B孟子的民本理念虽是立足于民本与王道,但其恭俭与有制的执政理念可以减少向自然与百姓的索取,同样暗含着生态伦理的指向。C荀子认为,在欲多物少的现实面前,节用裕

10、民,开源节流,有利于保持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已是自觉的生态意识。D孔子、孟子、荀子三者在为政之道的节用伦理上都主张“用之有节”,而在人与物的生态问题上,荀子的阐述更为明确,更系统。答案:C(荀子的思想仍是富国之道,并非自觉的生态意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论证荀子对待天人关系、力命关系时,文章采用了归纳法,概括出荀子对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的肯定,然后引用荀子的原文佐证。B文章运用诠释法,说明了人类即使在“靠天吃饭”的前提下,如果能够努力耕作和用之有节,即使遭遇天灾,也不至于陷入绝境。C文章认为,中国古人强调节用,或许有维持社会生态平衡的责任考量,但更迫于客观现

11、实的无奈而不得不被动选择的可能性更大。D儒家所持守的节用责任伦理虽然是为政之道,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现在,人们将其发展为绿色消费理念。答案:D(儒家所持守的节用责任伦理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绿色消费理念,而不是被人们发展为绿色消费理念)2.古诗、文言文阅读2017年高考,古代诗歌在唐宋诗词中选材,文言文考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例题2:2017届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辛弃疾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注】此人渴望

12、能够收复中原,展露才干,却遭奸臣谗害,被贬如今的江西上饶铅山云烟畔。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两句,词人把官场比作“臭腐场”,拿“酒偏香”与之对比,表达了对腐败官场的厌恶之情。B“掩鼻”就是捂住鼻子,一个“掩”字充分地展示了词人自己品格的高洁和对丑恶的厌恶;酒之所以“偏香”,是因为酒能解忧。C“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是说自己隐退田园后,不再过问世事,以歌舞自娱,寄寓了词人对现实失望后的解脱心情。 D“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写词人与朋友共赏秋色,菊花却未开放,词人借此暗喻人间已很难遇见品如菊花的君子。E词题是“寻菊花”

13、,却没有写“寻”,上阕写人间臭腐,下阕写菊点到而已,写法不合常规,在于词人意不在菊,而是借题发挥。答案:C、D(C词人隐退田园后以诗酒自娱,并没有不问世事,从词人对官场的讽刺来看,词人还是很关心时事的,所以,也就不存在“解脱”一说;D“暗喻人间已很难遇见品如菊花的君子”错误,词人赞美了菊花,没有说“品如菊花的君子”少)15“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是如何抒发感情的?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这一句通过联想,(2分)写菊花的开放还要等到秋风严霜后,(2分)含蓄地赞美了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2分)3.文学类文本阅读2017年高考,中国现当代小说依然是热点,适当兼顾现

14、当代散文。例题3:17届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卷(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刘谦益杨海林满口京腔的书生兴之所至地踱进聚珍斋,在一幅叫哥哥的立轴前谛视良久,然后将折扇一收,点头说好画啊。仆僮就把头伸过来,半晌撇撇嘴说此画用墨设色确有可观之处,然而满幅均为茶豆,题名“叫哥哥”恐有不当吧?书生笑笑,指着一枚茶豆叶道:此叶背面有双翎逸出,细如游丝,俊拔有致,非叫哥哥而何物?依我之见,此必是一只善斗的雄物;你再看看那枚叶下,双翎柔媚有余威猛不足,必是带仔的雌物。仆僮叹服。聚珍斋主人陈鹄亭就捧过一壶茶递给书生说先生真是好眼力呀,实不相瞒,此画乃吾淮画师刘谦益所作,不可多得呀。

15、仆僮就狐疑说既是丹青妙手,为何所绘叫哥哥皆藏头缩尾,不欲令人窥其全貌?陈鹄亭说客官肯定不是本地人吧,刘先生早年绘叫哥哥确是穷其形尽其相的,奈何下笔过于传神,张挂于墙屡有群鸡奋起击啄,多为损坏,本邑字画古玩店再不敢受。先生家徒四壁,唯以画资为生,没计奈何,只好想出这个折衷的法儿。正说话间,忽然门外一片喧腾,陈鹄亭斜目而视,见一仆人进来告禀道:老爷,门外有一推车汉子无端踩死您养的鸡。陈鹄亭点点头,慢慢踱到门外。推车的是个瘦瘦的中年人,弯弯曲曲的辫子蓬松地垂拢在脑后。见了陈鹄亭便扑通跪在地上道:老爷恕罪,都怨小的没长眼睛,光顾着躲闪行人,不提防踩死了您的鸡。陈鹄亭笑了笑说,哪能都怨你呢,也怪咱的鸡,偏往你的脚底钻,该死呀。推车汉子磕头道:老爷开恩,小人赔您这只鸡得了。陈鹄亭又笑,说我这只鸡可是预备养足九斤送给府台大人的,府台大人就爱吃个“九斤黄”。书生就朝陈鹄亭拱拱手说算了吧,您这鸡也就二斤重,推车的又是穷汉,好歹让他赔点算了。陈鹄亭回头望望书生,没说话,捧起茶壶滋地吮了一口。人群中忽然走出身着儒衫的刘谦益,笑呵呵地拍着推车汉子的肩膀说穷汉呀,遇着鹄亭先生真是你的造化啊,九斤鸡充其量亦不过三百文钱。如若让府台大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