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祖国土教案苏教版必修31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18917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祖国土教案苏教版必修31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祖国土教案苏教版必修31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祖国土教案苏教版必修31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祖国土教案苏教版必修31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祖国土教案苏教版必修3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祖国土教案苏教版必修3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 祖国土【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根据作者的经历和有关创作背景,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 3.能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设计诵读方案,通过朗读 准确地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数 1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重难点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根据作者的经历和有关创作背景,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想象理性升华 【

2、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对祖国拳拳的赤子之心,应该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中外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祖国北面的另一个国度,那里有皑皑冰雪和无边白桦林、空中飘荡着忧郁悲怆的旋律,那里比任何地方更能够对这一永恒的主题作出诠释。阿赫玛托娃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但月光柔美恬静的色调并不属于她的命运!她一生坎坷,晚年方才云开月霁,但在她的诗中却听不到自怨自怜,响遏青云的依然是从苦难中升华出来的对祖国的挚爱:“不,既不是异国他乡的天空下,也不是在他人的卵翼之下,在我人民蒙受不幸的地方,我与我的人民同在。”二、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阿赫玛托娃(笔名)(1889-1966),是二十世纪屈

3、指可数的苏联杰出的女诗人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她的百年华诞之年定为阿赫玛托娃年。以纪念这位“把人带进一个美好世界”的“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有人称普希金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也有人把阿赫玛托娃比作俄罗斯诗歌的“月亮”。然而她在苏联时期几经磨难,是“大清洗”运动的见证人和受害者。因其诗歌的非革命性,被苏共领导人斥为“混合着污秽和祷告的荡妇和修女”。婚姻几离几散,前夫无辜因“反革命叛乱罪”被枪决,儿子两度入狱,女诗人因前夫几乎终身受株连,后来在文坛上屡遭批判,作品被禁止发表。 她的创作活动跨二十世纪前半个世纪,诗风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作品纯真、明朗、简洁,代表作有黄昏表现女性的压抑和

4、孤独的情调、念珠、群飞的白鸟等,她的诗歌极善抒发女性的内心情感,富有音乐性;后期,诗境大开,风格和题材呈丰富多样性,代表作有爱国主题的组诗安魂曲、没有主角的长诗等。诗中对历史隐约旋律的敏感性和对千千万万人苦难的同情心,使她当之无愧地跻身第一流诗人的境界。2.基础积累 (1)字音字形词义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十四行诗 这是一首十四行诗,它的前面八行一般是陈述,接下来的四行是答案,最后两行内容转折,点明了对俄罗斯土地挚爱终身的主题。 关于英语十四行诗:又称莎士比亚体的十四行诗,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押韵方式一般是abab、cdcd、efef、gg。这种诗体的诗节长度适宜,是抒发复杂情感的

5、极好形式。由于它很短,押韵又极严格,因此要求诗人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技巧。一般说来,前八行倾向于问题、景况、或事件的陈述,后六行则得出答案,最后的对句常常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阿赫玛托娃的这首诗就属于这种莎士比亚体,它的节奏也是复杂多变的,前八行为抑扬格4-6音步,后六行为抑抑扬格3-4音步。所谓抑扬格(轻重格),是指每个音步第一个音节轻读,第二个音节重读,而抑抑扬格(轻轻重格),是指每个音步第一、二个音节轻读,第三个音节重读,这使原诗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四、合作探究 1.它指什么? 明确:“祖国土”地。2.诗的前八行写出了一般人对土地的态度,这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人们

6、对脚下的土地总是很不在意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明土地这一祖国的象征却常常被人们忽略。 3.诗的14句用了什么词语?表明什么? 明确:否定词“不用”“不给”“不像”。 表明因为天天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所以从不把它刻意珍惜,也不为它激情奔放,它似乎不给我们增加苦楚,也不象理想中的天国乐土。 4.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来具体表现的?这些意象与一般歌颂祖国的意象是否一样? 明确:“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这些意象是质感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形象,不仅平常、为人熟悉,而且常被人忽略、遗忘甚至为人所不屑、鄙弃。 思考:诗人为什么偏偏选用这些意象? 明确:诗人饱经忧患,面对灾难

7、深重的祖国,这时诗人心中祖国的形象不再是被美化了的、概念化了的所谓广袤的、肥沃的、覆盖着皑皑冰雪和白桦树林的美丽意象,而是哺育了千千万万苦难民众,却又被践踏蹂躏的土地,就是那个司空见惯的、肮脏的、卑微的,那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还要埋于斯的污泥沙砾等。 5.还有什么意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选择具有宗教感的形象? 明确:“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具有宗教感的神圣。因为要表现的是对祖国神圣的感情。 6.13句用了“但”,这是一个表转折的连词,在它前后有转折关系吗? 7.“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为什么要称呼土地为“自己的土地”?联系912句,用了什么手法?“不拘礼节”是什么意思?

8、 明确:因为诗人已经和土地融为一体,土地已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 先抑后扬的手法。 一切礼节反而是疏远的表现,用“不拘礼节”更能体现作者对土地的亲切感。 五、本诗总结 1.作者在诗中赋予了土地怎样的内涵? 明确: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依靠,人类总是在接受土地博大丰富的滋养和恩情,而一把祖国土,则是代表了一个国家,它见证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祖国土饱含了阿赫马托娃对俄罗斯土地挚爱终生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表我们每一个人类个体领受了土地博大的恩情。 2.诗人对祖国的认识应超越了一般诗人,根据英语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思考诗人对“祖国土”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揣摩每个层次的思想感情,理出诗

9、歌情感发展的脉络。 明确:前八句:主要写我们对祖国土通常的态度熟悉得都忘记了她的存在。诗人与祖国土一起受难、承受厄运。情感总体是沉郁的,后四句在沉郁的情感上掀起微微的波澜,应读出顿挫之感。 后六句:分两层。前四句,是对上面陈述的回答,是对践踏祖国土的沉痛的反思。后两句,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是对祖国土的理性的思索与透彻认识,这里表现了诗人真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 情感脉络:沉郁深情赞美、悲愤深厚、炽热的爱国之情。 3.教师小结 明确:那个时期的苏联知识分子,和他们的祖国一样,经受了坎坷的命运和深重的困难,许多人被迫流亡国外,许多人以自杀的方式寻求解脱。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和阿赫玛托娃一样选择了留

10、下,和祖国一起承受厄运。多次获得斯大林文学奖的苏联著名诗人,也是歌曲喀秋莎的词作者伊沙柯夫斯基就在成群的候鸟在飞翔一诗中表达了同样的心声。 六、板块总结 1.小组讨论:这个板块被称为“颂歌的变奏”,鉴赏了四首诗,你如何理解“变奏”? 明确:情感的变奏。一般的颂歌,大都热情洋溢地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诗人对祖国美好的赞美。这四首诗虽然表现的仍然是爱国主义情感,但不再是“圣歌”式赞颂,而是反思,透露出的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是对苦难中的祖国的深沉之爱。 意象的变奏。一般的颂歌,多采用一些境界阔大、美好、崇高,色调明朗的意象;而这几首诗不一样,如发现虽直抒胸臆,也选用了一些意象:噩梦、恐怖、噩梦

11、挂在悬崖上,祖国土中,选用了“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等渺小的被人忽视的意象,这些意象描绘和象征了祖国的贫困与悲哀,突出灾难中的祖国的现实面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2.小结 明确:这种“变奏”的情感更能表现祖国之爱的崇高、深切。俄罗斯19世纪诗人巴拉廷斯基说过:“一个人被赋予才能,就意味着,不论怎样,他都要完成所承担的使命。”即对诗人来说,他们的创造自由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诗人的写作并不是一种仅仅与自身有关的个人行为,他还肩负着对民族的命运、人类的前景思考的道义责任。而艾青、闻一多、阿赫玛托娃等十人正是这样的富有使命感的伟大的民族诗人。所以,学习了这组诗,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与祖国关系的丰富性,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今天,祖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这片土地上,依然有愚昧与落后,贫穷与野蛮,中华民族的复兴依然困难重重。而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抛弃与背叛,她依然是我们亲爱的祖国。 对分管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抓得不够紧,找问题的多,批评教育的少,放松了对分管部门的日常监督、管理和教育。对分管部门干部发现的一些违规违纪小错提醒不够、批评教育不力,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作用发挥不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