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策略研究》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61143003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造性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策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创造性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策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创造性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策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创造性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策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创造性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策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造性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策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造性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策略研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造性使用小学教材策略的研究一、问题的提出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新的教材观,强调要“用教材教”,而不能只是“教教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从教师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品德与社会教材是在新课程背景和时代的强烈呼唤下应运而生的,他给了孩子们主动探索的机会,发展自我的空间,体现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研究者”的教学思想,凸现了学生探究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彰显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教材的诞生也强烈地冲击着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对新教材的使用一时难以适应,通

2、过问卷调查、抽样访谈、随堂听课等方式,我们发现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理解和使用存在一些问题:1机械照搬教材中的活动,忽略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从参与问卷调查的74名教师中,我们发现有68的教师习惯的认为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学就是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他们在教学中“严格”地遵循教材内容,机械地照搬教材中的活动,根本不考虑是否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2偏离教学目标,活动目的不明确。从课题专项调研的35节品德课中,我们发现有40的教师能根据教学需求,创新教材中的活动。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为追求活动形式的新颖、活动参与的广度、活动内容的趣味往往忽略了活动真正要落实的目的,偏离教学目标,造成为活动而活动,

3、为创新而创新。3脱离学生生活,忽视学生活动体验。从常规下校随堂听课的24节品德课中,我们发现有6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预设内容,过多关注教材内容的落实,教学环节的推进,缺少对课堂的关注度,从而忽略学生在主题学习中的真实状态和生活中的学生真我,脱离学生生活。4把教材置之课外,盲目地创造。从课题专项调研的35节品德课中,我们发现有28的教师常犯这样的问题:他们在使用教材时,常常还未充分地解读文本,领会编者的意图,就将不适合、无联系甚至是容易对学生认识造成偏颇的资源大量引入课堂,把教材置之课外,盲目地创造。因此,我们开展创造性使用教材策略的研究,希望能解决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帮助教师

4、们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胜任新课程的能力。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一言,精辟地对教材意义作了准确的定位。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其知识、技能覆盖面是有限的,教师应结合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实际生活环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课改年级教师已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张力荣语文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几点思考,陈静试论新课程下地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给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王又新在理解教材性质创造性使用教材中提出:教材改革是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对新教材的理解和使用,却存在许多误区,因此,怎样理解新教材并创造

5、性地使用新教材,就显得十分重要。林海亮在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德育主体性一文中指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想到的不应该是如何最大可能的发挥课标、教材、教参的作用,而是应该把课标、教材、教参的影响缩小到最少,以求最大限度的回归儿童非日常生活,达到培养能主动超越生活的人。”付宜红在创造性使用教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明辉莉在创

6、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文中提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途径,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结合。同时,她还指出:理解教材内容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明确教学目标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重要保证,有效教学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出发点。但以上研究成果,对如何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特点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指导性不强,尤其是没有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法与策略的指导。对于如何构建创造性使用新教材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机制,没有提出明确的建议。所以,我们认为进行创造性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策略的研究,是顺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推动基础教育

7、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做出积极、有效的尝试与探索,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本课题的研究,着力于创造性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鄂教版)教材策略的探讨,帮助教师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从而以更高、更宽的眼光来设计教学,看待学生。并从中总结出创造性使用教材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互促进机制的建构,达成教师与教材能互相适应。三、研究成果及成果分析课题组在四年多的研究历程中,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课题组全体教师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思考中不断地总结,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效果。(一)明确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内涵1、核心概念“创造性”一词,在心理学中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指有新的价值的

8、特性,创造出了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创造活动。创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求教师在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与摸清学情的情况下,将“教学材料”进行“新的组合与加工”的过程,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创造出了新的有值价的东西,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创新性的特征。它让教师由被动、忠实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积极的课程创造者,转变为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设计者。创造性地使用品德与社会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本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的组织教学,拓展教学空间。教师应结合本校学生的本土生活问题、需要以及学校所处地域的本土资源整合利用来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活动,以指导不同年龄

9、段学生在不同生活场域的生活,追寻生活的目的与意义,引导其过有道德、有尊严、有品位的生活。按照这样的观念、方法进行的教学即为我们认为的创造性使用教材。2、理论观点:文献中有关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论观点有以下几种:(1)课程与教材本身赋予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权利。(2)真实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我们有“为学生而教”,“用教材教”的义务。(3)体现教师的创造与智慧,成就教师的专业成长。(4)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创建良性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学习者与媒介互动,形成一定的契合,可以建构一种师生和谐发展的学习生态体。(二)通过课堂观察、调查分析、访谈比较,梳理出影响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主要相关因

10、素。1从教学理念上来看参与问卷调查的74名教师中,我们发现有28的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教学形式的开放性等认识不到位,未能充分地解读文本,在使用教材时将不适合、无联系甚至是容易对学生认识造成偏颇的资源引入课堂,把教材置之课外,盲目地创造。另外,仍有32的教师用老眼光看待新教材,习惯地认为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学就是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成为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教书匠”,毫无创造。2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旧教材思想品德以知识为主进行体系构建,学科化十分明显;教学内容繁琐庞杂,交叉重复;品德教育脱离学生生活,缺乏生活和实践基础,说教式教育蔓延。新教材品德与社会以“生活德育论”为理论基

11、础,以“生活事件”为基本内容,以“学习主题”为呈现模式,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体现课程的综合性,蕴涵丰富的教育内容。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更加生活化,话题、范例、主题活动都是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均以真实的社会生活场面和图景予以展示,所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事件”,是“儿童的生活”。尽管教材关注的是儿童的生活,但是教材中仍有些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脱离,比如人民代表大会、联合国、京剧等。也有教师缺乏与某些教学内容相关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因而影响着教材的使用和教学的效果。3从教学形式上来看理念的更新、内容的革新使教学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思品课堂上,许多教师习惯于站在讲台上一讲到底,说教

12、式、灌输式教学的痕迹重。课堂上少思维、少对话、少沟通。如今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教师需要一改传统的说教式教育,用多姿多彩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以所要达成的课程目标为基础,根据教材提供的话题和范例,教师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生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探究欲望的话题和案例,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引领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对话、探究,从而获得知识、习得道德、养成习惯。4从教学资源上来看教材本身即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要补充其它资源以帮助解读教材并配合辅助教学。教材除了配有教师用书外,还配有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书是教师教学的“方向标”,教师们多据此来研读教材,从教师用书

13、中获得教学目标,依靠“活动设计”和“教学建议”进行常规教学,依赖“资源库”补充教学的相关资料。“资料库”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但是,一是“资料库”中能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让教师能信手拈来,实际运用的内容还比较缺乏。二是内容与教材结合不紧密,有些资料不能为教学服务,有些教学中需要的,“资料库”里却没有。因此,很多教师反映资料库内容不够用。教师们盼望能加强对教材配套产品的开发,有更丰富的、更实用配套辅助资料,除了文字图片资料外,还希望能提供相应的音像资料和课件资源。由此看来,品德课程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性使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

14、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只有通过提高对教材的开放性的认识,加强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策略的研究,才能帮助教师们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胜任新课程的能力。(三)明确了创造性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前提。1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全面解读课程标准,在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的基础上,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1)认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首先,课程标准是课程发展的方向,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体现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而“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但它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不是教

15、学的出发点和全部”。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是努力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那么,我们在使用教材,尤其是创造性使用教材时,一定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教师要充分研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等。领会了课程标准,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会让我们站在课程高度上对待教学,从而更准确理解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使创造性使用教材不偏离方向。(2)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读懂教材的内涵。以前,教材是“教本”,是“学本”,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课堂上,习惯于老师讲教材,学生学教材。现在,“教材无非是个

16、例子,只是围绕某些知识提供了相关的例子或案例”。在解释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这个例子来演绎,也可以采用那个例子来佐证。教材已不再是“钦定的文件”。现在,品德与社会教材形式发生了极大变化:过去由德育故事、生活道理为主,现在由话题、生活事例、活动示范等为主;过去是大篇的文字,现在是大量图画辅以导语,这些范例,只起到示范、提示话题、开阔思路的作用。再者,教材面对的是全国不同地域、不同水平的学生,所呈现的范例既具备典型性,又不可避免的具有局限性,不可能与各地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吻合。所以,面对新教材,教师要打破过去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的做法,不要机械地理解教材,被教材所束缚。教师需要下功夫去读懂教材的内涵,去把握编者编写的具体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