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练案9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174528 上传时间:2018-11-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练案9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练案9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练案9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练案9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练案9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练案9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练案9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新人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束城镇深入贯彻全市扫黑除恶会议精神,强化措施,深入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专题练案9论述类文本阅读(三) 本练案共12题,每题3分,共36分,用时36分钟一、精准训练(18分,每小题3分)(一) (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分。 (9分每小题3分)中国传统的“中庸”有较大的包容性,对同异、矛盾的处理有较大的空间。中庸的不偏不倚不是西方式的妥协,而是中国文化特别强调的适度与和谐。打个比方,西方人是用一只眼睛看世界,瞄准射靶,不闭着一只眼睛不成,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把

2、目标、枪准和眼睛连成直线,才能打中。对准目标、积极追求是西方典型。但是闭着一只眼就很难穿针引线,必需双眼同时用,因为两只眼睛才有两个视角,才能看到纵深,才能看出线与针孔的关系,才可以把线穿上。建立关系、维持平衡是中国典型。一只眼睛看得比较清楚,两只眼睛看得比较全面,但要又清又全才算掌握真相。在唯一真文化的西方坚持人人自由之际,中庸之道教我们建立和维持自由与平等的平衡关系。在西方坚持法治之际,中庸之道叫我们建立和维持法治与人治的平衡关系。妥协是利益博弈下的取舍,中庸是原则指引下的平衡,关键就在于遵循什么原则,而大我与性善就是很好的原则。在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大气候下,个人自由的膨胀把人人平等挤了

3、出去。西方有识之士也明白这是个不可持续的局面。他们极想找到一套可以平衡个人与人人的文明范式。中国的大我理念是中国的特色。在逻辑层面上,大我与小我是同时独立与统一于“我”,是对等而不是对立。大我是我,小我也是我,各有自身的价值,也有相应的义务。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对等。其实,小我、大我都是人的天性。但小我性显,无须鼓励;大我性隐,需要鼓励和栽培。大我在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中生存空间很小,但他们的小我世界又是不可持续。中国应该发扬大我,特别是理性的大我,也就是聚焦于发掘人类共享的经验和共有的期望。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会有更多的认识、更大的包容。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博弈是不可避免的,但在理性的大我底下,人人

4、会更认识我,包容我;我会更认识人人,包容人人。大我与小我相得益彰:小我的利益会因为得到大我的认许而取得更大的保障,大我的利益会因为得到小我的支持而取得更大的成就。人类行为有多种制裁方式。中国传统倾向互制,几千年来维持着地方上的安宁。广大而复杂的中国社会单靠法律是不会太平的,只会制造酷吏或刁民。健全的基层组织才是关键,无论是乡绅父老或居民委员会,在血缘或共同利益的凝聚下,平衡法治与人治,发挥互律和共勉,才有真正的国泰民安。西方文明聚焦于抑恶,中华文明不忘扬善。西方强调法制,中国强调教化。两者不可或缺。西方是智者的文化,重真;中国是仁者的文化,重善。相对于西方,中庸能使我们不走极端,在原则指引下保

5、持平衡。什么原则?大我原则要我们保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平衡。在中庸调节下,大我与性善聚焦于适度的个人自由与社会公平。中国可以成为强大的国家国富兵强,威慑四邻;也可以成为伟大的国家海纳百川,惠泽八方。中华民族的中庸性格、中华文化的大我与性善内涵使我们能够创出与西方不同但又不争的新局面。因此,中国梦是仁者之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中庸之道不同于西方式的妥协,它强调适度与和谐,有较大的包容性,对同异、矛盾的处理有较大的空间。B中庸之道强调建立关系、维持平衡,与西方不同,它教我们建立和维持自由与平等、法治与人治的平衡关系。C中庸之道的“中庸”,不是利益博弈下的取舍,它的实

6、质就是在遵循大我与性善这一根本原则指引下的平衡。D中庸之道能使我们不走极端,在原则指引下保持平衡,能调节大我与性善聚焦于适度的个人自由与社会公平。解析“根本原则”无中生有,原文为“大我与性善就是很好的原则”。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A西方社会中往往出现个人自由的膨胀把人人平等挤出去的现象,这就造成了西方式的妥协难以平衡个人与人人。B“大我”与“小我”是对等而不是对立的关系,两者同时独立与统一于“我”,各有自身的价值,也各有相应的义务。C大我、小我概念并非中国特色,两者原本都是人的天性,小我性显,无须鼓励;大我性隐,需要社会鼓励和栽培。D只要我们坚持中庸之道,就一定能够实现

7、中国梦,中国就可以成为国富兵强、威慑四邻、海纳百川、惠泽八方的伟大国家。解析“只要就”表述绝对,“国富兵强、威慑四邻”也不是中国追求的目标。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中大我生存空间很小,因此造成了他们小我世界的不可持续性,人与人之间难有更多的认识和包容。B理性大我下,小我的利益因为得到大我的认许而取得更大的保障,大我的利益因为得到小我的支持而取得更大的成就。C“大我”与“小我”在中庸之道指引下能相得益彰,理性状态下,大我会更认识、包容小我;小我会更认识大我,包容大我。D西方文明聚焦抑恶,中华文明不忘扬善;西方强调法制,中国强调教化;西方是重真的智者文化

8、,中国是重善的仁者文化。解析这一认识与原文不符。原文为“大我在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中生存空间很小,但他们的小我世界又是不可持续”。(二) (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分。 (9分每小题3分)社会保障一般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的做法,其实,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早已有之,并长期行之有效。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他有一项不太为人所知的伟大贡献,就是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延续了900年。公元1049年,范仲淹用自己的俸银在苏州买了1200亩地,建立了“范氏义庄”。他亲自订立章程,规定义庄的收入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范氏子孙中的特殊对象,例如家庭贫困者、寡妇、丧葬等。因此,人们把范仲淹称为最早建立社会保障

9、制度的中国政治家。类似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出现,大约是在范仲淹去世后800年的德国首相俾斯麦执政时期。俾斯麦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行为,范仲淹建立的制度是民间行为。然而,西方国家一般面积较小,人口数量不大,在工业化的经济状态下,比较容易实现政府主导的全民社会保障制度。而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像范仲淹时代民间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更可取的办法。以宋朝来说,政府的社会保障有常平仓等制度,这些制度的救济行为主要针对灾荒年景,即所谓“救急”。而范仲淹制定的义庄制度,则是常年如此。虽然范氏义庄只针对范氏子孙,似乎没有涉及全社会,但是,自从范氏义庄建立后,范仲淹的“义庄”便成为各地仿效的对象。据目

10、前能够收集到的资料,宋元之间记载的义庄约70多个,明代约200个,清代有“义庄遍天下”之说。清朝末年,仅苏州地区就有义庄200多个。这些沿袭自范氏义庄的各地众多的义庄,成为中国民间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固基础。一般来说,社会保障制度有三个来源,一是政府。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如“常平仓”,也就是灾荒年间的“开仓放粮”,针对最困难的状况提供救济。二是宗教机构的慈善。但是,宗教机构的慈善实质上并不属于真正的慈善,也不能算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宗教机构从根本上说不创造任何实际财富,它的生存靠的也是全社会的救济。宗教的慈善本质上只是将原先属于社会的财富临时性转手。社会保障的第三个来源就是民间。很多社会都有民间临时

11、性的救济方式,全世界唯独中国在900多年前就将民间的社会保障严格地制度化,这种民间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特色,它很好地弥补了政府社会保障的不足,同时也避免了政府全面提供保障,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难以实现公平、全面、足够的缺陷。更重要的是,自从范氏义庄出现后,中国古代政府对于义庄这种民间社会保障方式,都采取了免除赋税的政策。也就是说,民间不用把义庄的赋税交给政府,再由政府统一派发社会保障。而是政府就专门的项目减免赋税,让利于民,并监督这些让利专门用于社会保障和慈善事业。现代西方理论经常提出“小政府大社会”概念,其实,减免赋税的义庄制度,就是“小政府大社会”的一个具体例证。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来说,政府

12、和民间的社会保障制度都应该建立。当今中国应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鼓励民间形成固定的社会保障方式,政府对这些行为应予以鼓励,并将其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在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优惠。在政府让利的情况下,形成政府和民间共同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局面。 (选自厦门大学学报,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很早就已经出现,并长期存在。范仲淹建立的“范氏义庄”及其运作模式可以看作中国最早的社会保障制度。B范仲淹规定义庄的收入用于赡养同宗族的子孙,并没有涉及全社会,但义庄制度逐渐成为各地仿效对象,保障了民众的基本生活。C范仲淹创立的“义庄”制度属于民间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更符

13、合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现状,是对政府“救急”制度的补充。D根据现有资料,宋元间有记载的义庄约70多个,明代约200个,清代更是“义庄遍天下”,这些义庄在运行上大都沿袭自范氏义庄。解析B“保障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成为中国民间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固基础”,并未提及是否保障了民众的基本生活。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比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出现早了800多年,西方这一制度出现在俾斯麦执政时期。B俾斯麦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行为,而范仲淹建立的制度是民间行为,两者不同主要是由所面对的实际情况不同造成的。C宋朝时政府有常平仓

14、等社会保障制度,救济行为主要针对灾荒年景,而范仲淹制定的义庄制度是常年如此,救济行为主要是救贫。D中国在900多年前就将民间临时性的社会保障严格地制度化,弥补了政府社会保障的不足,这种民间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特色。解析A“比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出现早了800多年”分析错误,原文为“类似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出现”,此处偷换概念。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社会保障一般有三个来源,即政府、宗教机构和民间,政府、宗教机构一般只针对最困难的状况提供救济,民间保障相对范围更大。B中国幅员辽阔,情况复杂,政府全面提供保障难以实现公平、全面,因此政府采取了减免赋税等措施鼓励民间社会保障制

15、度的发展。C义庄不需要将赋税交给政府,但政府有权监督义庄被减免的赋税的使用情况,这符合现代西方理论提出的“小政府大社会”概念。D当今中国应该大力鼓励民间形成固定的社会保障方式,并将其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社会保障网络,减少政府在这一方面的投入。解析D“减少政府在这一方面的投入”分析不当。二、实战训练(18分)(三) (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分。 (9分每小题3分)在我国古人看来,儒者在社会生活中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呢?鲁哀公曾经就此问于孔子。孔子从自立、容貌、备预、近人、特立、刚毅、仕、忧思、宽裕、举贤援能、任举、特立独行、规为、交友、尊让等方面予以说明。其中,自立提到两次,特立和特立独

16、行分别提到一次,刚毅和忧思分别提到一次。仅仅从这几项,就可以初步领略儒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而不流”、刚毅卓绝、自强担当的风骨品格。孔子的这些观点与大学孟子等儒家经典中的相关内容可谓一脉贯通,可以参照理解。儒者不以黄金美玉为宝,而以忠信为宝;不企求广占土地,而以合乎义理为精神追求;不企求积蓄丰厚,而以博学多闻为富有。儒者认为,身外之物可以从外界得到,也可能失之于外界,因而没有长远的价值,不值得花大力气企求。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财富有聚有散,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忠信仁义等德行才是真正的“不动产”,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大学就此强调,“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在儒者看来,真正认清了本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