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161407 上传时间:2018-11-25 格式:PPT 页数:146 大小:2.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全国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全国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全国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全国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课件(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 魏晋至隋唐,高考历史 (全国通史专用),考点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8课标,25,4分)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五年高考,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对唐代后期中央集权统治特点和影响的理解。观察表格,从唐朝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类型、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等基本情 况看,除河朔型藩镇公开与唐中央对抗外

2、,其他几类藩镇至少在表面上仍服从唐中央的政令,说 明唐朝“安史之乱”后,虽然藩镇割据林立,但唐朝的政治统治并未结束,这表明唐后期的藩镇 割据延续了唐朝的政治统治,故选D项。从材料看,不上供或少上供的藩镇占大多数,但并不能 据此得出这一时期的藩镇控制朝廷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藩镇之间的争战,B 项错误;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统治,C项错误。,知识拓展 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 (1)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愈演愈烈,致使中央集权严重削弱,社会动荡不安,这是唐朝灭亡的一个 重要原因。(2)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这实际上是唐朝末年各地藩镇割据的 继续和发展,直到北宋建立后加强

3、中央集权,消灭各地割据政权,藩镇割据局面才得以结束。,2.(2018课标,26,4分)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 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 C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以大大降低宰相专权乱政的风险,有利于皇帝更全面 地控制朝政,故C项正确。武则天改变了中书、门下二省的名称,并未扩大其职权,故A项错 误。材料体现的是中枢机构名称的变化,与为官员晋

4、升提供机会无关,B项错误;D项中“强 化”表述有误。,思路点拨 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 第一种是架空相权,如汉武帝设立的中朝,其成员由皇帝挑选的亲信组成,重大决策由皇帝和中 朝商议作出,这样就架空了宰相的决策权。第二种是分散相权,如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通过 增加宰相的数量来分散相权,从而削弱相权。,3.(2017课标,26,4分),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四则史料都记述了唐朝军队与薛举在泾州作战

5、、唐军战败的事实, 故C项符合题意。旧唐书高祖本纪和新唐书高祖本纪中均称李世民为“秦王”而 非“皇帝”,故A项错误;新唐书高祖本纪中记述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将领而非主帅,故 B项错误;李世民患病只在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有记载,孤证不立,故D项错误。,解题思路 分析史料时要注意综合分析,孤证不立。,4.(2017课标,25,4分)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 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 C 本题以史书修撰主体的变迁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古代官修史书的本

6、质特征。近年 来,全国新课标卷考查史学研究方法的命题经常出现,它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史学素养。本题 中朝廷收回史书的修撰权,并且由皇帝、宰相亲自过问,说明最高统治集团对官修史书的重 视。朝廷重视的原因是让史书修撰成为维护其统治的一种工具,这就使史书修撰打上了浓厚 的政治烙印,故C项正确。官修史书往往服务于皇帝统治的需要,在记述历史时经常有粉饰当 时朝廷的现象出现,因此很难做到记载的真实性、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和解释历史的客观性,故 A、B、D三项错误。,解题方法 材料信息锁定法:解答材料型选择题时,要准确锁定材料信息,并紧紧围绕材料信息 对选项进行判断。具体到本题,材料只涉及朝廷对官修史书的重视,没

7、有涉及官修史书的具体 内容,所以凡是通过具体内容才能得出的结论均需排除。,5.(2016课标,25,4分)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 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 D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两汉察举制采用地方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方式选拔官 吏,具有范围小、任人唯亲的缺陷,魏晋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低为选用标准,会导致官员素质良 莠不齐,隋唐“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既可以扩大选官范围,又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鼓励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

8、政,由此可见科举制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选D项。最 优秀的官吏未必能够由科举制选拔出来,A项错误;官员道德水平并不能通过科举考试得到鉴 别,排除B项;科举制向社会开放,世家子弟可以通过科考入仕,C项错误。,方法技巧 从变化角度看选官制度。本题实际考查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不同,科 举制因为采取考试方法选拔官员,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8江苏单科,3,3分)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 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 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9、 (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中央和地方机关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 奏”,“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唐代前期,尚书省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故选D项。材料 没有涉及中书省、门下省的信息,排除A项;起草诏令是中书省的职权,排除B项;尚书省管辖全 国行政,有利于加强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故C项错误。,2.(2017江苏单科,3,3分)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 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

10、、门下省地位上 升。这表明 (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 C 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题干材料显示,唐代时宰相的行政级别有所降低,行政 权力有所下降,这意味着皇权进一步打压了相权,说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 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所述变化并不会极大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B项错 误。中书省、门下省地位提高并不代表决策权扩大,故D项错误。,3.(2016北京文综,13,4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 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11、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 事发生在 ( )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答案 B 题干信息表明,这一时期地方势力膨胀,再结合题干材料中的“中书省”“节度 使”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述事件发生在唐朝,中书省宰相被刺杀的地点应在都城长安,故B项正 确。汉朝无中书省机构,故A项错误;北宋行使宰相职权的是中书门下,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已被 剥夺,故C项错误;元朝在地方设行省,长官听命于中央,故D项错误。,评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把 握中国古代重要王朝专制集权制度的特点及王朝都城。,4.(2015北京文综,13,

12、4分)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 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答案 A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给事中属于审议官员,可以驳回皇帝诏书,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 门下省有封驳权,故正确选项为A项。B项宋朝的枢密院属于军事机构,可排除;C项明朝的内 阁与D项清朝的军机处都没有封驳权,不符合题意,可排除。,5.(2015四川文综,2,4分)“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 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

13、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答案 C 据题干材料可知,两汉时中书令、尚书令只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地位较低,魏晋 以来,其地位有所上升,至唐代为三省官长,成为宰相,是中枢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 中书令和尚书令的地位逐渐提高,故选C项。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B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信 息;材料并未体现三省制的曲折发展历程,D项错误。,6.(2015广东文综,13,4分)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 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

14、可知,该朝臣 ( )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答案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由题干材料可知 该朝臣反对皇帝越过中书省而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即主张加强相权,C项正确。A项反 对中央集权与题干材料所述内容不符。明太祖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故B 项可排除。题干材料中反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维护三省六部 制,故D项错误。,7.(2014江苏单科,21,6分)(节选)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

15、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 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 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 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 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分),答案 (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

16、;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举措、策略及原则的理解认识。第(1)问据 材料一中“屡举贤良文学之士”“朝觐奏事”“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等关键信息,归纳汉 武帝削弱相权的举措。第(2)问解读材料二中“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的 信息,迁移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归纳说明刘祎之不认可“敕书”的原因。,8.(2014安徽文综,37,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 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 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 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