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05杜甫诗三首课件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18726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2.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专题05杜甫诗三首课件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专题05杜甫诗三首课件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专题05杜甫诗三首课件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专题05杜甫诗三首课件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专题05杜甫诗三首课件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专题05杜甫诗三首课件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专题05杜甫诗三首课件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3(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古诗鉴赏,第五课 杜甫诗三首,【学习要点】 1梳理诗意,明确主旨。 2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要学会哟,温故知新,先学一点,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

2、,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也是杜甫在夔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课堂探讨,探究一下,1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 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

3、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课堂探讨,你知道吗?,这是一道探究诗歌主旨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联系前面介绍的写作背景,同时注意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参照古人的评点。,课堂探讨,做的怎样?,1这两句是清人仇兆鳌的评语(见杜诗详注),应该说对这首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是对的,只是言之过于简略。诗的前两联不能理解成仅仅是为了“托兴”服务的,写景本身也很重要;后两联也不能理解为空泛的抒情,诗人还是选取了典型事物,如“丛菊”“孤舟”等作为陪衬。 2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

4、,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3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就这两句诗分析出八层意思,原文是:“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对学生的分析,可参考上面古人的意见评判。学生能就其中的几点谈出自己的见解即可。,课堂提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5、。 【注释】奉济驿,在成都东北的绵阳县。严公,即严武,宝应元年代宗即位,六月,召严武入朝。 1诗的前两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答案】拟人。“青山空复情”一句,把无知无情的青山写成有情有意,似乎是要挡住严武的去路,多情地挽留,一如作者此时心情。虚实结合。第二联既写“何时”(虚),又写“昨夜”(实),诗人想到“昨夜”相送的情景,自然憧憬起重逢的情景。对比。第二联把过去和将来进行对比,加重对严武不舍之情。,做的怎样?,课堂提高,【解析】 试题分析:诗一开头,点明“远送”,体现出诗人意深而情长。诗人送了一程又一程,送了一站又一站,一直送到了二百里外的

6、奉济驿,有说不尽的知心话。“青山空复情”一句,饶有深意。青峰伫立,也似含情送客;途程几转,那山仍若恋恋不舍,目送行人。然而送君千里,也终须一别了。借山言人,情致婉曲,表现了诗人那种不忍相别而又不得不别的无可奈何之情。伤别之余,诗人自然想到“昨夜”相送的情景:皎洁的月亮曾和他一起“同行”送别,在月下同饮共醉,行吟叙情,离别之后,后会难期,诗人感情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于是诗人发问道:“几时杯重把?”“杯重把”,把诗人憧憬中重逢的情景,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里用问句,是问诗人自己,也是问友人。社会动荡,生死未卜,能否再会还是个未知数。诗人送别时极端复杂的感情,凝聚在一个寻常的问语中。以上这四句倒装

7、,增添了诗的情趣韵致。前人说得好:“诗用倒挽,方见曲折。”首联如果把“青山”一句提到前面,就会显得感情唐突,使人不知所云;颔联如果把“昨夜”一句放在前面,便会显得直白而缺少情致。现在次序一倒,就奇曲多趣了。这正是此诗平中见奇的地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2这首诗语言质朴含情,试分析尾联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答案】抒写诗人送别后的心境。“独”字见别离之后的孤单无依;“残”字含风烛残年的悲凉凄切;“寂寞”则道出知遇远去的冷落和惆怅。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严武的真诚感激和深挚友谊,依恋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8、答对一点2分),做的怎样?,课堂提高,【解析】 试题分析:最后两句抒写诗人送别后的心境。“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独”字见离别之后的孤单无依;“残”字含风烛余年的悲凉凄切;“寂寞”则道出知遇远去的冷落和惆怅。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严武的真诚感激和深挚友谊,依恋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探讨,探究一下,1从情景结合的角度赏析秋兴八首。 2从用典的角度赏析咏怀诗。 3登高是如何写景的。,课堂探讨,你知道吗?,这是一道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诗歌的艺术手法从抒情方式的角度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感怀、怀古伤今和直抒

9、胸臆,从变现手法的角度有对比、衬托、动静、虚实、用典等,修辞的角度有对偶、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写景鉴赏注意从顺序、切入点和艺术手法。,课堂探讨,做的怎样?,1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

10、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2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3登高按着从由近及远的顺序,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夔州的风景。,课堂提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夜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

11、情。 步榈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注】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步榈:檐下的走廊。凤城:指长安。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灵活运用哟,课堂探讨,做的怎样?,【答案】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课堂提高,【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应从分析诗中有关句子所写的意象入手。诗的第一句写了夜露、天空和江水

12、,第二句写了空山,以后各句还写了孤灯、孤帆和新月等意象,这些景物都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答题时只要加以总结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答案】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动乱,音书难至,孤独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思念故乡。(4分),做的怎样?,课堂提高,【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第一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只分析诗的第三、四联,第二要注意,分析诗人情感应着重根据诗句内容,同时结合注释内容。诗的第三联写诗人卧病,而根据注释,诗人此时正寓居夔州,好久未接到北方家中书信,因此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找到窍门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