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140116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 蒙古统治者于1233年在燕京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谥市十甫为义贞。此事实反映了A. 蒙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B. 蒙元时期儒学居于独尊地位C. 朱子学说被元朝政府奉为正统D. 周边少数民族融人中原文化【答案】A2. 韩非子中记载,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解围后,他最先奖赏了没有大功的高赫,群臣不服。赵襄子说:“晋阳之事,寡

2、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孔子听到对此十分赞赏,说道:“善赏哉!”材料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主张A. 行仁政B. 法先王C. 重礼乐D. 正其名【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行仁政”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故A项排除;“法先王”指的是先秦儒家的一种政治观念,意在效法古代圣明君王的言行,是儒家的思想主张,但不合题意,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可知强调的是君臣等级,即礼乐制度,为此孔子“善赏哉”,故C正确;“正其名”属于孔子的思想主张,与礼乐制度无关,故D项排除。点晴:凭借对史料关键信息的理解是解答得主要依据,能紧扣“惟赫子不失君臣

3、之礼,是以先之”这个关键信息即可准确解题。3.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 “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 “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

4、用,A 符合题意;B 在材料中无体现; “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 C、D。故选 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士阶层的崛起【名师点睛】本题以情景史料的方式命题,角度比较新颖,突显了高考试题的人文化的特点,重在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能够高效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首先通过阅读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然后 结合已学知识综合判断即可。因此在备考复习过程中,需要考生加强在史料解读方面的训练,不断总结归纳,提升解题的能力。4. 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

5、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这反映出法家A. “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B. “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C. 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D. 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法家主张富国强兵的“霸道”显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A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国家统一,不是说“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故B错误;政治主要是维护国家统治,故C错误;法家并没有否定“先王之道”,而是将之进行整合,故D错误。5. 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

6、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A.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B. 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C. 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 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答案】D【解析】汉初治国思想为黄老之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A错误;黄老之学、儒家思想是治国方略的不同,依据国情采取不同的治国方略,不能说明哪个方略更好,B错误,D正确;D与材料无关。 【名师点睛】统治阶级无论采取哪种思想治国,只是治国方略的不同,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6. 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

7、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A.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 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C. 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D. 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知识分子作品描写的人物更多的是普通百姓,他们不局限于旧思想的禁锢,更加关注个体的想法,这实际上是在心学的影响下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C项正确;题干中强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敢于冲破世俗观念,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没有表现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民主观念在明朝中后期不可能形成,此项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明朝时宋代理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并未被

8、冲破,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7. 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廷杖)此皆关系朝家纲常,有功名教者,虽见辱殿廷,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以上材料说明了当时士大夫A. 害怕君主专制的迫害不敢表现其不满B. 借用廷杖的影响力来追求忠义的名节C. 买通监督的宦官导致廷杖未对其伤害D. 以臣服于君主的意见接受廷杖为骄傲【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说明士大夫尽管朝廷杖受辱,但依然推崇廷杖,说明士大夫注重的非肉体惩罚是精神追求,并非害怕君主专制的迫害不敢表现其不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廷杖关系到朝家纲常,因而尽管使官员在朝堂受辱,但官员依然推崇廷杖,由此可知士大夫冒着受廷杖的惩罚也依然进谏皇帝,以正朝纲

9、,说明士大夫追求的是忠义的名节,故B项正确;C项在明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情况下不具备可能性,故C项错误;廷杖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并非荣誉,故D项错误。8. 顾炎武在明亡后写郡县论,全面总结明代县制,并提出救治方法,他提到:“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无肯为民与一日之利者,民焉得而不弱?(应)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体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B. 顾炎武主张恢复先秦的分封制C. 郡县制是明清之际弊端丛生的根源D. 顾炎武建议减少县级行政权力【答案】A【解析】由材料“全面总结明代县制,并提

10、出救治方法”,可见顾炎武是针对现实问题而提出解决之道,体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故选A;“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是指要适当扩大郡县的权力,而非倒退到分封制,排除B;材料分析了郡县制导致民弱的原因,但没有揭示民弱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排除C;根据“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可知,顾炎武主张适当扩大郡县的权力,排除D。点评: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是中国古代三大地方管理制度,是各级考试的热点。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即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使地方有一定的活力。9.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

11、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A. 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B. 儒学强调入与自然和谐相处C. 八股取士禁镏人们的思想D. 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研究人类、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等字眼足以证明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提及八股取士,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忽视对自然的的研究而非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0. 清初,传教士利玛窦

12、帮助中国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但不经意地把美洲画在了左面、欧洲在中间而亚洲在右面,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他马上修改了地图,把中国放在中间,这幅地图获得了中国人的高度称赞,并在中国广为流传,也为传教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这反映了A. 中西方文化科技交流频繁B. 西方传教士在华影响力大C. 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D. 闭关锁国政策还没有推行【答案】C【解析】交流频繁未从材料中看出,故A项错误;西方传教士因为朝廷不满而修改地图,所以不能说明其在华影响力大,故B项错误;从修改地图,把中国放在中央,可以看出中国以自己为中心,故C项正确;清朝初期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错误。11. 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

13、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A. 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B. 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C. 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D. 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在宋代,词人的创作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消费是要付费,反映了商品化特点,这说明宋代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故D错误

14、。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宋代文化【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世俗化的相关知识。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又称为城市文学。它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12. 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A. 封建制度日益衰落B.

15、社会风气渐趋败坏C. 市民价值观念变化D. 社会主流思想改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等信息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有利于市民文化的兴起,推动了市民价值观念变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市民价值观念变化,与封建制度日益衰落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风气渐趋败坏,而是强调市民价值观念变化,排除B。理学是社会主流思想,没有发生变法,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需要掌握市民文化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结合市民文化的特点即可得出答案。13. 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对此解读有误的是A. 主张探讨人类社会B. 追求道德和正义C. 维护雅典的直接民主D. 体现神秘主义色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可知苏格拉底主张探讨人类社会,追求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