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选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179919 上传时间:2018-11-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选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选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选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选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选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选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选修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考部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命题特点上,多是源于选修三中的重要战争。2命题范围上,多以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国家关系为主;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将选修与必修相结合进行考查。3命题的内容多与当前国际关系有关。高考会将朝鲜、南海等国际热点问题与联合国的作用等历史问题相联系,会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当今世界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等相结合,成为高考命题的重入点。4考查形式上,都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5设问方式上,一般为2问,考查某种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或战争出现某种结果的原因及影响。从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切入,隐性考查当前国际热点问

2、题(2017高考全国卷)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益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

3、之。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解析 (1)依据材料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衰落”“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欧洲各国之间的利益与矛盾、经济危机的影响等方面回答。答案 (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

4、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将选修中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容与必修中抗日战争相关内容结合进行考查(2017高考全国卷)材料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

5、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解析 (1)按日本侵略进程和侵略口号的演变作答:侵略中国东北,宣扬“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提出“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侵略东南亚,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2)根据材料中的口号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日本侵略口号美化侵略、掩盖侵略本质、欺骗本国人民和被侵略国家人民等方面作答。答案 (1)“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6、后,企图,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2)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依托新材料、新情境,考查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国际关系史内容(2017高考全国卷)材料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

7、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解析 (1)回答内容时要紧扣“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这一关键

8、要求,回答意义时要着重分析对中国解决领土主权问题的积极影响。(2)可从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对日本的处置及美国的真正意图等方面分析。答案 (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2)构想: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第一步:根据材料分析战争的原因、经过和影响,结合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第二步:依据材料题意,找出关键词句。把战争的原因、经过和影响中的关键词句找出来,进行分析,把握材料的主旨。第三步:组织答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9、组织答案,要注意规范全面。尤其是原因、背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考虑;影响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考虑。 1(2018广东七校联合体高三联考)材料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Mahan,18401914)是美国近代军事学家、海军战略家。他以史学家的明鉴,系统地研究了人类海上战争,1890年起总结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等一系列著述,创立了海权论学说。马汉明确地把“海权”定义为“使用海洋和控制海洋”,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成为强国,必须控制海洋,尤其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为了争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海军舰队和商业船队,以及能控制战略要

10、地的海军基地;进而阐明了“海权是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海权论一经提出,就立即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海洋事业、促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催化剂”。其中,美国是海权论的最大受益国,二战前逐渐取代了英国的海洋霸主地位;德国、日本在海权论影响下,制定了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迅速崛起,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彻底失败。摘编自程前光马汉的海权论及对二战前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汉核心观点,简析马汉海权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明马汉观点的实质,谈谈你从“海权论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中得到的认识。解析 (1)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海权是国

11、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可得控制海洋保持制海权是国家强盛的标志。第二小问原因,抓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第二次科技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攫取海洋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激烈;19世纪末,美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亟须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地位。(2)第一小问实质,据材料“马汉明确地把海权定义为使用海洋和控制海洋,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成为强国,必须控制海洋,尤其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为了争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海军舰队和商业船队,以及能控制战略要地的海军基地”可得资本主义“强权即公理”的扩张理论。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海

12、权是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海权论一经提出,就立即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海洋事业、促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催化剂”“德国、日本在海权论影响下,制定了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迅速崛起,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彻底失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海权在大国崛起中具有普遍性,是一个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要增强海权意识,维护海洋权益;反对霸权主义,走和平崛起之路;争取海权必须有雄厚的综合国力作为基础等。答案 (1)观点:控制海洋保持制海权是国家强盛的标志。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攫取海洋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激烈;19世纪末,美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亟须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地位。(2

13、)实质:资本主义“强权即公理”的扩张理论。认识:海权在大国崛起中具有普遍性,是一个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要增强海权意识,维护海洋权益;反对霸权主义,走和平崛起之路;争取海权必须有雄厚的综合国力为基础等。(言之有理,答出两条即可)2(2017济南高考针对性训练)材料而在同一年(1917年)的早些时候,4月1日的夜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忧心忡忡地向世界日报的柯布尔先生讲了下面的一番话:“战争会使我们所知道的世界翻身。只要我们不参加战争,则中立主义还可以有优势地位,假使我们加入了协约国方面,则世界就会离开了和平的基础,而进入了战争的基础了。那就是说我们也和旁人一样的丧失了头脑,不再有是非的考虑,那也

14、就是说这个半球上的大多数人民都会发了战争狂,放弃了冷静的思考,而集中其精力来从事于毁灭。”威尔逊又说美国的宣战,其意义即等于德国已经被击败了,而且是相当的惨败,所以结果将是一个指定的和平和胜利的和平。威尔逊的这种矛盾的心理,没有能挡住美国公众对惩罚德国的义愤,美国终于参战了。不过,欧洲的政治家们不是像威尔逊总统一样,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称为“胜利的和平”或“指定的和平”,而是尖锐地指出:欧洲失去了无胜利有和平的机会,得到了有胜利而无和平的结局。摘编自王苏波恶魔在徘徊对20世纪战争的回顾与反思(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威尔逊的矛盾心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欧洲人“

15、得到了有胜利而无和平的结局”的理解。解析 (1)根据材料“美国的宣战,其意义即等于德国已经被击败了,而且是相当的惨败,所以结果将是一个指定的和平和胜利的和平”得出参战可以镇压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迅速结束战争形成一个和平的局面,惩罚德国对美国商船的袭击;根据材料“只要我们不参加战争,则中立主义还可以有优势地位”得出破坏美国的孤立主义;根据材料“假使我们加入了协约国方面,则世界就会离开了和平的基础,而进入了战争的基础了”得出使世界形成一种用战争处理国际事务的传统。(2)可以从一战后对德国制裁的影响、战胜国之间的分赃不均引发的问题、法西斯的上台和二战的爆发等角度进行作答。答案 (1)心理:参战可以镇压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迅速结束战争形成一个和平的局面;惩罚德国对美国商船的袭击;但是破坏美国的孤立主义;而且会使世界形成一种用战争处理国际事务的传统。(2)理解:一战后的德国受到战胜国的分赃式制裁,引起德国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战胜国之间也因为分赃不均而加剧各种矛盾;一战及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德意法西斯上台,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3材料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召开。12月,美、英、法、日四国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规定相互尊重、共同维护各自在太平洋区域的利益,条约生效之日,英日同盟即行废止。在会谈中,美国国务卿休斯还提出了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