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三 兰亭集序 课件(46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217487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PPTX 页数:46 大小:59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三 兰亭集序 课件(46张)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三 兰亭集序 课件(46张)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三 兰亭集序 课件(46张)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三 兰亭集序 课件(46张)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三 兰亭集序 课件(46张)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三 兰亭集序 课件(46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三 兰亭集序 课件(46张)(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 兰亭集序,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后世誉之为“书圣”。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移居到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曾任秘书郎、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任过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自幼学习书法,曾师从卫夫人,后遍学众家。其书法长于楷书、行书、草书,在汉魏质朴淳厚书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书风,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

2、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士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兰亭,兰渚之亭。兰渚,地名,在今浙江绍兴西南27里处。,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 “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用文体,也写作“叙”或“绪”。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

3、。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二、辨识通假,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一词多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古今异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词类活用,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特殊句式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后置) (2)修禊事也(判断句)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省略句)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5)亦将有感于斯文(介词结构后置) 七、名句积累 (1)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015湖南高考) (2)固知一死生为虚

4、诞,齐彭殇为妄作。(2013山东高考) (3)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5)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理理文章思路 二、说说文章主旨 本文描写了兰亭集会宴饮的欢乐情景,抒发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视,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着,从而激发人们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去思考在有限的人生中如何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一】

5、 了解文章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1.文章第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提示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2.纵观全文,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起伏变化的? 提示,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文章第二段写“静者”与“躁者”的有何异同? 提示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

6、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慢慢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4.本文在亦“乐”亦“悲”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提示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会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

7、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5.“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提示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

8、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二】 学习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分析其语言特色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时突出了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提示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了“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澜水渚之间,绿树掩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映。东晋之时

9、,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遇”,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2.文中关于天气情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中对天气的描写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承上是说上文的地理环境、景物、人们的活动如果没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便都不会呈现出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下文之“宇宙”,显得紧密而自然。,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文章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的感受? 提示,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

10、探究,四译文白对译,4.第三段中作者感叹“岂不痛哉”,作者是为何而痛? 提示这一段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5.兰亭集序一经写成即闻名于世,其魅力一直影响到现在,除了其立意深远的原因外,探究一下语言上的魅力。 提示应当说其文笔的清新流畅、朴素自然也成就了兰亭集序的地位。魏晋时期出现

11、了骈文的高潮,骈文几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领域,这种文体讲究对偶、辞藻、音律、典故,极不利于表情达意。在这种骈文风行的时代,作者能不拘一格,用洒脱流畅、朴素简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现了作者散文的个人风格。特别是文中用了“群贤毕至”“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若合一契”等词语写兰亭山水之优美,叙时人宴游之雅致,抒盛事不常之感慨,议死生意义之重大,而这些词语从此便被后人当作成语使用,极大地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从而也奠定了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有同学认为,王羲之的生死

12、观值得商榷,因为他只看表象生与死、长寿与短寿,而没有看生命的质量,如:是有益于社会还是浑浑噩噩。所以他的观点不足取。你对此有何看法呢? 提示,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技法指导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逐字逐

13、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有: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

14、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用词替换古代用词。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 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将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15、”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1)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2)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参考答案:(1)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事吗? (2)我只听说过周武王诛杀毁灭仁爱、正义的殷纣,没有听说他杀掉君主。,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将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能其哀我乎?” (郁离子) (1)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2)向使夫

16、子不不食,能其哀我乎? 参考答案:(1)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人哀怜我。 (2)假使您不是没有吃饭,难道还能哀怜我吗?,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生如夏花之绚烂 名句诵读 1.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恋奴娇赤壁怀古) 4.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 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6.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 7.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 1.“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这本身就是对生命个体有限的社会活动的极限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