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设计3 川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194296 上传时间:2018-11-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设计3 川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设计3 川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设计3 川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设计3 川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设计3 川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1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了解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理解变化的原因。2、知道什么是恩格尔系数,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是改革开放的结果。3、了解”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的主要内容。讲述孔繁森等优秀人物的故事。4、知道唐山、大连、张家港等文明城市、华西村等文明村镇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情

2、况。2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强。3重点难点 知识重点: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的表现及其原因。知识难点: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及二者之间关系的把握。4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知不知道“四大件”的说法呢?(多媒体展示)师:改革前要是谁家拥有这四大件,可以说这个家庭是比较富裕的,而到现在来说,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四大件”的说法已经不能说明中国人民的富裕生活了,现在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电话、电脑、手机已经普及,连汽车已成为百姓的私有财产。从“四大件”的演变中,说明我们的生活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那

3、么这些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来找找答案。二、新课讲解:出示课题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师:新中国成立,广大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党领导人民走向新时代,走向幸福生活。应该说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也受到当时政治经济体制的限制。然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带来了物质的丰富,观念的解放,人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看一组图片了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衣、食、住、行、用五个方面。多媒体展示)讨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相互讨论(改革开放)过渡改革开放后,不仅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而且在这

4、个基础上,我国创造了消灭贫困的世界奇迹。师:贫困是全球世纪性的难题,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预言家曾声称“中国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可是20年来,世界贫困人口增加到3亿多,而中国却减少了2亿多。世界银行为此称赞中国在减少绝对贫困方面,创造了令人难忘的世界纪录。中国以只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依靠自己的力量使近13亿人民丰衣足食的奇迹,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学生思考P134想想为什么说我国创造了消灭贫困的世界奇迹?(学生阅读P134第二段黑色字,老师展示表格。)1、城乡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大提高(城乡人民家庭人均收入表)2、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大大提高3、我国农村中的贫困人口

5、下降。过渡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表现在衣、食、住、行、用等具体的物质表现上,还体现在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上。同学们知道消费结构是有哪些方面的消费组成的吗?翻到书136页,找出答案。(生存性的食品支出、高档耐用品消费、文化娱乐消费、旅游消费和教育消费等)其中提到的“生存性的食品支出消费的比重”恩格尔系数用图例解释什么是“恩格尔系数”(在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解释公式)议议: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说明了什么?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已达到小康水平学生总结:我国城乡人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1、衣食住行用等的变化

6、2、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的变化师:一个社会它的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缺少任何一方面,这个社会就是畸形的,也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使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使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二、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学生阅读教材第138页,列举出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上采取的一些重大举措的例子。引导学生在教材上找出我们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所开展的有关精神文明的系列活动. )举措:1、20世纪80年代全国普遍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2、90年代,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

7、生“三下乡”活动3、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和文明家庭的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人物。如: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使长征精神、红岩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在新时期得到发扬光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优秀人物,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文明城镇。如唐山、大连、张家港等文明城市的代表,江苏华西村等成为文明村镇的典型。小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了以上卓有成效的活动,使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小结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取得的成就令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我们不能妄自尊大,我国城乡差距还很大,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这些都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去努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时代。对分管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抓得不够紧,找问题的多,批评教育的少,放松了对分管部门的日常监督、管理和教育。对分管部门干部发现的一些违规违纪小错提醒不够、批评教育不力,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作用发挥不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