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古诗词鉴赏三)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18478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古诗词鉴赏三)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古诗词鉴赏三)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古诗词鉴赏三)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古诗词鉴赏三)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古诗词鉴赏三)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古诗词鉴赏三)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古诗词鉴赏三)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 破题致胜微方法(古诗词鉴赏三)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题文】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诗歌的重要特点就是抒情,因此诗歌的抒情方式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的重中之重。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都有对抒情方式的考查,因此在备考中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应熟练掌握抒情方式的内涵和高考命题、答题规律。 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情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

2、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例: 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首词写梦忆江南,李煜降宋后,悔恨长伴,追忆不断“多少恨”直接抒发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间接抒情的类型与示例:1.触景生情是指人物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了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情因景起,先有景后有情。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首句从闺妇 “不知愁” 说起;第二句承上“不知

3、愁”来;第三句转出“忽见”二字,正是“杨柳”勾起了少妇的情思,触景生情,产生怨恨之情。2.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

4、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3.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有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以乐景衬哀情,哀景写乐情,以景结情5种写法。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比较常见,这里重点介绍后三种。(1)乐景衬哀情:例:谢亭送别唐 谢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2)哀景衬乐情:例

5、: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 况是蔡家亲。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3)以景结情这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例: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

6、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让人产生诸多情思:或是无限的乡愁或是立功边塞的雄心或是对于现实的忧怨。4.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例: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

7、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5、借叙抒情所谓借叙抒情,指诗人对某事或某人充满激情的时候,便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感情熔化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借叙述来抒发自己难以遏止的感情。如:怨词二首(其一)崔国辅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这首诗借叙事表现了宫女的凄凉怨情。6、借议抒情借议抒情,指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在叙事写景的基础上,通过议论来抒发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依附于事理的抒情,诗人为了抒情的目的,“寓情于理”,其中的议论表现出诗人对客观事理认识感受后的情感判断和情感评价,与

8、单一的议论不同,不重在摆事实、讲道理。 如: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首诗中“无情最是台城柳”是议论,诗人说“台城柳”“无情”,是拿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朝豪华作对比,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它堆烟叠雾,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在这里,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7、用典抒情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9、。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诗用了如下典故:(1)孙仲谋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英雄的怀念,表达了收复失地的理想。(2)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 表达了诗人北伐的决心。(3)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诗人将今昔对照,内心沉痛。前三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主战派的期望,还借此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进行讽刺和

10、谴责。(4)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这一典故,借古讽今,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5)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尽用人才的慨叹。8、借古讽今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如:绣岭宫词李洞春日迟迟春草绿,夜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一位白发老翁唱太平曲,意在借古讽今。借开元盛世反衬僖宗的荒淫昏朽,表达人们对太平盛世的思慕,对危机深重,国势飘摇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三、高考抒情技巧设问模式提问方式: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有

11、何效果?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这首诗是如何(明确手法)来抒情的?四、高考抒情技巧一般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抒情手法。(给了明确手法的此步省略)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怎么用的这种手法。第三步若是间接抒情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五、赏析范例(2016朝阳高三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题。青溪王维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注】 逐:循、沿。趣:通“趋”。澹:安静。王维在诗中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对青溪的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12、。【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抒情手法。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怎么用的这种手法。借景抒情。青溪流过乱石时水声喧腾,而流经松林时却没有声息,与松林相映,色调优美。水波荡漾,浮着菱角和荇菜,清澈的溪水倒映着芦苇。直抒胸臆。最后四句直接抒情。第三步若是间接抒情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通过对青溪幽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青溪的热爱赞美之情。【参考答案】借景抒情。青溪流过乱石时水声喧腾,而流经松林时却没有声息,与松林相映,色调优美。水波荡漾,浮着菱角和荇菜,清澈的溪水倒映着芦苇。诗人通过对青溪幽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青溪的热爱赞美之情。直抒胸臆。最后四句直

13、接抒情:我的心平素已习惯闲静,淡泊的青溪更使我忘忧。让我留在这盘石上好了,终日垂钓一直到生命尽头。【学以致用】1.(2016高考 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野望(唐) 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

14、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2)从“切合题目”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2(2016高考 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登裴秀才迪小台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选自全唐诗)问题: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3.(2016九江高三检测)阅读下面的唐诗

15、,完成问题。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注】 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写北岭北驿的一首律诗。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阳月:农历十月。问题: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的颈联作简要赏析。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端居李商 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 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问题: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5.(2014高考 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含山店梦觉作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问题: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