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宁县二中2019届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140276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宁县二中2019届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甘肃省宁县二中2019届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甘肃省宁县二中2019届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甘肃省宁县二中2019届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甘肃省宁县二中2019届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宁县二中2019届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宁县二中2019届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宁县二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一只质量是8kg的猴子沿着长为12m的竖直在地面上的钢管往下滑,它从钢管顶端下滑到底端的v-t图像如图所示,则( )A. 猴子加速下滑与减速下滑的高度之比为1:2B. 下滑过程中猴子的最大速度为4m/sC. 下滑过程中猴子的机械能可能先增大后减小D. 加速与减速下滑的过程中猴子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之比为1:8【答案】A【解析】【详解】设猴子的最大速度为v。根据速度时间图象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猴子加速下滑的高度与减速下滑的高度之比为 h1=t1:t2=1:2,故A正确。由,得 v=8m/s,故B错误。猴子加速下滑时的加速

2、度,猴子减速下滑时的加速度,由于 a1、a2g,所以猴子一定受到摩擦力,摩擦力对猴子做负功,所以猴子的机械能一直减小,故C错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过程有:mg-f1=ma1,减速过程有:f2-mg=ma2,解得,摩擦力大小之比为 f1:f2=1:7,故D错误。故选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要掌握v-t图象的斜率等于加速度,“面积”表示位移,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猴子的运动情况2.汽车以15m/s的速度开始刹车,刹车中加速度大小为4m/s2,关于汽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刹车后2s末的速度是7m/sB. 刹车后4s内的平均速度是6m/sC. 刹车后4s内的位移为28mD.

3、汽车在停止前的最后1s内的位移是2m【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汽车速度减为零的时间,则刹车后2s末的速度v2=v0+at2=15-42m/s=7m/s,故A正确刹车后4s内的位移等于3.75s内的位移,则刹车后4s内的平均速度,故B、C错误采用逆向思维,停止前最后1s内的位移,故D正确故选AD.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运动学中的刹车问题,是道易错题,解题时要注意汽车速度减为零后不再运动,掌握逆向思维的灵活运用,即末速度为零的减速运动可以考虑它的逆过程,即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此题是易错题3.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加速度恒定,在第7s的初速度是2.4m/s,则物体的加速

4、度是( )A. 2.4 m/s2B. 0.4 m/s2C. 0.34m/s2D. 0.3 m/s2【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第7s初即第6s末,物体运动的时间为t=6s则物体的加速度为,选B.4.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叠放着两木块A、B,质量分别是m1和m2,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若要是把B从A下面拉出来,则拉力的大小至少满足( )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要使把B从A下面拉出来,则B要相对于A滑动,所以AB间都是滑动摩擦力,对A有:;对B有: ;当aBaA时,能够把B从A下面拉出来,则有;解得:Fg(m1+m2),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应

5、用,要求同学们能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知道若B的加速度比A的加速度大,则能把B从A下面拉出来5.如图所示,站在自动扶梯上的人随扶梯斜向上作加速运动,关于人受的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摩擦力为零B. 支持力等于重力C. 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D. 摩擦力方向与a方向相同【答案】C【解析】【详解】人的加速度斜向上,将加速度分解到水平和竖直方向得:ax=acos,方向水平向右;ay=asin,方向竖直向上,水平方向受静摩擦力作用,f=ma=macos,水平向右;竖直方向受重力和支持力,FN-mg=masin,所以FNmg,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解决本题时可以把加速度进行分解,结

6、合牛顿第二定律求解,这样可使问题变得更加简单;若分解力则方程很复杂6.水平地面上斜放着一块木板AB,如图所示,上面静止放着一个木块,设木块对斜面的压力为N,木块所受重力沿斜面的分力为f,若使斜面的B端逐渐放低时,将会产生下述的哪种结果( )A. N增大、f增大B. N增大、f减小C. N减小、f减小D. N减小、f增大【答案】B【解析】【详解】设木板与水平面的倾角为,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可知物体受竖直向下的重力mg,所以N=mgcos;在沿斜面方向有f=mgsin,由题意可知逐渐减小,故N逐渐增大,f逐渐减小。故选B。【点睛】本类题目的解题步骤: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再进行正交分

7、解,写出所求力的数学表达式,从而可以根据角度的变化情况判断出力的变化情况7.如图所示,弹性绳的一端悬挂在O点,另一端穿过光滑的小孔O1系着一物体,刚开始时物体静止在粗糙水平面上的A点已知OO1的距离刚好等于弹性绳的原长,弹性绳产生的弹力遵从胡克定律现用一外力F拉着物体缓慢向右移动到B点(弹性绳始终在弹性限度内)的过程中,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不变,该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F逐渐减小B. 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逐渐变小C. 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逐渐变大D. 地面对物体的滑动摩擦力保持不变【答案】D【解析】解: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水平拉力、弹性绳的拉力和摩擦力如图设物体处于初始位置时,

8、与B点的距离为h,根据正交分解得:N=mgkxsin=mgkx=mgkh所以支持力不变,摩擦力f=N,知地面对A的摩擦力保持不变F=Tcos+f,物块向右运动的过程中,T变大,变小,所以F变大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该题考查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解决本题的关键能够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熟练运用正交分解去求解力8.蹦床运动要求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起、腾空并做空中运动。为了测量运动员跃起的高度,训练时可在弹性网上安装压力传感器,利用传感器记录弹性网所受的压力F,并作出Ft图像如图所示。设运动员在空中运动时可视为质点,则运动员跃起的最大高度是A. 1.8 mB. 3.6 mC

9、. 5.0 mD. 7.2 m【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可知运动员在空中竖直上抛运动的时间为:t=4.3s-2.3s=2s;根据对称性可知,下落的时间为:t1=0.5t=1s;运动员做竖直上抛运动,所以跃起最大高度为:h=gt12=1012m=5m。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9.下列关于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有()A. 研究奥运游泳冠军孙杨的游泳技术时,孙杨不能看做质点B. 研究飞行中的直升飞机上螺旋桨的转动情况时,直升飞机可以看做质点C. 观察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起飞时,可以把航空母舰看做质点D. 在作战地图上确定航空母舰的准确位置时,可以把航空母舰看做质点【答案】AD【解

10、析】当研究物体的姿势,动作,转动情况时,需要用到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故不能看做质点,故A正确B错误;观察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起飞时,需要用到航母的大小,所以不能看做质点,C错误;在作战地图上确定航空母舰的准确位置时,航母的形状和大小是次要因素,可以忽略,故可以看做质点,D正确10.如图所示,质量为M、半径为R的半球形物体A放在水平地面上,通过最高点处的钉子用水平细线拉住一质量为m、半径为r的光滑球B,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则A. A对地面的压力等于(Mm)gB. A对地面的摩擦力方向向左C. B对A的压力大小为mg (R+r)/RD. 细线对小球的拉力大小为mg r/R【答案】AC【解析】把AB看成

11、一个整体,对整体受力分析得整体受重力和地面对整体的支持力,整体对地面的压力即是A对地面的压力等于(M+m)g,故A正确;地面对整体没有摩擦力,即A对地面没有摩擦力,B错误;对B受力分析如图,由图得到,联立得FAB=,C对;,联立得细线对小球的拉力F=,D错误;故选AC。视频11.物体在几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现只有一个力逐渐减小到零又逐渐增大到原值,则在力变化的整个过程中,物体加速度和速度大小变化的情况是( )A. 加速度由零逐渐增大到某一数值后,又逐渐减小到零B. 速度由零逐渐增大到某一数值后,又逐渐减小到某一数值C. 速度由零逐渐增大到某一数值D. 加速度由零逐渐增大到某一数值【答案】AC【

12、解析】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知合力等于零,其中一个力逐渐变小到零后又逐渐复原,知合力先增大后减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知速度逐渐增大直到最大值故AC正确,BD错误故选A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加速度随着合力的变化而变化,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做减速运动.12.如图所示,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放有一质量为M、长为L=4.0m的木板。从t=0时刻开始,质量为m=1.0kg的物块以初速度v0=6m/s从左侧滑上木板,同时在木板上施一水平向右的恒力F=7.0N,已知开始运动后1s内两物体的v-t

13、图线如图所示,物块可视为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木板的质量M=1.5kgB. 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C. t=1.5s时,木板的加速度为D. t=2s时,木板的速度为7.2m/s2【答案】BD【解析】【详解】在1s前,物体m向右匀减速,木板M向右匀加速,对物体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ma1,由v-t图象可知:,联立解得:=0.1,故B正确。对木板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mg=Ma2;由v-t图象可知:;联立解得:M=2Kg,故A错误。经过时间t,两者达到共同速度,则 v0-a1t=a2t;代入数据解得:t=1.2s;共同速度 v=1.24=4.8m/s;此时物

14、体的相对位移为:;说明物体未脱离木板,当两者达到共同速度后,假设两者相对静止一起加速,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M+m)a3,代入数据解得:a3=7/3m/s2,对物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ma3=7/3Nmg=1,所以物体相对木板还是要相对滑动,对木板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mg=Ma4,代入数据解得:a4=3m/s2,即t=1.5s时,木板的加速度为3m/s2;t=2s时,木板的速度为 v=v+a4t=4.8+3(2-1.2)=7.2m/s,故C错误,D正确。故选BD。【点睛】本题考查图象的应用;图象题是高考的热点问题,关键从图象的斜率、面积等获取信息,能够通过图象得出物体的运动规律二、

15、实验题13.小明同学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时,利用坐标纸记下了橡皮筋的结点位置O点以及两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如图所示(1)试在图(a)中作出无实验误差情况下F1和F2的合力图示_,并用F表示此力(2)有关此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 A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可以同时比橡皮筋的拉力大B橡皮筋的拉力是合力,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分力C两次拉橡皮筋时,需将橡皮筋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两次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效果相同D若只增大某一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而保证橡皮筋结点位置不变,只需调整另一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即可(3)如图(b)所示是甲、乙两位同学在做以上实验时得到的结果,其中哪一个实验比较符合实验事实?(力F是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图示)_(填甲或乙)【答案】 (1). (2). AC; (3). 甲;【解析】【详解】(1)以F1和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与F1和F2共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F,标上箭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