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21139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无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云南省沾益县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无答案)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

2、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作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

3、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

4、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

5、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B. 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C. 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D.

6、 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B. 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C. 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D. 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是家园感的主要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3.根据原文的

7、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B. 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C. 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 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6题。 材料一:2 0 1 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

8、. 4%,较2 0 1 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 0 1 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 0 1 4年相比增加了0. 02本,但对比2 0 1 3年的4. 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 76期和4.91期,与2 0 1 4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 0 1 2年至2 0 1 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 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

9、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 0 1 4年的58.1上升至6 4。O,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 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 21分钟,比2 0 1 4年的33. 82分钟增加了28. 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 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 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 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OO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摘编

10、自林克艾普公司 2016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 0 1 4年,我国1 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 56研、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

11、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7 - 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

12、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问,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

13、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B根据材料一,2 0 1 5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2 0 1 4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 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C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D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

14、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5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 )(5分) A材料一显示2013至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B材料一显示,2015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 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C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D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E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

15、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6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4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失忆人张铭书 那天的事有些怪。 上午九点左右,我从单位出来沿着一条街匆匆往前走,走到下一个路口时,不由停下步子,拿不准是继续往前走呢,还是应该拐个弯儿。我问自己,你准备去做什么呢? 这还不是最奇怪的。最奇怪的是接下来,我连自己是谁都记不起来了。我从一块橱窗的玻璃里照见了自己,里面映着一个约莫三十岁的神情沮丧的男人。我问,这男人是谁呀?橱窗当然不会回答,于是我转过头问身边的一个行人:“喂,我是谁?”那人打量我一眼,突然撒腿就跑。我望了一眼头顶的太阳,想,难道我是突然降临到地球上的一个外星人吗? 这时一名警察出现在我面前,先前被我吓跑的那位行人指着我对警察说:“就是他!他是个疯子!” 警察将我带到了派出所,他们翻遍我全身的口袋,也没找出任何能证明我身份的东西。 这时我才真正害怕起来。我意识到自己同这个社会的所有联系被割裂了,沦为世界的一个孤儿,这是一种巨大的恐怖。 这时从旁边办公桌走过来一个年轻的警察,对着我的脸端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