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祖国土教学建议素材苏教版必修3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18907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祖国土教学建议素材苏教版必修3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祖国土教学建议素材苏教版必修3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祖国土教学建议素材苏教版必修3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祖国土教学建议素材苏教版必修3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祖国土教学建议素材苏教版必修3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祖国土教学建议素材苏教版必修3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 祖国土教学建议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式,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关注,但这种关注不是将文本看成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要将文本置身在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之中。本专题在研习方案的设计中有意识地突出了“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穿插对这一方法包括其他阅读鉴赏方法的介绍,以便让学生逐步形成对阅读鉴赏的选择与运用方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意识。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重要的文学思想。孟子在谈到读解诗歌时曾说:“故说诗者

2、,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文是文采,辞是言辞,志是作诗者的思想。孟子的主张是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到诗歌的本意,这就是孟子“以意逆志”的主要精神。关于“知人论世”,孟子是这样说的:“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是,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孟子认为,要比较正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除“以意逆志”以外,还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结合这些方

3、面来对作品进行考察,才比较周全。孟子对“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分别谈的,但二者实际上有着联系,要“以意逆志”,必须“知人论世”,否则,“以意逆志”就容易流于穿凿附会,强作解人,把阅读者的理解强加给作者。孟子的这种思想影响很大,一直到今天,仍然是阅读,包括文学批评中重要的原则与方法。 对文本的理解,任何人都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都有一个在原则与方法上的认识与掌握的过程。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后,应当重视对学生这些方面的指导与训练。比如在以前的阅读中,学生可能会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文本上,有的甚至不注意作者,更不关心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在阅读上就事论事。 如果要真正地理解文本,特别是理解作者的

4、写作意图,就必须首先建立起一定的“语境”,语境包括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作者的人生经历、世界观、审美倾向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别是这些背景对作者的影响。因为作者的写作不是孤立的行为,他的世界观与艺术创作理想就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与生活环境中形成的,而当时的社会状况自然也会左右他的立场与观点。“知人论世”实际上就是要通过这种因果关系去把握作品的内容。对作家了解得越多,对作品创作时的社会背景认识得越充分,对作品的把握相对也会越准确一些。因此,要让学生逐步形成这样的习惯,在阅读作品时首先了解作者的生平,他的主要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别是具体作品的写作背景,并能利用它们去诠释作品

5、,而不仅仅是把它们当成一般的文学常识。正因为如此,课程标准在实施意见中提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比如对本专题一些诗文的理解都需要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去收集资料,为解读创造条件。像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如果了解了黄药眠这位历经新旧中国的老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了解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从“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中走出来的历史背景,对理解作品炽热的爱国激情就很有帮助。又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刘白羽长期从事革命斗争,对祖国,特别是对新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这种爱国之情在他的散文作品

6、(如日出)中表现得非常突出,这样的感情在长江三峡中通过写景自然而真挚地流露了出来。再如发现,学生过去对闻一多已有一定的认识,对他的最后一次的讲演,面对国民党特务拍案而起的故事也比较熟悉,但这样一位爱国诗人为什么会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就要进一步了解闻一多留学的经历,了解发现的写作背景。其他如艾青的北方、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包括苏联女诗人阿赫马托娃的祖国土,如果不“知人论世”,就很难读透,很难把握他们复杂的思想感情。 本专题选录了波兰著名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名作肖邦故园,这是一篇表现波兰著名钢琴家肖邦音乐生活与爱国情怀的散文作品,是一篇将文学与音乐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

7、。利用这篇散文的这一显著特点,编者在进行专题设计的时候加强了有关文学鉴赏与音乐鉴赏相结合方面的安排,力图体现课程标准中“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言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等精神。语文是一门与社会生活联系非常广泛、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艺术又是相通的,文学与其他艺术都是以形象去反映生活的,可以相互借鉴触类旁通。学习本专题特别是肖邦故园,在文学鉴赏与音乐鉴赏的结合上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将音乐引进语文学习的课堂,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加深对文本的

8、理解。为什么说肖邦的音乐是对波兰民族文化、对波兰风光的再现,为什么说肖邦的音乐具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如果去聆听一下肖邦的作品,就会有更深也更感性形象的体会。欣赏肖邦音乐需要一定的音乐欣赏常识,教师可以在欣赏前作适当的指导,也可以与音乐欣赏课结合起来。二是将音乐与文学文本结合起来,看看作家是如何用语言文字通过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去再现音乐、传达音乐的效果的。肖邦故园不少地方写到肖邦的音乐,同时又生动地描绘了肖邦故居一年四季的景色,音乐是无形的,但作家通过文字表达了音乐的内涵,风景本来就是风景,但作家却把它与肖邦的音乐进行了对照式的描写,这不但赋予了风景以精神,而且同时赋予了音乐以

9、形象。在本专题的研习中,编者围绕这一点设计了一些延伸性的学习方案,如肖邦音乐鉴赏,中外爱国主题音乐作品鉴赏等,这些鉴赏不是纯粹的音乐欣赏,而是要从本专题的人文内涵的理解人手,并且要用语言文字将音乐形象、作品主题以及审美感受用口头与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重点还是落在语文上,教者在组织教学时要把握这一点。 本专题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由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和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组成。这一板块主要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梳理了人与祖国的关系。其中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以全景式的铺陈对祖国进行了热烈的赞颂,从中我们可以形象而较为全面地理解祖国的含义,她不仅是由自然地理决定的风景,还包括人民

10、、文化、语言,而且因为个体的生命与精神都来源于这些方面,所以才会产生人与祖国的深刻的无法割舍的联系,个体也才会对祖国由衷地产生热爱之情,才会为之奋斗、赴汤蹈火。“颂”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标明了情感的类型,它是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代,曾经有“颂”这种文体,本文虽然是一篇现代文,但仍带有传统的影响,作者选择这种方式本身就表明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爱国这种情感神圣性的理解。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是从其代表作长江三日中节选出来的,与原作相比较,这一部分在写景上更加单纯。长江是中国的代表性景物,三峡又是长江的标志性景点,写三峡就是写祖国山河,作家对三峡的情感就是对祖国情感的传达。文章虽然没有像祖

11、国山川颂一样直抒胸臆,但那种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以及自豪与喜悦却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爱国情怀不言自明。肖邦故园是波兰作家的作品,该板块由三篇中外作品构成,也意在表明爱国主义情感是人类的普遍的情感,作品题目是“肖邦故园”,文章内容也大都在描写肖邦诞生地波兰热那佐瓦沃拉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这篇文章通过肖邦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地说明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而反过来,肖邦以及肖邦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

12、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密茨凯维支的诗,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人而言,就是这样的支柱”。祖国与人就是具有这种双向的意义。 第二个板块是第一板块的延展与深化。这一板块由四首中外抒怀诗组成。与第一板块一样,从基点上看,它依然是在诠释祖国,诠释人与祖国的关系,诠释爱国主义情感,但不同的是,它们不再是“颂”式的,而是反思,透着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闻一多的发现写于闻一多留美回国之际,当闻一多带着对祖国的思念回来时,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满目疮痍的国家,令他心痛;艾青的北方写于1938年,作品描画了一幅贫穷的“悲哀的北国”;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创作于1979年,作品用许多意象

13、描绘和象征了祖国的“贫困”与“悲哀”。这也是中国,它显然与第一板块黄药眠笔下的中国有着不同的色调,将这两方面联系起来研习和思考,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了解人与祖国关系的丰富性,有利于他们认识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崇高与深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今天,祖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这片土地上依然有愚昧与落后,贫穷与野蛮,中华民族的复兴依然困难重重。而认识到这些并不意味着抛弃与背叛,正像这些诗人所表露的心迹一样,她依然是我们亲爱的祖国,这种复杂的辩证关系在学习中一定要把握好,一定要注意前提与分寸。这两个板块在文体上相对独立、集中,一为散文,一为诗歌,为教学带来了方便,更有利于整合。教者应利用这一

14、条件加强文体意识方面的研讨,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散文与诗歌各自的文体特征。本专题表达与交流的训练内容与训练形式比较丰富,主要有这样两个方面: 一是口语。除了就有关研习与鉴赏心得进行交流外,本专题的口语表达主要集中在朗读方面。从本专题的选文来看,都是比较典型的朗读材料。第一板块是三篇散文,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的内容主要包括景物描写与抒情两种,教者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去进行指导,景物描写部分总体上可以用较为平缓的叙述性语气去朗读,再根据景物的特征作具体的处理,在轻、重、缓、急上表达出不同风景的风格特点;而抒情部分则在总体上用高亢的赞美的语气来处理,要把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发自内心地传达出来,

15、要读出“颂”的味道,然后再从具体的抒情内容出发,或热烈,或深沉,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以增强感染力。长江三峡是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的写景散文。因此在朗读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来处理,特别是三峡的特点不同,作者在描写时又是抓住了这不同的特点的,在朗读时都要寻找到相应的表现形式与表达手段,而总体上则要以赞美的惊奇的情感基调来统领,从而表现出作家通过对三峡的描写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肖邦故园是一篇美文,要读出崇敬和向往,其中有关肖邦故居四季景色的描写非常适合朗诵,作者是将这些景物描写与对肖邦音乐的诠释对照起来、结合起来写的,因此,在朗读的时候不仅要传达出这些景色的意境与韵味,还要尽量传达出肖

16、邦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读出音乐美来。第二板块是四首诗。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并且也掌握了一定的诗歌朗读技巧,因此到这个阶段的指导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认识理解与朗读之间的关系,理解文本是朗读的前提,只有理解了,才能设计出合适的朗读的方案。朗读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一定的朗读技巧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因此,可以将朗读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对作品的理解,第二步是拿出方案并说明理由;第三步是按照方案进行朗读,看是否达到了方案设计的目的,进而进行评价和修正。 二是写作实践。本专题的书面表达训练形式多样,也比较灵活,有短文,有音乐欣赏笔记,这些训练要与文本研习、与一定的情境结合起来,不一定要完整,如“反复诵读北方,并把诵读时脑中涌现出的事物或形象记下来,然后连缀成一篇短文,与原诗比较,体会诗歌表达感情的独特效果”这一短文训练,实际是为鉴赏北方、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服务的。首先是要学生学会欣赏时的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