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 15.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148511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2.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 15.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 15.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 15.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 15.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 15.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 15.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 15.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件(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考点一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 【基础知识过关测】 1.地理条件: 读东北地区范围图,回答问题。,(1)地理背景。 范围:A_、B吉林、C_三省和D内蒙古 自治区东部。 地位:我国重要的_、林业生产基地和 畜牧业生产基地。,黑龙江,辽宁,商品粮基地,(2)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一年一熟,低温冷害,410月,地形条件:_、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土壤条件:_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高原,黑土、黑钙土,(3)社会、经济条件。 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交通发达,利于_型农业发展。

2、 开发晚,人口密度_。,外向,较低,2.农业布局特点: 读东北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_、地貌、_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气候,植被,(2)主要农业生产区。 耕作农业区。,玉米,三江,辽河,林业和特产区。,小兴安岭,长白山,人参,苹果,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_、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西部高原,3.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1)地位。 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_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 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 大规模_生产。 地区_生产。,三江平原,机械化,专业化,(3)优点。 便于集中布局农业部

3、门或农作物,充分而有效地利 用资源和发挥地区优势,挖掘生产潜力。 便于集中使用机械和技术装备,实现农业机械化, 提高_。 便于扩大农产品的_生产,保证农产品的供 应,并提高经济收入。,生产率,商品性,【高频考点互动研】 【典题升华】 (2014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

4、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思维流程】,【尝试作答】(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

5、;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知识详解】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 (1)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地形、土壤条件。,(2)社会经济条件。 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一些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晚,人口密度小,使本区农业经营的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发展。,【解题技法】 区域农业发展过程的分析思路 首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然后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拓展提升】思维构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

6、位条件,【跟踪检测】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1、2题。,1.该地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为 ( ) A.热量不足 B.多台风灾害 C.伏旱严重 D.春旱严重 2.利用该地的典型农产品,可发展的工业是 ( ) A.橡胶轮胎 B.甜菜制糖 C.棉花纺织 D.甘蔗乙醇,【解析】1选D,2选C。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春季多大风天气,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因而春旱严重;结合图中气温和降水的具体数据可判断出该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热量条件较好,夏季高温多雨,不存在伏旱问题;受台风的影响较小。第2题,华北地区为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因而利用其生产的棉花,发展棉花纺织工业;该地的热量条件

7、不适合甜菜、橡胶和甘蔗的生产。,【加固训练】 图甲和图乙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解析】东北地区热量低,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降水较少,主要是以旱地为主。根据气温较常年低,导致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根据降水较常年多,导致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以耕作;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影响农作物产量。,答案: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或收获

8、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不利于作物生长。,考点二 东北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基础知识过关测】 读东北地区黑土地水土流失及森林破坏图,回忆下列知识。,1.发展背景: (1)存在的问题:_、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2)具体表现:水土流失和_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人口激增,黑土退化,2.农业发展遵循原则: (1)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 (2)坚持_、生态效益的统一。 3.发展方向: (1)目标: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_基地和高水 平的农业_区域

9、。,经济效益,绿色食品,专业化,(2)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国家粮食需求,生态建设,人工草地,森林资源保育,特色经济,【高频考点互动研】 【典题升华】 (2015浙江高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 是 ( ) 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增加耕地面积 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改变耕作制度 A. B. C. D.,【思维流

10、程】,【尝试作答】(1) B ,(2) B 。,【知识详解】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对策,【拓展提升】我国主要农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跟踪检测】 (2015全国卷)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13题。,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是 (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11、 ( )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解析】1选D,2选D,3选A。第1题,基塘转化为建设用 地后,湿地面积缩小,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减少,大气湿 度降低,降水减少,大气比热容减小,气温变率增大。地 表摩擦力比原来变大,所以风速减小。第2题,改革开放 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快,人们对花卉、蔬菜的 需求增加,传统的桑基、蔗基鱼塘转向收入更高的花 基、菜基鱼塘。第3题

12、,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逐渐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桑基、蔗基鱼塘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作为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桑基、蔗基、果基模式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可以在水热条件丰富的地区推广。,(2015江苏高考改编)下图为201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分布格局图。读图回答4、5题。,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区人口稠密是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区内部不同省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大 区具有耕地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多的优势 区自然条件差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A. B. C. D.,5.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可定位为粮食生产型农业区的省份主要

13、位于 ( ) 区 区 区 区 A. B. C. D.,【解析】4选C,5选B。第4题,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主要是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区内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机械化水平高,而四川、湖北、湖南等地人口稠密,人多地少,机械化水平低,故不同省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较大;区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陕西和安徽,耕地面积大,但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西北地区水资源缺乏,西南地区地势高,地形崎岖,自然条件都较差,限制其农业发展。第5题,粮食生产型农业区需要有大面积耕地的分布,人均耕地相对较多,农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地区,如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图中区人均耕

14、地少,区自然条件差,不适合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加固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藏那曲地区地形以高原丘陵为主,地表84%是草地,高嵩草、矮嵩草、紫花针茅是牦牛主要的饲用植物。牦牛四肢粗健,皮毛厚实,心肺发达,耐饥渴,是那曲地区主要畜种之一,每年10月是牦牛适宜屠宰期。,早年牦牛主要作为役用(耕作、运输),近十多年来,随着牦牛奶、牦牛肉干、牦牛绒衫、牦牛工艺品等上百种产品生产加工,牦牛产业在那曲地区快速兴起。图1是那曲地区示意图,图2是那曲地区三种牧草生物量年内变化图。,(1)分析牦牛成为那曲地区主要畜种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简述牦牛适宜在每年10月屠宰的理由。 (3)分

15、析牦牛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4)当地有企业计划大幅扩大牦牛产业规模,以满足市场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专家对此提出质疑。试为专家的质疑提出依据。,【解析】第(1)题,该地位于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是其 突出的环境特征。结合材料分析,牦牛四肢粗健,善于 爬坡,适应当地高原丘陵地形;皮毛厚实,适应当地寒冷 的气候;心肺发达,适应当地缺氧的环境;牦牛耐饥渴能 力强,适应当地干旱的环境;高原上草场面积大,牧草丰 富。第(2)题,准备屠宰的牲畜,最好是长的肥壮。每年 510月,牧草生物量增加,牦牛食物充足,体重增加。,10月过后,牧草减少,牦牛体重下降,所以10月是牦牛最 为肥壮的月份,适宜屠宰。第(3)题,青藏铁路开通后, 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牦牛产品销售市场规模扩大;由于 市场需求增加,牦牛放牧规模扩大;牦牛加工能力增 强、产业链延长,产品种类增多、用途广泛,产品附加 值增加,经济效益提高。第(4)题,那曲地区高寒草场,单位面积载畜量小,生态环境脆弱,大幅扩大牦牛放牧规模会导致草地退、沙化,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难以恢复。大规模加工过程中可能加剧环境污染。,答案:(1)牦牛四肢粗健,适应当地高原丘陵地形;皮毛厚实,适应当地寒冷的气候;心肺发达,适应当地缺氧的环境;耐饥渴,适应当地干旱的环境;草场面积大,牧草丰富。 (2)每年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