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4_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174377 上传时间:2018-11-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4_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4_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4_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4_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4_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4_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4_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束城镇深入贯彻全市扫黑除恶会议精神,强化措施,深入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专题14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雅文化与俗文化哪个更值得推崇的问题摆到面前,作何选择?雅俗,共赏乎?分赏乎? 翻开书一看,宋玉曾经跟楚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在郢这个地方唱歌,开始的时候他唱了两首,一首叫下里、一首叫巴人,唱起来的时候,周围好几千围观的人都跟着哼哼,最后他又唱了阳春和白雪,随着他唱的观众就剩下数十人了。宋玉告诉楚王,所唱格调越高,能够击节欣赏的人越少

2、。人们后来以“下里巴人”对应“阳春白雪”来形容雅俗不两立,大概源于此故事。看来雅俗是要分赏的。 然而这也未必。从宋玉讲故事的时代再往上看。诗经中的大雅、小雅,应该是中国文艺的雅乐的源头了。但是就在这本诗集中,除了雅、颂这两个部分外,还有十五国风。国风里的诗篇,虽然据说经过孔子删定,但还是保留了从民间采集来的民歌的风貌,都是老百姓平常哼哼的,而不是乐官们谱写的。作为“六经”之一的诗经把雅俗融为一炉,实为雅俗可以共赏作了权威的注解。 精英的日子也不是都好过,精英的作品也不是都能留存。精英也分三六九等。以他们生前的爵位俸禄来衡量,精英有等差;以他们作品在后世的影响而论,精英也有高低。屈原、杜甫、苏轼

3、等是一流的大诗人,他们的作品至今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而我们引之为骄傲的不仅是他们格律的精致,更因为他们的作品中有时代风云、人世风情和民间风貌。至于那些围着宫廷选材的精英们,如“台阁体”、“西昆派”、“酬唱集”,于今不仅草根们不认识,就是精英也得翻箱倒柜才知道。 俗文化就像原上草,虽不会都得到历史的放大,但延绵不绝。一如精英们推崇的高雅作品一样,数量更多的俗文艺作品也消泯在历史的长途上。为什么?因为俗文化也有等差,孔子保留了“国风”,但坚决抵制靡靡之音,所以主张“放郑声”。如果说“望子成龙”更接近于草根阶层的心态,那么有多少草根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学那些可以偷着乐但不能明着教的戏法、说法?大俗可

4、以入雅,就像诗经中的“国风”那样,但低俗即便到了极致也与雅无缘。大雅也可以做到深入浅出,但故作高雅到每一个细节反而不如朴素感人。 流传能够可持续多久是价值研究的根本课题。不分高下为雅文化辩护的精英们,应该知道那些在历史的半途上难以为继的精英是如何倒下去的。并非所有的阳春、白雪都会随年年的阳春、年年的白雪而被代代传承。不辨良莠地为俗文化撑腰的草根们,应该明白并非所有的下里、巴人都会被千千万万下里、巴人奉为心声。 从西周到东周,下至战国,原本可和平共处的雅俗,也变得对立了起来。换句话说,雅俗之辩乃是政治经济格局之变的延伸。今天我们提及的“有意义”和“有意思”的纷争,无疑也是雅俗之辩的分支,是侧重凸

5、现价值负载和利润负载矛盾的表述语。 应该承认雅俗有分别,也应该看到雅俗有共融。精英们也喜欢听笑话、传段子,草根们也仰慕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吴天明导演的老井是一部内涵深刻的作品,但他并不回避片中老井村村民喜欢“荤曲”的实情。去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可谓雅俗共赏,这是医治“雅俗偏执”症的一部教科书,需要我们好好研读。雅之于俗的意义在于,以庙堂之正纠江湖之偏。俗之与雅的意义在于,以江湖之活纠庙堂之僵。诗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摘编自赵彤雅俗:共赏乎?分赏乎?)1.下列属于“宋玉曾跟楚王讲故事”内容所要表达的观点的一项是( ) A“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是战国时期的音乐作品。 B如果所唱的格调越高

6、,那么能欣赏的人就越是很少。 C人们认为雅俗文化势不两立,雅俗文化是要分赏的。 D雅俗文化都值得珍惜,我们应创作雅俗共赏的作品。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大雅、小雅属于“雅”,同属诗经中的国风则应当属于“俗”。 B不是所有精英的作品都能流传下来,真正的精英就是以爵位和俸禄来衡量的。 C低俗只要是到了极致它就会与雅有缘,但如果是一般的俗就不会与雅有缘的。 D作者虽然没明说雅俗文化哪个流传更久的问题,但是倾向于雅文化流传久远。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有意思”和“有意义”分别针对的是“雅”和“俗”来说的,两者之间的争辩是政治格局之变的延伸。 B

7、大雅可以做到深入浅出,甚至在每一个细节方面我们都要认真追求,这样才会给人一种朴实感人的感觉。 C雅俗没有什么分别,很多时候存在共融性,老井、舌尖上的中国这两部作品就是雅俗共赏的佳作。 D雅之于俗或者说俗之于雅都有存在的意义,所以我们不可以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可以把二者对立起来。【答案】1.C2.A3.D【题型】现代文阅读【难度】一般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的戏曲艺术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不衰,并且得以发展和繁荣,是因为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戏曲艺人越来越纯熟地掌握了戏曲艺术的技艺,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戏曲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艺人们出于对艺术美的执着而不懈地追求

8、,逐渐摸索并掌握了戏曲的艺术规律,使戏曲的艺术水平不断提高。 在戏曲的艺术规律中,戏曲艺术所体现的艺术辩证法自然不可能是戏曲艺人自觉创造的,很可能是戏曲艺人为了表现艺术美,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有意无意摸索到的表演门道,正好符合辩证法的规律。 两个相反相对的艺术因素和艺术表演手段相辅相成地统一起来,成为完整的艺术作品,体现了艺术辩证法。例如美与丑是一对对立的、相反的美学概念,然而在戏曲中却互相映衬、互相依存,统一在完整的一出戏中。 虽然在戏曲中,脸谱是性格的象征和符号,如红脸象征忠义,白脸象征奸诈,黑脸象征刚正等;但是在某种情况下,戏曲艺术为了深层次地刻画人物,往往突破了“以貌取人”的惯例,而采取

9、外形与内心相反相悖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人物。一般说来,传统戏曲中俊扮的角色都是正面人物,但是有的戏突破了这个惯例,俊扮的角色偏偏是反面人物。如铡美案中的陈世美。相反,丑扮的角色是正面人物。当然,丑角中也不乏反面人物,如一捧雪中的汤勤等。 传统戏曲中还有刚与柔的对照,“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花脸应工,可谓威猛孔武,刚强无比;而帐下美人虞姬则旦行应工,美艳绝伦,柔情似水。一净一旦,一刚一柔,一出霸王别姬演绎了英雄与美人的凄美爱情与悲歌。传统戏曲中的刚柔对照,相辅相成,从人物的角度看,可以从对比中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从戏曲艺术的角度看,避免了单调,增强了丰富性和艺术张力。 中国传统戏曲的虚拟化也

10、许是世界戏剧史上最为独特的表现手法。因而虚与实的关系也就成为传统戏曲所体现的艺术辩证法中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传统戏曲虚拟化是演员和观众共同完成的,舞台上的虚拟化被台下的观众所认同,这才完成了虚拟化。虚拟化是与假定性相联系的,传统戏曲的假定性必须合情合理,这合情合理就建筑在真实的基础上。比如,传统戏曲中挥舞马鞭代表骑马,这就带有假定性,观众认可,那是因为马鞭是骑马必备的工具,马鞭作为道具使观众联想到骑马,台上演员动作的假定性与台下观众的联想性结合在一起,于是就完成了戏曲的虚拟化。 传统戏曲的虚拟动作如果做得自然、流畅和娴熟,总会赢得满场喝彩声。为什么虚拟动作会赢得满场喝彩声?因为这是从真实的生活

11、中提炼出来的,虚拟动作的灵魂还是生活的真实。因为从生活中来,所以虚拟动作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成熟成功的虚拟动作逐渐成为程式而被保留下来,成为经典。 (摘编自刘士杰传统戏曲所体现的艺术辩证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能至今不衰,离不开戏曲艺人们对艺术美的不懈追求,他们掌握了戏曲的艺术规律,提高了戏曲的艺术水平。 B戏曲艺人不可能自觉地创造戏曲艺术辫证法,但他们可能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摸索出表演门道,而这恰好符含辩证法规律。 C霸王别姬中的刚与柔相辅相成,既可以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也避免了戏曲表演的单调,增强了丰富性和艺术张力。D虚与实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戏曲所体现的艺术

12、辩证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虚拟化也是世界其它戏剧所不具有的表现手法。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两个对立的、相反的美学概念可以统一在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里,互相映衬、互相依存,这便是艺术辩证法的体现。 B传统戏曲中,如果俊扮的角色是反面人物,那往往是为了突破“以貌取人”的惯例,采取外形与内心相悖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C一个是美人虞姬、一个是英雄项羽,一旦一净,前者倾国倾城,柔情似水,后者里能扛鼎,威猛孔武,一柔一刚,互相映衬。 D传统戏曲舞台上的虚拟化带有假定性,如果有观众不参与、不联想,也得不到他们的认同,那么这种虚拟化就无法完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13、项是( ) A从艺术辩证法的角度看,传统戏翠屏山中杨雄的妻子潘巧云不守妇道,与和尚私通,虽然貌美如花,但在舞台上也必须要丑扮。 B在传统戏曲中,脸谱是人物性格的象征和符号,比如,在京剧三国演义人物中,关羽是红脸,曹操是白脸,则分别象征忠义与奸诈。 C京剧拾玉镯中,孙玉娇又是赶鹅、喂鸡,又是捻线、纳鞋底,演员用虚拟动作表演赢得喝彩,说明虚拟动作也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D一些经典的戏曲虚拟动作之所以成为程式被保留下来,主要是因为这些动作是从真实的生活中提炼,且具有极强生命力,已相当成熟。【答案】1.D2.B3.A【题型】现代文阅读【难度】一般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院的消失,已经有整整一

14、个世纪的历史。这一百多年中,中国的本土文化,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被排斥,甚至被打倒。而传统文化被连根拔除,意味着我们自身的价值理性被割断。于是,我们看到了经济的腾飞,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提升,而公民的素养与道德水准的下滑与沉沦。但是,民间依然不乏梦想“兴亡继绝”的志士仁人,一旦气候适宜,民族传统的回归就会应运而生。于是,书院也如雨后春笋一样,在中国大地上复苏了。传统书院的复苏,意味着书院制度的全面复兴指日可待,而当代书院制度的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传统书院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补充和完善。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改革、创新,中国的教育体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行的一整套教育制度,从小学到大

15、学已构成完备和严密的体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体系的致命缺失是被严重地功利化。现在人们言必痛斥的所谓“应试教育”,其实质并不是“应试”,应试何罪之有?应试本就应该是教育的内容之一。“功利”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实质是为了培养工具;受教育者是为了获取知识,实质是为了获取谋生的手段,与向上攀爬的资本,这才是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现在,人格教育、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被冠以“德育”的桂冠,其实是空泛的。而书院教育恰恰可以补体制内教育的这一重大缺失。如上文所述,中国书院的一个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人”,所谓成人正是一种基于人文素养教育的人伦教育、价值观教育及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教育。这些,正是我们主流教育之所缺而社会和谐进步之所需。 传统书院的一个基本立足点,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承继和研习。它的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及其经典。当今,在中华传统文化被连根拔起一个世纪以后,在体制内教育尚无法承担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