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课件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61187526 上传时间:2018-11-25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8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课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能解释共生的概念。 3、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将下列文字填写在相应的位置: 树林、草地、土壤、兔子、生物遗体、水和无机盐、二氧化碳、真菌和细菌、太阳,植物,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1)细菌和真菌起到 者的 作用; (2)细菌和真菌使复杂的 物分解成简单的 物; (3) 物如无机盐和二氧化碳 又可以被 利用,通过光合作用 制造 物,又为动物食用。,分解,有机,无机,无机,有机,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生物

2、科技活动小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三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 方案一: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方案二: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三: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1)甲、乙两组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树叶? (2)为什么要使树叶保持潮湿? (3)分析三种方案,找出每组方案的实 验组和对照组。 (4)哪个方案更能说明问题?为什么,扁桃体炎,1、细菌引起人患病,发炎的 扁桃体,猩红热,1、细菌引起人患病,丹毒,1、细菌引起人

3、患病,稻瘟病,2、真菌引起植物患病,小麦叶锈病,2、真菌引起植物患病,思考: 为什么菌类会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呢?,有些真菌和细菌能够从活的动植物体或人体吸收营养物质,这种现象叫做寄生。,把下面各项用线连起来。,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治这类疾病的发生?,阅读课本67页图V37,,细菌和真菌会给农作物带来危害,能否帮助生产呢?,阅读教材P70页“以菌治虫”,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共生。,白蚁与鞭毛虫,鞭毛虫可以分解纤维素,但它们需要生活在白蚁的体内,即鞭毛虫分解纤维素供白蚁消费,而白蚁不仅为鞭毛虫提供生存环境还为它提供生存

4、所必须的养料,这些养料是白蚁对鞭毛虫对木材初级加工后的深加工所获。,天麻,天麻 是密环菌与植物的共生体。 可治头痛、眩晕、抽搐痉挛、小儿惊风等疾病。,巩固练习,一、选择题 1、下列细菌中属于寄生生活的是( ) A、生活在枯枝烂叶上的细菌 B、生活在人体小肠内的细菌 C、生活在馒头上的细菌 D、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 2、能够使梨和香蕉腐烂的细菌是( ) A、链球菌 B、枯草杆菌 C、根瘤菌 D、真菌,B,B,3、大部分的细菌和真菌属异养生物,其原因是( ) A、进行有氧呼吸 B、进行无氧呼吸 C、不能直接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D、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4、豆科植物的根瘤是由哪两种生物共同生活所形成的?(

5、 ) A、根瘤菌和植物根部 B、藻类与真菌 C、藻类与细菌 D、原生动物与根,C,A,1989年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的“瓦尔德兹”号油轮在威廉王子海湾不幸触礁,33万吨原油漏入海湾,漏出的原油迅速向四周扩散,油膜覆盖达l 600平方千米海面,使1 000多千米长的海岸受到污染。 问题:若用生物防治的方法,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动动脑,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举例说明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能解释共生的概念。 3、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预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1、搜集食品包装,购买时怎样注意食品安全? 2、了解保存食品有哪些方法。 3、查找药品说明书看“不良反应”。,壳状地衣,叶状地衣,南极地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