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08寡人之于国也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18759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专题08寡人之于国也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专题08寡人之于国也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专题08寡人之于国也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专题08寡人之于国也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专题08寡人之于国也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专题08寡人之于国也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专题08寡人之于国也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专题08 寡人之于国也(测)(满分45分,时间45分钟)姓名 班级 分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历史上有一种通行观点: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一支始于子夏,讲文献之学,数传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参,究义理之学,二传至孟子。以后,荀子便是汉代经学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经传的先师,孟子则成为两宋起道学家所崇敬的不祧之祖。儒家内部这两派的分野,也就是所谓“学统”与“道统”之别,“汉学”与“宋学”之分。对这个说法,学界

2、历来意见不同,这里不必细究。此说至少有一点不错,即孟子其人其书的重要性的确是从两宋开始凸显的。这以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孟子去世后,由他为代表的儒家中的一派似无太大发展。到战国晚期,由荀子代表的一派渐露头角。荀子稍晚于孟子,他长期居齐,因学问博洽,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他精通多种儒经,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十分重要的人物。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子一派有严厉的批评,当然,荀子的批评只能说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秦汉以降至两宋以前,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孟子其人,只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其书,只能归入“子部”一类。在官私文献中,多是“周孔”或“孔颜”并提,

3、鲜见有“孔孟”合称的。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赵岐在注解孟子时,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可“亚圣”之名,未被宋朝以前的官方认可过;而“传记博士”即使存在过也为时很短,且不说此事因不见于史、汉记载而颇启后人疑窦。当时,也有人批评孟子,最典型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专立了刺孟一篇,列举了孟子八个方面加以批评。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争论国子学当祭“周孔”还是“孔颜”时;唐太宗时,增加从左丘明到范宁二十二位儒者从祀孔庙时;唐玄宗封颜渊为“亚圣”和“兖国公”,封“孔门十哲”和“七十子”为侯、伯时:孟子都只字未被提及。当时科举考试的“明经”科目中只有周礼、左传等“九经

4、”,论语和孝经被列入“兼通”,而孟子一书没有资格入选。但从中唐起,情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孟子之名被厕于孔子之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孟子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从祀孔庙;孟子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悬为科举功令,不久又超越“五经”而跻身于“四书”,变成中国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历史上的“孟子升格运动”。(选自徐洪兴撰孟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下列各项,对“孟子升格运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战国初期开始,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学相比,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学发展一直曲折,过程始终不顺利。B孟子去世后,孟子学派经历了多个朝代的相对沉寂,中唐之后情况渐渐改变,孟子及其著作渐获

5、重视。C秦汉到两宋之间,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官私文献不见孟子之名,孟子甚至没入选科举考试的科目。D从两宋开始,孟子本人及其著作的重要性才初次凸显。此后,“孔孟之道”便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逐项加以排查即可得出答案。“A“从战国初期开始”错误;C“官私文献不见孟子之名”错误;D“孔孟之道”便成为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错误。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以荀、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分别研究义理之学和文献之学,荀、孟二人分别影响了汉代经学与两宋道学。 B荀子有长期居齐、三次出任“稷下学宫

6、”“祭酒”的优势,因此,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得以迅速发展。C官私文献中鲜见有“孔孟”合称,孟子的“亚圣”之名在宋朝以前也从未被认可过,可见孟子曾经被冷落。D中唐以后“孟子升格运动”开始。孟子逐渐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其人被政府封爵,其书跻身“四书”。【答案】D【解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战国中后期儒学演变为两支,存在“学统”、“汉学”与“道统”、“宋学”的分别,这种学说只能说明孟子学派的发展在两宋之后。B学问博洽、精通多种儒经的荀子在其著作的非十二子中对孟子一派有过严厉批评,这一行为只能看做是当时儒家内部的

7、派别斗争。C东汉时王充特别在论衡刺孟中批评孟子,唐朝前期一些与儒学有关的学术活动或政府行为都很少提孟子,孟子的地位一直不高。D东汉赵岐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这些可以说明孟子“升格运动”当时已初现端倪。【答案】B【解析】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共21分)(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

8、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

9、,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乙)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4下列各句加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数罟不入洿池(密)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查)C卒然问曰(同“猝”,突然 ) D今夫天下之人牧(统治者 )【答案】B【解析】试题分

10、析:检:约束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5下列划横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河东凶亦然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水为之,而寒于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都可译为:比;A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B这样 的样子;C衬字,无实意 代词,它,指天下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6下列划横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C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11、,而绝江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数作形,专一;B数作动,统一;D名作动,游水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7下列特殊句式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3分)A申之以孝悌之义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BC为介词结构后置;D为定语后置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8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文,孟子认为,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B(甲)文,孟子层层深入,有力地

12、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显示了高超的讲话艺术。C(乙)文,孟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等言论,既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但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并没有把梁襄王列入“嗜杀人者”之列。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甲文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乙文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孟子把当时所有的统治者都列入了“嗜杀人者”之列。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9翻译甲、乙

13、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6分)(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分)(2)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4分)【答案】 (1) (2分)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固定句式1分,句意1分)(2) (4分)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伸长脖子盼望着他。(“引领”“望”各1分)【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和文言现象。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谁能统

14、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

15、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