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180438 上传时间:2018-11-25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4.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新人教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江苏考试说明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郡国并行制;(2)选官制度;(3)三省六部制;(4)行省制度。,知识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郡国并行制 (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_”。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推恩令,2.元朝:行省制度,行中书省,宣慰司,省制,知识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相权,皇权,知识点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代:实行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采取_,选用官吏注重门第。

2、 3.隋唐: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_,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察举制,孝廉,九品中正制,进士科,考试,中央,考向一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史料研读 史料一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史料二 唐初规定:“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唐太宗贞观三年 史料三 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 资治通鉴,1.史料一反映了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作程序: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史料二中的“中书舍人”隶属中书省,掌制诰,多以有文学资望者充任。“给事中、黄门侍

3、郎”隶属门下省官;黄门侍郎掌出纳帝命,相礼仪;给事中职掌读署奏抄,驳正违失。 3.史料三反映了唐代宰相名称过多,原来独立的相权分属三个部门,容易造成相互掣肘、职责混淆。,1.根据史料一,说明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作程序。 提示: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2.根据上述史料,我们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 提示:(1)积极性: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2)消极性: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史论归纳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

4、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评价 (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

5、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命题分析,考法1 从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角度命题。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同时也体现了“皇权下的民主”。解题时需理清三省的职责及运作程序。 考法2 从官僚体系演变的角度命题。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源于魏晋,形成于隋唐,基本为后世王朝所沿袭。解题时注意结合三省六部下长官的变迁及职权的变化来分析。 考法3 从逆向思维角度命题。

6、三省六部制设立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但是按照三省的运转程序,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制约。命题人往往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命题。解题时务必摆脱惯性思维,根据材料现象来分析。,1.(2013江苏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执着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解析 唐朝中央机构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B、C两项混淆了门下省、

7、中书省的职能 ,可以排除。当时,在门下省设置政事堂,作为三省长官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凡军国大事必须经政事堂议决,商定后再奏请皇帝裁决。“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属于“违制”,这里的“违制”是决策运作程序的“违制”,而并没有涉及尚书省的执行权力,A项正确,D项表述错误。 答案 A,2.(2017江苏盐城模拟)唐代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是古代杰出谏官的典范。他“事有必犯,知无不为”,即使是李世民签署下由中书省发到门下省的敕书,如有逾礼,他也敢面折廷争,予以驳回。这反映出当时唐朝行政机制的特点是( ) A.皇权专制 B.宰相专权 C.分层决策 D.三省分

8、权 解析 三省分权是指三省权力的相互制约。材料“如有逾礼,他也敢面折廷争,予以驳回”体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故D项正确。 答案 D,考向二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评价,史料研读 史料一 公元前134年,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此建立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光武帝时期,增加举茂才(秀才),孝廉郡举,茂才州举,并将每年一度的选举固定成为制度。 后汉书 史料二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史料三 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

9、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一味顺从的性格。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史料一信息“郡国岁举孝廉”“举茂才”说明才学、道德、品行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孝廉郡举,茂才州举”说明通过自下而上的地方推举的方式选拔人才。 2.史料二说明唐代实行科举制,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具有公平、公正的一面。 3.史料三关键信息“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

10、一味顺从的性格”。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了科举制。,1.根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方式的角度说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提示:(1)选拔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2)选拔方式:由汉代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到隋唐以后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体现了公开、公平、客观。 2.根据史料三,概括作者对科举制的评价。 提示:一方面提供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史论归纳 客观看待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1)就地位而言,古代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 (2)就作用而言,各种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

11、的积极作用,但在执行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3)就选官标准和方式而言,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形势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4)就选拔程序而言,汉代主要是由地方选拔人才为官,隋唐以后主要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从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封建政府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实质。,命题分析,考法1 从制度创新角度命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都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解题时注意从文明史观角度理解不同选官制度的内涵。 考法2

12、从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角度命题。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趋向公平、公正。解题时需注意区分不同阶段的特征。 考法3 从社会主流思想角度命题。科举考试在选拔官员时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这对我们当今社会的人才选拔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解题时可联系当前高考制度改革和公务员考试等热点问题分析。,1.(2011江苏单科,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主要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解析 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主要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

13、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A、B、C表述错误。 答案 D,2.(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解析 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故B项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