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187203 上传时间:2018-11-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第四单元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3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 写作手法一、积累与运用(一)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共8分)1、()李商隐的无题中常被后人用来形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诗句是: , ()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怀,表达自己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 , 。(3)思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请写出关于思乡的诗词两句。(4分) (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下

2、列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苋菜(xin) 发怔(zhng) 撂高(lio) 褒贬(bo bin)B箍桶(g) 跋涉(p) 健脾(p) 荸荠(bq)C忌讳(hu) 招徕(1i) 薏仁(y) 馄饨(hn dn)D厨柜(ch) 锑头(t) 凤哕(su) 橄榄(gn ln)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些有口皆碑的铁的事实面前,犯罪嫌疑人沮丧地低下头。B.在任何事情面前,都不能甘于人后,要一马当先。C.辩论会上,他能抓住要点,随机应变,击败对手。D.在这次科学盛会上,科学家都能滔滔不绝油嘴滑舌的表明自己的见解。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国家教育部为加强各

3、校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计划实施,特制定了响当当,硬邦邦的五项措施,遏止学术腐败现象。B对于南京大学“辛酸父亲”来信事件,有关人士认为应该理性看待,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否定。C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拔出萝卜带出泥”就有可能。D我的父亲1965年报考名牌中学,虽然成绩优异,但由于家庭出身不好,最终榜上无名,只能成为名牌中学的门外汉。5下面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人物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B孙悟空-大闹天空 C诸葛亮-三顾茅庐 D刘姥姥-进大观园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了避免今

4、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我们正在总结经验。B.他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C.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受教育。 D.目前,广大群众的环保观念比较淡薄,确实需要大大提高。(三)综合运用(12分)7在各种新闻媒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报道我国体育健儿夺得体育竞赛第一名的消息,“获得第一”有许多种说法,如“夺冠”,你能再说出几种来吗?(3分) 8阅读下面文字,探究问题。(4分) 美丽的背后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它的花期很短,仅仅两天的工夫,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陨。然而谁能想象,依米花为了这两天的短暂开放,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在戈壁滩上,根系庞大的植物才能生长,而依米花的根却只有一条,蜿

5、蜒盘曲着插入地的深处,通常它要花费 5年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天,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这朵仅仅开放两天的四色鲜花,依米花母株为此付出了它6年的光阴。你通过对上述材料的探究,得出一个怎么样的结论? 9写出3个传统节日以及具体日期(3分) 10.书写展示。相信经过你坚持不懈的书写练习,你已经会写一手好字了,这一手好字将让你终生受益,请用楷书将下列精美语句工整地抄写在下列表框中。(2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列短文,完成文后各题。(24分)“京味儿”三品 听台湾人说过,也听香港人和广州人说过,

6、他们喜欢“京味儿”。 “特别是你们北京的女孩子,说话可真好听呀:您好,您从哪儿来?”他们会给我学起北京话来,那样子真诚极了,只是凡需要“儿”化的地方都化得不对,譬如说“吃饭”,他们竞全说成“吃饭儿”。这不仅只是把那个“儿”随便乱放,轻重音不对,一律硬邦邦地把那个“儿”念了出来。 在他们的印象里,北京话里的那个“儿”字,一定是最要紧的,是北京话的全部美丽所在。他们不知道,光学会了“儿”,离北京话的精髓还差很远,特别是您再把那“儿”说得跟“儿子”的“儿”一样理直气壮,您就更是南辕北辙了。 北京话里,比“儿”更有趣的地方可有的是。譬如夸饰。说这老头儿硬朗,他得说:“这老头儿,硬硬朗朗儿的!”一个双声

7、叠韵,那夸饰的味道就出来了。也有的夸饰用加衬字的办法:“瞧这天儿,灰不拉叽的!”“灰”,当然是不言自明的,“不拉叽”是什么意思,匪夷所思,不过,不加上,就不是北京人,不加上,他怎么说怎么觉得意犹未尽。 咂摸出了这个味儿,您对“京味儿”的了解才算是入了品。 您要是再往深了咂摸咂摸呢,比这更棒的夸饰,更形象的夸饰当然比比皆是,不过,北京人就得把动词搬上来了。说花香:“嗬,这花,香喷喷儿的!”这还是双声叠韵。说:“嗬,这花,打鼻子香!”香气已非“扑鼻”可比,简直成了金猴奋起的“千钧棒”了。说粪臭“臭气烘烘的”同样最是常见,可北京人好像“语不惊人死不休”。似的,说:“臭得挂鼻子,到这会儿还臭呢!”臭气

8、要是不让他用语言给安上钩子,挂到了鼻子底下,不足以言其臭。能“挂”的,当然也不仅只是臭气。“病了?脸上可挂灰了啊!”您瞧,颜色也能“挂”。“好嘛,唱得跟马老板似的,真挂味儿!”这更绝啦,唱腔的“味儿”是什么,你能摸得着吗?可人家觉得,唱戏的佳境,就是能把那“味儿”,给“挂”住,这比说“绕梁三日,余音不绝”如何?我不是北京人,可我爱琢磨北京人,当然也爱学北京话。我想,品到了这个份儿上,虽然已然不错,可好象只能说是入佳境而已,还不能说频道了京味儿的最高境界。 京味儿的最高境界,是北京人的思维方式。 譬如,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北京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什么? “是得涨点儿价,老让政府贴钱给咱们,咱不落

9、忍不是?可话又说回来,太邪行了也不行,受不了啊。唉,话又说回来了,怎么着也得挨这一刀,改革吗,不动真的,行吗?” 北京人爱把事情颠来倒去地想,替人家找辙,替自己宽心。“话又说回来了”就是找辙的证明。 “动真的,没事,有受不了的没有?都能受,我怕什么啊!等别人都嗷嗷了,我们家还有一张全国山河一片红,卖了,且吃一阵子呢” 北京人就这么从容不迫。您可以不时地听出这从容不迫。 你当然还可以听出其他的,譬如幽默、自嘲、优越等等。不管你同意不同意我的“三品”之论或许你还能提出你的“四品”、“五品”的境界?也不管你对京味儿“品”到了哪一个层次,有一点我相信是所有爱北京的人们共同的享受,那就是,“京味儿”是需

10、要“品”的,“京味儿”是值得“品”的。 现代生活中人们,天天都在吃文化快餐,“品”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不过,我还是希望自己保留一点“品”的味蕾,不至于使人生变得索然无味。11 题目“京味儿”三品中“品”的含义是什么?(2分) 12“京味儿”三品,作者品出了京味儿的哪三个层次?(6分)13“京味儿”化的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从文中找出体现“京味儿”的语言。 (试举三个例子)(6分)14如何理解“现代生活中人们,天天都在吃文化快餐,品的机会是越来越 少了”这句话的含义?(4分) 15“可好像也只能说是渐入佳境而已,还不能说品到了京味儿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在文中起 作用。(2分)16 对人生需要品

11、味斟酌的理解,对你有何启发?(4分) (二)百衲衣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

12、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