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3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19227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3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3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3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3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3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3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3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湖北省宜昌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本试题卷共6页,两大题27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收好带走,答题

2、卡交回。第卷(选择题 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中国古代相关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反映了A重视刑法忽略了伦理教化 B法律体系完备C传统法律体系的历史传承 D立法程序规范2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3辟举制是汉代人才选拔制度的一种,即由皇帝或地方长官选拔人才。被辟举的人,总称之为举荐者的故吏(也

3、称门下)。故吏一经辟置即同家臣,称长官为府主、举主,为其效劳,甚至生死相依,同患共难。故吏与府主的出现A拓宽了人才选拔范围 B发展了贵族宗法制度C稳固了封建人伦秩序 D催生了魏晋门阀士族4黄仁宇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A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 B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C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 D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5“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代张籍的这首凉州词可供研究唐代的

4、A社会习俗 B区域经济 C边疆治理 D丝绸之路6在中国古代,从商致富屡见不鲜,但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官僚缙绅也把获取的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和追求豪奢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造成资本严重过剩 B腐朽的生活观念分流商业投资资金C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工商业 D国家政策对资金流向起到牵引作用7雅典曾有一项法律,规定可以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以此定罪。所谓“私心”就是对国家缺乏好感。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说明雅典法律强调A城邦至上 B人民主权 C公民意识 D轮番而治8“罗马法逐渐

5、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原则,这种高级而普遍的自然的法则,或者叫做自然法,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材料主要反映出 A罗马习惯法转化为成文法的必然性 B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必然性 C罗马法衰落、自然法兴起的必然性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形成的必然性91911年11月,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帝继承顺序,于宪法规定之。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之。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该规定A意在化解革命危机以维护皇权 B顺应维新派施行新政的呼声C具有西方分权制衡的本质特征 D开

6、启了晚清预备立宪的进程10雷颐在历史的裂缝中写道:“1895年8月,光绪帝颁布诏书,敕令官办企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开启了清末官办企业私有化之端绪。”这一诏书的颁布A适应了洋务运动发展需要 B促进了清廷官督商办企业的发展C旨在抵制列强的资本输出 D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1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康有为此论意在A否定法美政治制度 B抵制国内民主革命C推进维新变法运动 D深入学习西方文明12

7、1925年1月,中共中央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是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A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B预见到国民党背叛革命C试图纠正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D坚持社会主义革命路线131938年3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第三党)在其政治主张中指出:“在抗日时期中,人民绝对地承认政府的权力应当强化,但同样地否认应该有官僚群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权力;人民认定抗日救国是人民的义务,但同时认定过问政治是人民的权力。”这反映了A国民政府开放党禁 B民众民主意识开始觉醒C官僚资本受到抑制 D救亡与民主化相互促进1420世纪20年代,春晖中学

8、名师荟萃,夏丐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蔡元培、李叔同(弘一法师)、何香凝、黄炎培、柳亚子、张闻天、俞平伯、蒋梦麟、于右任等众多名士前往任教。由此可见A我国高中教育当时处于起步阶段 B民国政府重视中等教育发展 C教育兴国得到部分知识分子认可 D民国中学教育贯彻共和宗旨15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代替国王主持内阁会议,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但“首相”一词最初被用来形容专制君主的首席大臣,也用来指国王的走狗,罗伯特沃波尔强烈抗议自己被称为首相。这主要说明英国 A首相违背宪政精神 B有浓厚的王权传统C责任制内阁未形成 D王权势力仍然强大16有学者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

9、文化起点不是富庶的意大利那场华丽而感性的文艺复兴,而是贫穷的北欧那场质朴而深刻的宗教改革。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宗教改革A宣传了早期天赋人权思想 B突显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C具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D摧毁了欧洲传统的宗教信仰17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可见A文艺复兴凸显了个人理性 B启蒙运动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C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 D两个浮士德都是私欲膨胀的产物181959年59月,中共中央连续发出指示,决定

10、恢复农民自留地,允许社员私人喂养家禽家畜,宣布社员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归社员私有,社员家庭生产的产品可在集市上出售。并规定公社、生产队生产的物资,在完成国家任务后,可拿到集市上交易。这主要表明当时的党和国家A运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市场经济 B调整所有制结构并恢复发展私营经济C充分认识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D采取具体措施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失误19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表明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单一公有

11、制的生产关系己经被打破201982年3月,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发表讲话,攻击中国的内外政策,同时表示中苏之间的分歧不应该妨碍两国之间保持和发展友好关系。这一表态反映了A苏联经济实力的下降 B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C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 D中苏关系得到全面改善211957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坚定地表示:“我们绝不能被吓倒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采取积极的行动,以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市场更具有吸引力。”并且,英国一直声称不能“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欧洲大陆国家”。这说明当时英国A主张经济全球化 B力图遏制经互会的扩张 C抵制加入欧共体 D不愿放弃自由贸易政策22198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

12、长率由1950年的35%上升为68%,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1979年的103%下降到1986年的34%。导致美英这种经济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可能是A加大市场货币供给 B恢复自由放任政策C压缩政府财政开支 D凯恩斯主义的推行23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进行“工作会谈”,美苏就苏联购买美国谷物的交易达成协议,第二年又达成美国从苏联进口石油协议。据统计,19691976年美苏贸易额增加了10倍。这反映了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B美苏冷战局势趋于缓和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衰落 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24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以解决科技落后于美、

13、日的问题。法国制定的“研究开发基本法”以信息技术为首要开发领域,西德实施为期5年的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英国则开始了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欧洲经济领域合作加强 B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C知识经济受到各国重视 D世界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第卷(非选择题 共52分)本卷包括三个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25.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原始儒家的“礼治”“德治”提出的。他反对在宗法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推崇法治。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圣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他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而提出的。他认为“法律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祇和理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