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质量评估八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25092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质量评估八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质量评估八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质量评估八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质量评估八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质量评估八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质量评估八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质量评估八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阶段质量评估(八) 种群和群落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无机环境B物质循环是指碳、氢等元素在生物群落内循环往复,反复利用C生态系统都必须有能量输入,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存在负反馈调节解析:选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

2、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物质循环是指碳、氢等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反复利用;生态系统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太阳能,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2(2017海南七校联考)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C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制作的生态缸不用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即可解析:选B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采集土壤小动物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制作的生态

3、缸应密闭,以防止外界因素的干扰。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最终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解析:选C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但只是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若两种生物的栖息地、食物种类不完全相同,则这两种生物间的竞争较弱,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可以共存于群落中;淡水鱼的分层与它们的食性有关;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的最终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生态系统中

4、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一定多于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B消费者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明该营养级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C能量传递效率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而非生物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D生态农业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利于提高能量传递效率解析:选C人工鱼塘或城市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往往要比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少;消费者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实质上是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传递效率是以“营养级”为研究对象,能量的利用率通常是流入人类的能量占生产者固定能量的比值,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生态农业的特点是丰富了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多级利用,提高了整体的能量利用率

5、等。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动物的特殊行为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C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解析:选B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来说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行为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利用昆虫信息素(即化学信息)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可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6(2017莱芜一模)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沙

6、丘、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C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解析:选B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然会发生微小的变化。7(2017衡水模拟)发菜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荒漠和贫瘠土壤中,因被大量采挖而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但实际上它不是植物。下列有关

7、说法正确的是()A发菜属于生产者,但因没有细胞壁所以不是植物B提取和分离发菜的色素时,能够得到四条色素带C发菜的水土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禁止采挖发菜属于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的易地保护解析:选C发菜虽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属于原核生物,有细胞壁;发菜的色素与绿色植物的色素不完全相同,不一定是四条色素带;发菜的水土保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禁止采挖发菜属于就地保护。8科研人员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连续多年检测两种动物的种群量变化,记录如下表,由此推断() 年份名称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动物甲1510210102510271021310220

8、10216102动物乙10103410381031410316103121037103A两种动物的种间关系可能是竞争关系B该生态系统中动物甲的K值为20102个C动物甲中的能量能够沿着食物链流入动物乙D2008年时动物乙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解析:选D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动物乙的数量先减少先增多,动物甲的数量后减少后增多,并且动物甲的数量小于动物乙的数量,故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动物甲捕食动物乙;K值即环境容纳量,而非最大值,生物数量达到稳定后将在K值上下波动,故动物甲的K值可能小于20102个;动物甲以动物乙为食物,因此动物乙中的部分能量可流向动物甲;20082009年动物乙的数量呈增加

9、趋势,因此2008年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9如图表示某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速率解析:选A由于食物和空间等条件有限,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因此,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环境容纳量(即K值)大小受到环境条件(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这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生活,其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直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b点(对应K/2值

10、),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10(2017南宁月考)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丙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乙甲B种群乙在第3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可能是由于甲的增加和丙的减少造成的C乙和甲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一定自然区域内,甲、乙、丙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解析:选D根据图中三个种群的个体数量变化关系,分析出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乙甲。种群乙在第3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甲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丙食物来源的减少导致的。乙和甲这些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1、一定自然区域内,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11(2017南通二调)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组成食物链的三个种群(、)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图中数值单位是万kJ)。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B种群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量约为69.50万 kJC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形式流动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0%解析:选B由题图中同化的能量的数据分析得出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种群生物同化的能量有四个去向: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营养级和未利用,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少于69.50万kJ;能量在营养级之间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的形式流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

12、能量传递效率约为3.015.0100%20%。12(2017洛阳统考)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甲是生产者,乙、丁、戊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甲、乙、丙、丁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D戊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甲解析:选D由题图知,图中甲、丙之间存在双箭头,并且所有箭头都指向丙,则丙表示无机环境,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分解者,丁、戊表示消费者;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乙表示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成分;图中食物链为甲丁戊,求戊增加1 kg体重至少需要甲的量时应

13、按最大传递效率计算,即至少需要25 kg的甲。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17分)生态护坡是综合生态学、工程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知识,利用植被对斜坡进行保护的综合技术。如图为某种海岸生态护坡及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研究人员在建造海岸生态护坡前,采用_法调查此地的植物丰富度和种群密度,运用此方法要注意_。(2)图示坡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一些耐盐的植物如互花米草、白茅等,在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种植柽柳、樟毛等相对耐干旱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3)人们通过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植被稀少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种演替类型属于_。(4)经

14、观察和测定灌草丛带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同化量(图中字母代表)如图所示。图中沙氏变色蜥与小型地面肉食动物之间的关系为_和_;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第_营养级。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用图中字母表示)。解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和植物丰富度采用样方法,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2)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种群的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在中低潮带、高潮带和超高潮带不同种群的分布即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3)原来的荒滩上有植被,在这个地方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4)沙氏变色蜥可以小型地面肉食动物为食,二者构成捕食关系,同时沙氏变色蜥和小型地面肉食动

15、物都能以地面草食动物为食,二者构成竞争关系。题图食物网中樟毛等植物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沙氏变色蜥处于第三、四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樟毛等植物同化的能量为a,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小型飞行草食动物、大型飞行草食动物和地面草食动物,第二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为bde,因此,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bde)/a100%。答案:(除标明外每空2分)(1)样方随机取样(2)水平(3)次生演替(4)捕食竞争三、四(缺一不可)(bde)/a100%(3分)14.(18分)某生态系统主要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甲,而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三个物种1、2、3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的实际大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的食物网中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