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174872 上传时间:2018-11-25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3.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新版新人教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知识,1.字音字形 寡助( ) 畔( )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拂士( ),gu,pn,qun,yu,g,b,文言知识,2.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文言知识,3.古今异义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今义:军人),文言知识,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2、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限制;今义:某种范围)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被举荐,被选拔;今义:往上托,推举) 兵革非不坚利也 (古义:兵器;今义:武装力量,士兵),文言知识,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举荐) 举大计亦死(发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因此) 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依靠) 以塞忠谏之路也(表目的关系,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七里之郭(助词,的) 委而去之(代词,它),举,故,以,之,4.一词多义,文言知识,行拂( f)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b)士(通“弼”,辅佐) 三里之城(内城)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城墙)

3、 夫环而攻之(连词,表承接) 然而不胜者(连词,表转折) 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拂,城,而,作者作品,孟子(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 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 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 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代表作 是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 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

4、是非。,理解文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 丑下,题目是编者加的,题目揭示了作者的观 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下,题目是编者加的,题目属于论点型题目,揭 示了文章的论点。,脉络梳理,脉络梳理,重点探究,1.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这两则短文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做例证,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造就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理出论点。 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开篇

5、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后,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重点探究,2.为什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当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实际上就是在阐明他的“仁政”主张。,一、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兵革非不坚利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得道者多

6、助”中的“道”是指 (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兵器 限制 通“叛”,背叛 指在国外,C,3.填空。 (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 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 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与 并称为“四书”。,轲 战国 儒家,孟子及其弟子 大学 论语 中庸,二、阅读理解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7、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兵革非不坚利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足兵 (4)民信之矣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兵器 限制 军备 信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

8、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3.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 强调的观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 立)。,三、课堂小练笔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是否具有现实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当然有。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的周围环境很差,也就是所谓的“忧患”,那么只要他自己努力,不甘落后,就一定会有成就的。相反,若一个人生活在较好的环境中,也就是所谓的“安乐”,那么如果他自以为是,不思进取,就会堕落而“死”。但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差环境中,他不努力,自甘堕落,只会更差。而一个人生活在

9、好的环境中,居安思危,不满足于现况,更加发奋,就会更有成就,他的立足点会更高。,1.(2016甘肃兰州中考)某班开展“走近兰州太平鼓”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请阅读为专题板报准备的三则材料,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 【材料一】相传,明朝大将徐达西征,九攻兰州城不下,便制造了3尺长鼓,内藏兵器,趁正月十五闹元宵之际,让军士扮作“社火”队员入城内,一举破城,赢得太平。从此,百姓年年擂鼓闹春,祈求太平,并把所擂之鼓称为“太平鼓”。 【材料二】兰州太平鼓舞是群舞,表演时,众多鼓手前纵后跃,左旋右转,时而跳打, 时而举打,起落有序,配合默契,犹如万马奔腾。鼓、钹、锣齐响,如春雷滚滚,声声震天

10、。 【材料三】在兰州本地的社火活动中,人们常常看到,太平鼓的鼓手走到哪里,鼓声和掌声就跟到哪里。“打得好”“真带劲”的赞扬声和“再来一次”的呐喊声此起彼伏。更有外地来的游客感慨:“这场面,这气势,太震撼了,相机拍不出来,下次带家人一起来看!”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字性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三则材料分别讲了兰州太平鼓的由来和意义,兰州太平鼓的表演形式和鼓声,以及人们对兰州太平鼓的褒赞。可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组织成句即可。 答案 兰州太平鼓意在擂鼓闹春,祈求太平,其表演形式多样,鼓声震天,获当地人和外地游客高度赞扬。,2.(2016湖北襄阳中考)走襄阳,开阔视野;游天下,增长见识。班

11、里开展“背起行囊走襄阳”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们背起行囊一起出发吧! 【破解密码】活动归途中传来消息,今年襄阳有四户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引发了大家热议:“最美家庭”“美”在何处?请认真探究以下两则材料,破解“美”的“密码”。 材料一:王华革,襄阳退休教师,一个重度智障儿的母亲,她与爱人用浓浓的父母亲情为孩子撑起了爱的天空,将孩子培养成“全国优秀特奥运动员”,并用大爱积极帮助周围的智障残疾人走上“特奥”之路,圆特殊家庭的幸福梦。今年,王华革家庭荣获了“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荣誉称号。,材料二:沈建军,枣阳人,20 多年来,他和妻子一方面背着两个重度肢体残疾的儿子踏遍大半个中国,倾其所有为

12、孩子求医问药;另一方面经常鼓励两个残疾儿子自强不息。在父母的激励下,沈小勇兄弟为社会各界创作了四五百首歌曲,还经常通过网络现身说教,鼓励像他们一样的残疾人勇敢面对现实,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今年,沈建军家庭荣获了“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最美家庭”“美”在: 。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材料探究能力。做此题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一写教师王华革和爱人把重度智障孩子培养成“全国优秀特奥运动员”,并用大爱积极帮助周围的智障残疾人走上“特奥”之路的事迹;材料二讲的是沈建军夫妻为两个残疾儿子四处求医问药,还教育孩子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由此分析可得出结论: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既有家庭

13、小爱,也有社会大爱。,关爱家人,奉献社会,1.(2016云南昆明中考)成长属于每一个孩子,那么成长究竟是什么?你和 小郭翻开了语文书,从中寻找答案 请你比较下面三篇课文中人物的成长经历,写出探究结果。,探究结果:,(1)成长是经历了酸甜苦辣以后知识的增长、内心的丰富、思想的成熟。 (2)成长是经历了喜怒哀乐逐渐长大,变得懂事。,2.(2016山东东营中考)水是生命之本,也是文化之源。学校开展“饮水思源,拯救生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望穿“清”水 材料一 据监测,七大水系中,松花江和淮河,黄河和辽河,海河,分别为轻度、中度、重度污染,多数河流70%的河段受到污染。我国浅层地下水IVV类水质占80.1%。污染因素主要有工业排放,城乡污水排放与垃圾腐化,化肥农药及水土流失造成的氮、磷等污染。 材料二 医学研究确定,80%的疾病如各种癌症、内脏炎症、结石、心脑血管疾病都是由饮用水被污染造成的。近十年淮河流域内的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出现多个“癌症村”。 材料三,研读以上三则材料,写出 你的探究结果。,由于工业排放等因素影响造成了我国主要水系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而水质 污染成为导致各种癌症等疾病的罪魁祸首,人类及其他生命面临严重的生存 威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