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6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 苏教版必修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21529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2.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6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 苏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6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 苏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6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 苏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6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 苏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6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 苏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6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 苏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6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 苏教版必修(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柳宗元,柳河东、柳柳州。 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 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能诗善文,成就很高。 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 文笔犀利,含意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 就游记而言,是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 人生的坎坷是宝贵财富,政治上的失意成 就了他的文学辉煌。(见永州八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江 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作背景 唐宪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的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他先被贬为邵州(湖南邵阳

2、)刺史,随即加贬为永州司马(州刺史的属官,闲职。刘禹锡等七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到任后,他寓居寺庙为家,无所事事,与僧侣朝夕相处,谈经论道。为了排遣抑郁的情怀,他“闷即出游”,寄情山水,形诸笔墨,孕育出了许多优美的游记篇章,借以抒发被贬后的情怀。“永州八记”即此背景下写成。本文写于被贬永州后的第五年,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思想内涵相对丰富,可作此组游记的开宗明义之作。,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读准字音,自余为僇人 恒惴栗 施施而行 梦亦同趣 觉而起 斫榛莽 箕踞而遨 皆在衽席之

3、下,岈然洼然 若垤若穴 攒蹙累积 莫得遁隐 不与培 土娄 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 引觞满酌 与万化冥合,l,l,ho,pulu,y,dn,Cun c,q,jio,zhu,j,di,xi,rn,mng,shng,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自余为僇(l)人居是州恒惴(zhu)栗(l)其隙(x)也则施施(yy)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翻译课文,第一段,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个州以来,常常恐惧不安。公务之暇,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和随从登上高山,

4、进入深林,走遍萦回曲折的溪涧。只要有幽泉怪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倒尽壶中的酒,喝得大醉;醉了就互相枕靠着躺下;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了哪里。睡醒就起来,起来就返回。自以为凡是这一州有点不同常态的山水,都是被我所享有了,但从来不知道西山的奇异和独特。,简析第一段,获罪谪居,心情自然十分郁闷,痛苦不堪。地处偏僻,只好寄情山水,然而作者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却没有找到一点特殊的感觉。游览没有目的性,借酒和入梦将压抑之愁决于山水之中的率性表现,正是作者心灵孤寂苦闷不知所往的表现。 这一段写“未得”西山之前的“漫漫而游”,看似与写西山无关,实则为引出下文的西山之

5、景作铺垫,也是为了反衬“始得”西山的惊喜。,第二段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榛莽焚茅茷(f)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然洼然若垤(di)若穴尺寸千里攒(cun)蹙(c)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lu)为类悠悠乎与颢(h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ng)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的西亭上,望见西

6、山,才开始指点着它,认为它怪异。于是就命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草木丛,烧掉茂密的茅草,直到山顶为止。我攀援着登上西山,席地而坐,观赏风景,周围几州的土地,都在我的卧席之下。那些高高低低的地形,高的隆起,低的凹陷,有的像小土堆,有的像洞穴。尺寸之界包含了千里的景物,各种景物聚拢紧缩,层层堆叠,没有一个能逃避我的眼光而隐藏起来。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外接天际,四面望去,浑然一体。这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特卓立,与小土丘实非一类。我的神思悠悠然与天地之气相应,而无法找到它的边际;情怀浩荡与大自然共游,而不知道它的尽头。拿起酒杯满斟而饮,摇晃就要醉倒,一点儿也不知道太阳已经下山。苍茫的暮色,从远处而来,直

7、到一无所见,而我还不想回去。此时心神凝定,形体仿佛已经消散和万物融合为一体。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所以为此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载它。这一年,是元和四年。,简析第二段,西山形势高峻、气象阔大,独立出众,作者偶得西山甚是欢喜。始得西山之乐,“不知日之入”“且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是融情自然、物我两忘的美好感受。此时,心旷神怡,与自然达到了高度融合,文章开始时忧惧苦闷的心态已然是荡然无存。 本段文字,于写景叙事中多有所寄寓,独特出众的西山是作者情志的象征物,作者在对它的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的情志。被遗弃于荒山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着作者怀才不遇的孤寂苦闷,西山的高峻挺拔、气象

8、阔大,暗示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傲世情怀。,1.作者为什么游历西山?游历方式、所看景色、心中印象较之以前有着怎样明显的不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分析探究】由于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闲暇;由于作者内心忧闷,故需要排遣;所以才有了西山的游历。,作者的情感由烦闷变为快慰。因西山之游,作者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而排遣了作者内心的烦闷之情。,2.作者写西山之景时,没有直接写眼中的西山,而是从多个角度写登西山的所见所感,这是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并分析其作用。 【分析探究】用了对照映衬的手法。,作者运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的感受,突出了

9、西山高峻峭拔之貌,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卓尔不群的人格。,研讨问题,1、文章思路 始得西山宴游记,研讨问题,1、文章思路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开头明写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后郁闷的心情,故“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特殊的感觉。 (未始知) (铺垫) 然而当他“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方觉其无比(始指异之),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都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然后知)。文题“始得”即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2、文中两次写满

10、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第一次 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起而归”。这短促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 第二次 西山之游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 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课堂小结,自然山水对于柳宗元不是一种冷漠的存在,仿佛是亲切的知己。他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独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他笔下的自然山水便具有和他的性格相协调、相

11、统一的特征:高洁、幽邃、澄鲜和凄清。这种自然美通过对事物洞察幽微的细致刻画表现出来。 让我们也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大自然的美,用我们的笔抒写人生的感悟。,拓展阅读,比较始得西山宴游记和赤壁赋两文本,分析柳宗元的寄情山水和苏轼的有何不同。,3、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

12、。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赏析,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很容易被那奇丽秀美的山水风光所陶醉,仿佛和作者一起消融在那邈远无限的景色之中。本文主要写游山感受,以舒抑郁,并不着意于描写山水。它构思精深,而结构平常,重在写意。实质上,这是作者贬谪永州后遨游山水的一个思想小结,主题是探索一条真正遣闷舒怀的道路。 柳宗元在永州十年间是他一生中最郁闷痛苦的时期,他多么希望自己能游遍永州的青山秀水,使自己沉醉于那高山、深林、回溪、幽泉、怪石之中,借以排遣郁积心中的愁苦与寂寞。他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眼前的山光水色之中,虽然句句写景,但

13、却字字传情,我们很难分清作者是在写山水,还是在写自己,是在向本是无情物的山水诉说心中的忧伤,还是寻找那难觅的知己。,文章一开头就明白交代自己贬谪永州,心情压抑,亦即说明自己游山玩水的目的原为遣闷排忧。接着便概括叙述游西山前的遨游情形,然后着重记叙宴游西山的经过和乐趣。显然,这样依先后顺序记述的结构是一般的,也自然,但其实质是在对比两种遨游的特点和收获。,以前的遨游是无远不到地搜幽索怪,追求醉梦以获一时忘忧,满足于“皆我有也”。但思想上没有自觉地领会、思索山水的真正美妙动人的所在,因而“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梦中和醒时的心情一样,不获真正遣闷。游西山则不同。虽然从发现西山到渡水登山时,目的依旧,

14、但当攀登高峰之后,俯视四下,仰望天外,看到“尺寸千里”“四望如一”,感到胸襟开阔,目光远大,这才懂得“是山之特立”,真正体会到西山的美妙所在和游山的真正乐趣,那就是“悠悠乎与颢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在于恒久不懈的精神和宽广无限的胸襟,亦即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达到这样的思想境界,获得这样的高尚乐趣,作者真正陶醉了。当作者在“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时,被眼前之景所震惊,“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回望如一。”,这西山的奇特景致使其醉而忘返,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精神寄托,这“不与培土娄为类”西山不正和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相一致吗?虽然作者遍游数州,但却从没有将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未能从中得到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而西山之游却让其慨然自慰,物我交融,不知不觉与天地之气相通,“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一切仆人的抑郁烦闷都消除了,思想真正自由,心情十分舒畅。因此作者觉悟到“向之未始游”,也可见其主旨在说明思想收获。 其艺术特点可谓“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获得山水乐趣的所在,也就不注意山水形态的奇丽壮美,所以写意而不描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